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反脱媒机制实证检验

2018-03-31周捷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检验

周捷

内容摘要:本文以构建国际贸易中间商为抓手,把国际贸易中间商引入传统企业异质性模型。同时为了能对国际贸易反脱媒机制进行分析,通过利用我国2006-2015年工业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关键词:国际贸易 反脱媒 检验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说

(一)基准模型

引入贸易中间商j,生产企业想通过更具有经济时效性的方法将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就其中介技术和行为来说贸易中间商完全能够满足生产企业的这种需要。另外,贸易中间商所经营的商品数量假定为qwj。一个中间商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不存在多个贸易中间商代理同一个生产企业商品销售的情况。此外,无论是贸易中间商还是企业,这两者都能够在市场中自由进出,并在泊松分布的概率上,贸易中间商和生产企业都能够服从其概率,进而自由退出市场。并且,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假定贸易中间商的固定成本是: (5)

在公式(5)中,FX表示生产企业要想进入国外市场所付的成本,这个成本是对国际市场进行投入的零售渠道的建设成本,而Fwxj表示的是贸易中间商j进入国际市场的固定成本。将δ(δ>1)界定为“电阻”系数,这主要是针对贸易中间商的范围经济效应来界定范围,这个“电阻”系数如果越大,就表示生产企业在选择贸易中间商实现出口的程度就越难,如果“电阻”系数越小,就表示生产企业在选择贸易中间商实现出口的难度就越小。因此,当δ越大时,在范围经济效应上,贸易中间商的效应就越不明显,会对贸易中间商的阻滞作用越来越大。

如果生产企业自行出口,并到国外市场上进行销售,假定其商品售价为Pif=(T/T-1)(η/λi),像这类生产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其预期利润πX为:

将公式(10)和公式(11)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有λX>λ1X。假如以国际贸易分工为前提,假设贸易中间商并没有卷入到其中,只要当λi>λ1X,生产企业自然就会选择自己出口。但是,还存在着一种情形,就是在国际贸易分工体系中,如果贸易中间商出现在这个分工体系当中,生产企业的生产率临界值就会提升,也就是其实现自行出口从最开始的λ1X提升到了λX。通过分析能够看出,当国际贸易形势不断变化时,再加上国际贸易中间商本身所具有的效率优势,还有固定成本的分摊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企业有所限制,这时只有生产率非常高的企业才有能力实现自行出口。

另外,通过对公式(7)和公式(9)对比分析可知,当πX<πW时,企业会自行比较选择对其有利的方式实现出口,这时企业都会选择贸易中间商这种渠道,此时λi<λX,这种在研究上被称为迂回型中介贸易。当然,生产企业的生产率若是处于偏低的情况,则贸易中间商没有办法得到相应的利润,这就非常容易导致贸易无法再继续下行。所以,一定要对生产企业的生产率下限临界值进行规定,在本文里对此记为λW,只有当λW<λi<λX时,贸易中间商才会被选择,使得生产企业能够实现迂回型国际贸易模式,并且生产企业也能够给贸易中间商留有一定的利润。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当生产企业的生产率比λW低时,从两个方面来讲,首先生产企业没有足够能力自行承担固定成本,其进入国际市场的意愿无法实现;其次,当贸易中间商没有办法为其保留利润时,贸易中间商不管是在意愿上还是在能力上,都不会再给予生产企业帮助,这种情形下,生产企业只能向国内市场提供商品。

因此,假设1:在选择出口模式上,企业以生产率作为标准:在生产企业的生产率最高时,就是当λi<λX时,生产企业选择的贸易模式为直接型;当λW<λi<λX时,对于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来说,会选择以贸易中间商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当λi<λW时,那些生产率最低的生产企业,只能对国内市场进行供给。

随后对公式(10)进行分析,可得到λX /T>0。所以,当产品替代性不断下降时,或者说市场竞争程度下降时,生产企业所选择的贸易方式为直接型时,生产企业的临界值也会下降,进而能够让生产企业更有意愿和能力选择自行出口模式。以此为前提条件,当所销售的产品缺乏竞争力时,在产品数量上会对贸易中间商有很大限制,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贸易中间商在进入国外市场上的固定成本,其分摊优势将不会明显,这样生产企业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就会采用其自身的营销渠道进一步展开国际贸易。由此,提出假设2:生产企业对国际贸易模式的选择上,是根据市场上的竞争程度来选择的,市场竞争并不激烈时,生产企业在意愿和能力上会更倾向于直接型国际贸易模式。

(二)均衡分析

假定贸易中间商所经营的产品数量为qwj,而且生产企业在数量上和贸易中间商一致,以市场为前提,贸易中间商需满足数量动态平衡条件。由于竞争会对贸易中间商的利润有所冲击,再加上贸易中间商和预先期望的利润有很大差别,也有可能趋向于零的方向延伸,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市场上有潜在的市场主体进入,同时还能在进入之后退出,最后趋向于零的方向发展,这时贸易中间商所具备的均衡条件是

在公式(12)中,πwj表示贸易中间商在单个产品上获得的利润。而要保证其中成本与收益的均衡,即固定边际成本和产品边际收益能够让单位商品的收益相等,需要满足: (13)

将公式(12)和(13)两个均衡条件联结起来,可得到: (14); (15)

通过公式(14)可见,qwjFX>0时,进入目标市场后,伴随其固定成本的不断上升,会有更多生产企业通过贸易中间商进行销售,并将产品销往国外市场。与此同时,依据公式(15),可以得出πwj /FX>0,通过分摊比较高的固定成本,从而达到范围经济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单个贸易中间商获得较大利润。所以提出假设3:当生产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随着其固定成本提升,国际贸易中间商的产品范围也将会不断扩大,会让国际贸易中间商每一种产品降低本身要分摊的固定成本。

计量模型说明和数据说明

计量模型。首先进行计量模型设定,如公式(16)所示,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生产企业对贸易中间商的选择:即生产企业的生产率、贸易市场竞争度和贸易便利化阻碍程度。

经验结果和分析

全样本回归。如表1所示,在第(6)列中,自变量scdi其回归系数是-0.27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产规模的大小对贸易市场有着显著影响,当生产规模越大时,其在贸易市场的集中程度就会越高,市场竞争度小,生产企业更加倾向自行出口这种方式,本文假设2得以验证。

固定贸易成本和国际贸易中间商在范围经济上的效应。在表2第(1)-(5)列中,国际贸易中间商所经营的产品,在数量上对其所经营产品的种类上有着显著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就固定贸易而言生产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以后,若生产企业的成本达到一定高度,生产企业将会通过贸易中间商方式进入目的国市场。而国际贸易中间商能够将其每类产品的固定贸易成本降低,因此其在范围经济上具有降低固定贸易成本的能力,而范围经济的优势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是缺乏的,因此其选择发展中间商贸易。所以,本文假设3能够得以验证。

分阶段样本回归。从表3可以看出,虚拟变量proi在第一个时间段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比第二个时间段更大,这说明,对于国际贸易中间商来说,十年间整个贸易环境对其发展更有利。同时在表3第(3)-(4)列中,可以看到很多产品已经逐渐成为了中介贸易商品。

另外,贸易中间商的发展与我国和目的国之间的地理位置也有很大的關系,这一点在表4内就能够看出,在地理距离上对中间贸易商的回归系数来说,其回归线系数的下降非常明显。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衰减,中间贸易未来更多是取决于现代交易技术、贸易中间商等。

参考文献:

1.郑小碧.国际贸易反脱媒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范围经济视角[J].经济学家,2016(6)

2.刘金.对国际贸易中的蓝色贸易壁垒问题的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9)

3.岳佳坤.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商业经济创新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4)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稿简则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稿简则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国际贸易融资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