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疑

2018-03-31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整段跬步辞海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苏教版语文课本必修一《劝学》中的一句话,论述了积累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其中的“跬步”二字,课本注释为“半步”。对于现代人而言,“跬”字无疑有些陌生,这么翻译语义是通顺的,但“跬步”真的是“半步”的意思吗?

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对“跬”和“步”都给出了解释,其内容有点出人意料。

【跬】 半步,即迈一次腿的距离,相当于现在的一步。贾谊《新书·审微》:“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谬千里也。”

【步】 举足两次为步。古时一举足叫跬(半步),再举足为步。《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原来,古人将“举足两次”称为“步”,一“步”应该相当于今天的“走两步”。古人又将“迈一次腿的距离”称为“跬”,一“跬”自然就是今天的“走一步”。

这种解释也得到了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的印证。《辞海》对“跬”的解释是:“半步;跨一脚。”尽管也提到了“半步”,但“跨一脚”显示,这“半步”是以古代的“步”为参照对象的。

可见,在古代,“跬”也好,“步”也罢,都不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谓的“走半步”。课本对“跬步”的注释“半步”,应该是截取了词典中的部分解释,是相对于古代的“步”而言的,表明“跬”是“步”的一半,不能将其理解为我们现在说的“半步”。

也许有人会觉得“跬步”无非是相对于“千里”而言,强调学习要一点点积累起来,又何必要去分辨究竟应解释为“半步”还是“一步”呢?

这种看法貌似不无道理,实则有违生活的逻辑。一脚迈出半步,停留在空中(落地即成一步),只能单脚支撑,实在累人,还不如干脆迈出一步更省点力气。因此,“步”是现在行走的基本单位,“半步”只存在于诸如军训正步的分解动作中。

综上所述,我以为,将“跬步”解释为“(每)一步”或“(每)一小步”更合理。

普陀中学 董 鸥

Q = 嘉善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学生

A = 特级教师 程继伍

Q: 作文题里的材料,在写作文时可以引用吗?

A: 遇到有整段材料的作文题,写作时我建议大家不要照搬照抄,而应概括出材料的大意,转换成自己的表达,文字尽量简洁、明了。因为整段照抄或是大量引用,会给阅卷老师以用材料“凑”字数的感觉。

Q: 平常看书读到的一些话,想用在考场作文中,但具体的表述记不清楚了,如果写错了会有影响吗?

A: 这是关于引用的问题。如果有一些话你觉得引用进来是对于说理很有帮助的,但又记不清具体的词句了,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说清原作者的意思即可。用自己的话表述不要用引号,表明不是原文引用,而是属于“暗引”。这是写作中很重要也很常用的一个技巧。

Q: 考场写作时我经常写不够字数。是硬生生地把作文“扯”到800字呢,还是就此收笔比较好?

A: 文章字数不足800字,是按相差的字数来扣分的,每少50个字扣1分,这是改卷时的评分标准。在考場上,如果你硬生生“扯”到800字,可能会给阅卷老师留下“生硬”“牵强”的印象,但老师不会因字数不达标而扣除相应的分数。而当你作文字数不足的时候,不仅会因此而失分,也意味着你表达的内容、思想相对单薄,可能会因内容浅显而失分。基于这两种情况的比较,还是写足字数为佳。

Q: 写作的时候能不能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提升“文趣”?

A: 要想写好考场的论述文,理趣,即理性思维肯定不能少。而文趣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文章的价值和可读性,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只是提升文趣的其中一种方法,用的时候要谨慎。鲁迅先生最擅长用这种方法,但是他所写的内容和我们语文考试中所写的内容大不一样。同学们如果把控不好,很可能会“损伤”文章的本来内容。因为幽默、风趣中如果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就存在着尺度和对象的问题。所以,这种方法在形式上、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具体的操作上还应仔细斟酌。

猜你喜欢

整段跬步辞海
积跬步以致千里 积小流以成江海
赵国春与《辞海》的故事
在历史视域中探索法治的中国图景——评《跬步探微:中国法史考论》
新加坡禁止家长每天将孩子送到祖父母家
《辞海》的创新之路
积跬步至千里——访江苏省自行车电动车协会理事长陆金龙先生
秋至
除夕(节选)
我国最大综合性辞典《辞海》启动第七版编纂
多媒体课件字幕同步显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