APP下载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及利用

2018-04-02郝金连林善浪王国梁等

世界地理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空间分析旅游资源辽宁省

郝金连 林善浪 王国梁等

摘要:应用定量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市域和县域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利用设想,这将可能为非遗旅游景点(区)开发利用提供空间决策依据。结果表明:①辽宁省非遗旅游资源级别结构以省级非遗为主,类型结构以美术类和传统技艺类为主;②非遗旅游资源呈集聚分布状态。共形成以沈阳市区为中心的1个极核区、阜新、锦州、辽阳、鞍山、大连和丹东6市境内的5个高度密集区和岫岩满族自治县和新宾满族自治县等县境内的4个次级密集區;③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类非遗旅游资源高度集中,其他类型分布较为均衡。沈阳、大连、锦州和鞍山4市在数量和平均密度2个方面都在均值以上;④优势度分析结果显示沈阳市属于非遗旅游资源密集区,大连、鞍山、朝阳、锦州和本溪5市属于较密集区;⑤依据分析结果提出非遗旅游资源分区利用可行模式,各区可利用资源优势实行主体模式和辅助模式并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析;旅游资源;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K90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存在和研究对维护国家文化身份、传承民族精神、促进社会稳定、提升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非遗旅游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大力发展非遗旅游,优化非遗旅游资源利用模式,可以扩大旅游供给、丰富旅游业态,促进旅游业发展空间与内涵的提升。

近年来,国外学者有关非遗及旅游利用研究倾向于非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经济社会影响、旅游开发等领域。国内学者多数采用调查、经验等方法,集中于非遗特征与价值等基础性研究及旅游开发利用、保护与传承等经营性研究。2010年后,加入空间视角,采用空间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逐渐呈现,研究尺度主要有程乾等基于全国尺度研究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马冬雪等对体育类非遗的研究,基于区域尺度有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研究,省域尺度的研究有山西省、广东省、广西自治区、福建省。已有对非遗及旅游开发研究形成两种路径:一是在三种尺度下采用GIS方法研究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非遗与经济、民族、文化、地形地貌、河流的关系;二是分析非遗旅游开发现状,提出开发对策和建议。这两种路径虽分别讨论了非遗的特征及利用问题,但均未解答非遗旅游资源利用应有所侧重还是遍地开花?哪些区域应发挥非遗旅游资源的规模优势,实现非遗旅游资源的专门化利用,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同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GIS空间分析法。

辽宁省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多民族文化绚烂多彩。2016年12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含“辽宁省”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获得记录131条,已有成果基于定性描述或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暂无空间视角的引入。搜集整理辽宁省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基于地理学、旅游学视角,采用GIS空间分析法研究市域和县域尺度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评价辽宁省非遗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据此提出非遗旅游资源利用设想,研究有利于辽宁省非遗的保护与管理,有利于非遗资源的旅游产品化转化,并为个案地辽宁省非遗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空间决策依据。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讨论的非遗类型划分依据非遗国发(2008)19号文件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考虑到辽宁省目前无国际级非遗项目、市级非遗数据不全、县级非遗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只讨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包括正式名录和扩展名录)。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辽宁省文化厅以及各地级市人民政府政务门户网站,时间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同一项目在不同级别重复出现的以高级别计算,为更精确研究辽宁省非遗的地域性,结合行政区划和非遗的原生地,将联合申报的项目进行拆分,得到四批国家级非遗和五批省级非遗共270项。根据Google Earth获取非遗申报单位所在县级单元行政中心的地理坐标数据,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1:400万的辽宁省矢量地图为底图,通过ArcGIS10.0对非遗申报单位进行地理空间匹配,建立非遗数据库。为简化计算和方便比较市域非遗项目多少及得分值大小,参考孙根年的方法,对不同等级的非遗采用加权求和模型计算,即得分值计算采用国家级非遗2分,省级非遗1分。

1.2研究方法

1.2.1 ArcGIS空间分析法

最近邻点分析。以前述建立的非遗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ArcGIS10.0空间统计模块中的最邻近距离法衡量非遗所在地斑块质心与其最近邻斑块质心之间的距离,计算出这些最近邻距离的平均值(即da),将其与预期随机分布中的平均距离(即da)进行比较来判断非遗所在地的分布态势,进而判断辽宁省非遗的空间结构是否均衡。公式为:

式中,n是点数,A是研究区域的面积。最邻近点指数R等于实际最邻近距离比理论最邻近距离,即R=da/de,若R=1,点状要素随机分布;R>1,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R<1,点状要素凝聚分布。

核密度分析法。地理事件在不同空间位置的分布密度不同,与最邻近距离法采用同一空间属性数据源,利用ArcGIS10.0空间分析模块中的核密度工具测定非遗申报地的空间聚集区域,分析单位面积内非遗在周围领域的分布密度,公式为:

1.2.3资源优势度分析法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是遗产旅游的吸引物,开发、保护非遗以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必须先对非遗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评价。上述GIS空间分析法和区位熵从数量或从类型角度分析非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系统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将数量和类型结合起来探究非遗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本文借鉴孙根年、保继刚等学者研究旅游资源的方法,采用丰度和优势度计算非遗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和品质,反映非遗的丰裕程度。非遗旅游资源优势度由非遗旅游资源类型丰度和非遗旅游资源品位度构成。非遗旅游资源类型较齐全的地区相对类型少而数量多的地区吸引力更强,非遗旅游资源级别较高区域比级别较低区域吸引力更强。由于非遗项目在每个县域不具有遍在性,优势度的计算采用市级中观尺度。

2结果与分析

2.1级别和类型结构分析

经拆分后得到辽宁省国家级非遗62项,省级非遗208项,分别占总量的22.96%和77.04%。种类覆盖非遗国发(2008)19号中的非遗10大类分类。其中,美术类非遗最多,国家级13项,省级36项,得分占总量的18.67%;其次是传统技艺类非遗,国家级7项,省级40项,得分占总量的16.27%;曲艺类非遗国家级12项,省级15项,得分占总量的11.75%;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民间文学类民俗类亦较多,总项数分别为29项、27项、26项、23项和21项,分别占总量的10.54%、10.54%、9.94%、8.73%和6.6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和传统医药类非遗最少,分别为14项和7项,二者比重之和为6.93%。总体呈现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为主,其次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民俗和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和传统医药类比较稀缺的结构特点(图1)。

2.2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2.1县域尺度分析

最近邻点分析。选择县区级微观尺度,据式(1),利用ArcGIS10.0空间统计模块中的最邻近距离法进行运算,得出实际最邻近距离da=19973.699712,理论最邻近距离de=25178.585736,R=0.793281<1,P<0.01,Z<-2.58,說明由随机引起集聚模式的概率小于1%,通过Z检验,可见辽宁省非遗呈集聚分布状态。

核密度分析。据式(2),利用ArcGIS 10.0空间分析模块中的核密度工具测定,经过多次试验,选择search radius为35km,生成非遗旅游资源核密度分布格局(图2)。总体来看,非遗旅游资源密集区基本是城市或者区域的中心,非遗旅游资源向外扩散表现为距离衰减,较远地区的文化受经济文化核心区非遗的辐射和影响较小。中心区域经济较为发达,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便利,人口聚集,非遗作为活态的文化,通过人员往来和贸易开展得以扩散,从而形成辐射区,并与当地的文化交流融合,产生出新文化或使旧文化得以创新和发展,表现出强烈的复杂性特征。

具体来看,辽宁省非遗旅游资源形成1个极核区,5个高度密集区,4个次级密集区。极核区主要位于沈阳市,以和平区、沈河、皇姑区、大东区和铁西区为核心向外扩散,辐射范围包括于洪区、苏家屯区、沈北新区、浑南区、银州区和调兵山市的全部以及抚顺县、铁岭县,开原市、法库县部分地区。西北部高度密集区分布在阜新市和锦州市部分地区,形成以细河区、海州区和太平区为中心向外扩散,辐射范围包括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黑山县和北镇市部分地区;西南部高度密集区分布在锦州市西南部,形成以古塔区、凌河区为中心向外扩散,辐射范围包括凌海市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义县的部分地区;中部高度密集区分布在辽阳市以及鞍山市西北部,形成以太子河区、文圣区、宏伟区为中心向外扩散,辐射范围包括灯塔市和海城市大部分地区;南部高度密集区分布在大连市,形成以金州区、中山区、西岗区为核心向外扩散;东南部高度密集区位于丹东市,主要分布在元宝区、振兴区和振安区。次级密集区分布在以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为中心向外扩散包括建平县、凌源市和建昌县部分地区、大洼县为中心延伸至盘山县部分地区、岫岩满族自治县独立区和新宾满族自治县独立区。

2.2.2市域尺度分析

区位熵分析。由于每类非遗在县级尺度不具有遍在性,选择地级市为中观研究尺度,据式(3),计算得出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非遗旅游资源区位熵(表1)。

表1显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曲艺的区位熵在各个城市间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分布较为均衡,非遗项目各具特色。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医药、民俗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的区位熵差异显著,最大值分别为2.54、2.92、2.71、4.31、5.82、3.18,最小值为0,集聚态势明显。民间文学高度集中在沈阳市和朝阳市,沈阳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也是辽宁省的文化中心,朝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灿烂的红山文化,谭振山民间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优势突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高度集中在辽阳市,拳术类型多样,辽阳逍遥门武功、古典戏法等知名度较高;传统舞蹈高度集中在铁岭、本溪、葫芦岛、盘锦和营口5市,5市为多民族聚居地区,灿烂的民族文化衍生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朝鲜族农乐舞、辽西太平鼓等为代表;传统音乐高度集中在大连市、葫芦岛市、鞍山市、辽阳市和丹东市,海陆兼备,演出形式灵活,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并不断得以创新,辽宁鼓乐、千山寺庙音乐、长海号子、大连吹咔乐、岫岩满族民间歌曲、丹东朝鲜族说唱艺术、辽南古诗词吟咏等为代表;传统医药高度集中在阜新市,中医文化资源丰富,蒙医血衰症疗法、蒙古勒津蒙医药等为代表。民俗高度集中在阜新市和抚顺市,是人民群众对抗疾病、崇尚自然、婚庆礼仪、服饰文化和祭祖习俗的表现形式,以满蒙族民俗为代表,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主要以蒙古勒津婚礼、蒙古勒津安代、蒙古勒津祭敖包、满族清明节插佛托习俗、新宾满族放路灯习俗、满族婚礼习俗、满族祭祖习俗、蒙古勒津服饰为代表。

密度特征分析。非遗旅游资源在市域的数量分布不均,位于项目平均数以上的有沈阳市、大连市、锦州市、鞍山市和朝阳市,分别拥有65、39、37、33和25项;不同市域非遗旅游资源密度分布也存在差异,位于密度平均值以上的有沈阳市、锦州市、鞍山市、大连市和本溪市,密度(单位为项/万km2)分别为50.08、37.41、35.67、31.02和26.16。各市密度大小基本与项目多少相吻合。非遗数量和密度分布不均衡与原生地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程度有关,也与保护资金的投入、保护力度的大小和保护政策取向有关。

2.2.3优势度分析

据式(4)、(5)、(6),结合丰度和品位度计算非遗旅游资源优势度,反映各市非遗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和质量。图3显示,沈阳市处于领先地位,属于非遗旅游资源密集区;大连、鞍山、朝阳、锦州和本溪5市属于非遗旅游资源较密集区;阜新、葫芦岛、铁岭、抚顺、辽阳、丹东、营口和盘锦8市属于非遗旅游资源稀疏区。

3非遗旅游资源利用的可行模式

采用恰当的模式使非遗转化为旅游产品,在转化过程中充分发挥非遗的文化价值并减少损害,是需要讨论和关注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非遗旅游资源被旅游者认识并增强旅游的文化体验,需要借助人、物和空间载体进行展示。人指非遗的传承人及表演者,物是用来沉淀、贮存和展现非遗的物体,独特的地域环境、生态、文化是非遗展示的空间载体。载体人、物和空间资源需要通过一定的模式整合,依据区位熵、核密度和优势度分析结果,辽宁省非遗旅游资源应在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利用模式和空间布局。

3.1密集区利用模式

主题公园模式为主、工业生态园模式为辅。其一,主题公园模式。非遗旅游资源重要性的发挥以及旅游开发受到外部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需要考虑所在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区位条件、客源市场和基础设施条件。依据非遗核密度和优势度分析结果,本着优先开发非遗密集区和优势度较高区域的原则,结合旅游资源的优越性和多样性、交通的通达性、旅游业的辐射半径和客源层次,以辽宁省旅游业发展较好、客流量最大的沈阳市为重点,建立非遗旅游资源主题公园,异地集锦式地呈现全省民俗、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多样化的非遗及相关演艺产品,为非遗保护设置安全屏障,使其成为“活文化”,发挥休闲、观赏和娱乐多重功能,游客可在时间成本和距离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感受类型多样化的非遗产品。其二,工业生态园模式。主要针对传统技艺类非遗,如板城烧锅酒传统五甑酿造技艺、辽菜传统烹饪技艺、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等,开展观光旅游,充分利用原生态生产车间的场地、设备、设施促进“旅游+工业”的示范性发展,旅游者在生产第一线进行参观,了解非遗的制作工艺,参与制作程序,体验非遗的生存空间,培育非遗产业基地,使旅游者和企业共同获益。

3.2较密集区利用模式

节庆旅游模式为主,传习所(传习基地)模式为辅,因地制宜建立民族生态旅游村。其一,节庆旅游模式。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借助大连旅顺口区渔人节、鞍山千山文化民俗庙会等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节,汇集民间游艺活动、民间技艺表演,涵盖旅游业中的食、游、购、娱等环节,丰富节日气氛,传播非遗文化。

其二,传习所(传习基地)模式。大连市非遗保护中心2015年成立的以青少年为“活化传承对象的非遗总传习所+市属中小学校分传习所的“总分传习所”传承模式对于传播非遗文化和培养非遗接班人意义重大,这一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较密集区市县借鉴,可开展专项修学旅游。此外,还应构建多元化的大众参与传习和媒体传播平台建设,获得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其三,民族生态旅游村模式。选择自然风光优美、民族文化特征突出的非遗旅游资源次级密集区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建立民族生态旅游村,是实现非遗开展专项观光旅游产品全民参与保护的有效途径。將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资源等产业要素交叉嫁接,文化尽可能原生态地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和自然文化生态环境中,村民是生态旅游村的主人和工作人员,是民族文化“原真性效果”的后台构建者与前台展示者,对村民进行简单的旅游培训,充分利用乡村现有的设施进行接待,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对旅游资源富集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偏远民族村旅游精准扶贫意义重大。充分挖掘民族村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在不影响村民正常生活和生产前提下进行,旅游者可以在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参观和参与少数民族的劳动,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在与居民接触、互动和交流中体验地道的、真实的、多彩的民族文化,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异质性乡村旅游的发展,推进乡村旅游的质量性增长。民族生态旅游村模式有助于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是未来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

3.3稀疏区利用模式

博物馆陈列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辅。稀疏区非遗旅游资源优势度比较低,且很多非遗旅游资源濒临灭亡、难以维系自身传承,开发优势不足,应以积极保护为重点,保护生存环境和历史影像。依据区位熵及优势度分析结果,选择非遗旅游资源类型集中度高的城市设立博物馆,具体而言,在辽阳市建立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专题博物馆,在铁岭、葫芦岛、盘锦和营口4市建立传统舞蹈专题博物馆,在葫芦岛、辽阳和丹东5市建立传统音乐专题博物馆,在阜新市建立传统医药专题博物馆,在阜新和抚顺2市建立民俗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陈列式可以收藏和保护非遗物化载体,从原真性和抢救效果角度讲,对于己濒临灭亡、难以维系自身传承的非遗项目,博物馆模式是最好的利用方式。博物馆模式有助于宣传教育、人员培养及非遗的数字化存储和保护,但成本较高,静态为主,创造性和参与性不强,考虑到成立专题博物馆成本问题,可以借助各市县现有的博物馆进行综合性展示。

辽宁省非遗类型齐全,旅游资源丰富,以上非遗旅游资源利用模式是各个优势度分区的主要模式,并不排斥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引入其他模式。如在主题公园内可建立民俗博物馆,民俗生态旅游村可开展非遗修学旅游,传习非遗技艺,在稀疏区新宾满族自治县可建立民族生态旅游村,在较密集区、稀疏区本溪和盘锦可开展本溪松花石砚雕刻技艺及盘锦民间香腊制作技艺工业生态园模式,在稀疏区抚顺、铁岭可借助满族风情国际旅游节、民间艺术节等节庆旅游模式传播非遗文化。

此外,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购物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目前已形成专项的购物旅游产品,在旅游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可以和任一模式灵活融合,既传播了非遗文化,又满足了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基于辽宁省的地域文化和产品,非遗旅游商品开发围绕以下五大系列进行(表2),旅游商品的开发要有创新意识,以非遗资源为素材,开发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突出精品,促进旅游非基本消费的增长,提升旅游整体效益和游客满意度。

4结论与讨论

4.1结论

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方法,研究市域和县域尺度的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提出非遗旅游资源优势度概念和旅游利用模式,得出如下结论:

(1)辽宁省非遗以省级为主,约占总数的77%,美术类最多,其次是传统技艺类,曲艺类次之,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和传统医药类非遗最少。

(2)县域尺度方面,最近邻点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非遗旅游资源呈集聚分布状态;核密度分析结果显示共形成沈阳市1个极核区,阜新、锦州、辽阳、鞍山、大连和丹东6市境内的5个高度密集区,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洼县、岫岩满族自治县和新宾满族自治县4县境内的4个次级密集区。市域尺度方面,区位熵分析结果表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医药、民俗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区位熵差异显著,其他类型分布较为均衡;沈阳、大连、锦州和鞍山4市在数量和平均密度2个方面都在均值以上;优势度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属于非遗密集区,大连、鞍山、朝阳、锦州和本溪5市属于非遗较密集区。

(3)根据目前辽宁省非遗旅游资源区位熵、核密度和优势度分析结果,提出非遗旅游资源密集区、较密集区和稀疏区旅游开发模式:密集区以主题公园模式为主、工业生态园模式为辅。较密集区以节庆旅游模式为主,传习所(传习基地)模式为辅,因地制宜建立民族生态旅游村。稀疏區以博物馆陈列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辅。各种利用模式可以综合采用,并围绕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饮品、旅游音像、书籍用品、中成药材等系列开发,积极发展购物旅游,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地方旅游收入。

4.2讨论

辽宁省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灿烂的多民族文化,然而目前并无国际级非遗旅游资源,现有的高等级非遗旅游资源以及非遗旅游资源数量在全国排名中并没有体现出相应的优势,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非遗普查工作和申报力度,充实非遗产生的历史、文化、空间和实物信息,扎实、全面的田野普查是非遗保护和开发的基础。

非遗旅游资源产生的地域生活环境是非遗存续的土壤,实施非遗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同时应关注非遗旅游资源生存环境以及生存环境的变迁,非遗的表现形式和功能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兼容并蓄,进行现代转换,才能保持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

未来需构建非遗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非遗旅游资源的客源市场属性特征和游客的旅游心理需求,分析非遗解说内容的真实性和通俗易懂性,处理好利益相关者问题,促进非遗旅游资源的数字化保护,这些内容的研究有助于非遗的产品化转型。

猜你喜欢

空间分析旅游资源辽宁省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无锡市低效用地再开发监管平台设计与应用
基于GIS的汽车4S店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
基于Matlab的水下碍航物可视化研究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