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熔铸效应探析
——立德树人特色化品牌项目研究

2018-04-01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原则心理健康心理

李 丽 焦 琪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1)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逐步探索“立德树人”中,“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效应,共同激发当代大学生昂扬向上、奋发有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努力营造团结包容、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刻苦求真、追求卓越的学生成长成材心理路径,不断融合儒家经典、法家典故、道家思想精华,明确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心理的重要影响

一、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心理品质研究原则

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重要。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调节人的心理元素需要挖掘。二是我国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烙印深,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技术尚需调整和改造,才能更好发挥功能。三是结合传统文化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减少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降低较严重心理问题演变成为心理危机事件的可能性。

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与心理学相关的案例与典故,从德、智、仁、忍、乐等传统儒、道、法思想维度培塑,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心理建构的有效途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基准,以符合大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承受力为基础,以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基调的品牌心理文化活动与课程体系,逐步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熔铸效应的原则和途径,对大学生在校时期心理健康以及未来一生幸福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熔铸效应遵循原则:

一是时代性原则。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科技发达的社会,社会文化环境与孕育传统文化的古代大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时要遵循时代的要求。传统文化视角下,坚持时代性原则能避免大学生陷入脱离社会实际的心理歧途,化解和消除抑郁心埋,发展出完善人格。

二是客观性原则。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外界环境的交互活动在人的内心世界形成的精神产物。坚持客观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内心活动的调节与人活动其中的外界环境联系起来。传统文化视角下,坚持客观性原则也是坚持唯物论原则,避免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甚至封建迷信的内容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

三是开放性原则。传统文化中既有促进人们敞开内心世界获取精神自由的精华,也有封闭人们心理、束缚人们精神的糟粕。儒家思想讲究以人为本,强调天地人和谐共处,“和为贵”,鼓励人们通过融洽的社会关系促进心态的平衡,但也要求人们“慎独”、自省”,使人们形成不愿依靠他人化解内心矛盾的封闭心理。传统文化视角下,坚持开放性原则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持开放乐观的基调,使心理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是积极性原则。我国传统文化包含大量积极上进的知识和智慧,它们能化解人们的消极挫折心理,激发人们的上进心。传统文化视角下,坚持积极性原则能避免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带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体系之中。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熔铸效应的途径

我国自己的心理健康理论体系拥有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为我们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立德树人,以“德”育“心”

养“心”必先养德,以德育心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加强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前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孔子“修身养性”等丰富的儒家经典学说的利用,使我国传统文化改造西方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模式成为可能和必然路径。以思维方式传承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思想。如“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阴阳平衡的动态和谐观,五行生克的动态发展观,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策略,快速把脉大学生心理成长。

(二)以文化人,以“智”养“心”

用中华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思想、精炼的语言进行心理学视角汇总、梳理、汇编,开辟文化与心理健康融合的学科体系、撰写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心理学教材、形成研究机制、探索普及路径。以行为规范传承传统文化的处世哲学思想。如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入世观;“致中和”的中庸之道;“性本善”的人性论等思想,强化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中的关键事件的捕捉和分析,来定位大学生普遍性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

(三)以情感人,以“乐”育“心”

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物质需求转化成为心理的意识需求,人的肉体痛苦自然就消弥于精神的愉悦之中,以乐养心是通过怡情移志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把握学生成长的心理规律、兴趣特点,开展寓教于乐的集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为一体的教学活动,使人通过古代心理修养方法,培养广阔胸怀,抚平骚动的心灵,调治心理疾病,从而实现探索适合中国大学生心理特质的心理教育模式创新。以健身养生方式传承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思想。如“形神一体”的身心观,“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

古人说:“夫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儒家就提倡“君子不器”和“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人的情感历来采取节制“致中和”的中庸态度,所谓“以理节情”。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与人的自制力、适应力和对待挫折的抗争承受力有关。从容处事,从容应对,这是心理自我调控能力支配下情绪、意志行为的集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育学生学会中庸与忍让之道,高度重视心理与精神的自我调适,才能不断增强我们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熔铸效应品牌文化创建路径

建立“引航心灵工作坊”,以工作室为核心团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文化心理学品牌创建进行研究、成果展示、深度团体辅导。

一是建立线上与线下协同育人的“引航心灵两微一端公众号”文化品牌。理想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是一个社会过程,构建与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人格,需探索在“两微一端”等网络主流媒体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传承专栏;组织创作、编辑、出版适合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与心理品质培养读物和视听产品,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培养学生理想的社会人格。

二是重视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作用的发挥。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在5岁之前形成的,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家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创立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协同育人的品牌文化宣讲团,深入学校周边成立国学讲堂,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开展如古典文学沙龙,经典诵读、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表演等,借此来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子女,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目的。

三是改革学校教育中的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加强对社会、人文、文化艺术等学科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通过主题教育,全方位多层面的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用富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去感染学生。把这些情感内化为理性认识,塑造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和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猜你喜欢

原则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