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

2018-03-31闫海玲宋尚文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农民人才农村

闫海玲 宋尚文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山西 太原 030021)(山西省人事考试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安排。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13多亿的人口总量中农村人口就占了9亿多。多年来,虽然党和政府在缩小城乡差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别和差距还是很大,甚者有许多的农村,因为青壮年人都进城打工,不少土地撂荒,出现了“空心化”等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性意见》对破解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指导乡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深刻认识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同样道理,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宣传、思想统一、规划引领、全面实施,步步都离不开教育的先行。

(一)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树立“乡村振兴人人有责”的全民意识,需要发挥教育的传播力

党的方针政策是乡村振兴的路线指引。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伟大任务,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充分调动和广泛凝聚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来完成。所以需要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工具大力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和政策,宣传党和国家为了发展农村所制定的一系列计划规划和实施意见,在全社会树立“乡村振兴人人有责”的强烈意识,团结和教育全体人民为国家的乡村振兴伟业在项目计划、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和支援,上下一心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出力流汗。

(二)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打造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主攻手”,需要发挥教育的引领力

9亿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乡村社会的主体是广大的农民,他们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和主要受益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农民的参与程度以及积极性的高低都影响甚至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与否。对此,我们老一代革命家、率先试行改革开放、成功促进经济繁荣的习仲勋同志早在1979年就指出:“农业要搞上去,主要还是靠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再加上国家的支援,就可以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有效地改天换地,丰产增收。”

然而,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必须依靠教育,提高农民思想觉悟和科技文化素质,为乡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大军。

(三)推动农村产业兴旺、经济发展,需要发挥教育的帮扶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经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互联网农业、有机农业、乡村旅游等,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这些工作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只有教育才能提供合格的劳动力和高素质的人才。

习近平同志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关键。必须实施教育兴农、教育扶农、人才强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大力培养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民,教育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推动乡村经济兴旺发展。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富裕农村,需要教育的淳化力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农民增收致富,更需要乡风文明。习近平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只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陶冶广大人民的思想情操,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才能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才能够发展农村、振兴农村,才能不断提高农村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农村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乡村教育事业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分析解决,扎扎实实开展好干部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小学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二、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必须积极做好基层农村干部的职能教育和能力培训工作,发挥好新时代乡村振兴“带头人”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头雁”和“带头人”,肩负着乡村振兴的重要职责。乡村干部的党性修养、知识储备、能力建设、职业素养等要素都与乡村振兴事业密切相关。乡村振兴事业的实施需要依靠大批热爱农村、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三农”工作服务的乡村干部,需要依靠德才兼备、勇于担当、团结群众、富有远见的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治理乡村、振兴乡村既要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更要从理论上对实践经验加以升华,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一过程必须要在对干部教育与培训中才能逐步实现。

门看门,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乡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需要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各项计划和任务。因此必须首先开展对乡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采取党校集中培训、党支部集中学习、专题组织学习等形式,使乡村干部筑牢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准确掌握党的政策,时刻保持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深入乡村,团结和依靠村民,服务百姓,做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和劳动致富带头人,成为党的乡村振兴事业的稳固基础和坚强生力军。

(二)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技术、技能和专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扶贫扶志更要扶智”,人才引领和智力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目前,“空心村”、“去乡村化”现象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比较常见,各地农村高中阶段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选择了离开农村,造成农村人才匮乏,乡村劳动者综合素质较低,乡村发展理念落后,缺乏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培养、造就大批农村用得上、留得住、有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和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实践导向。

首先要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基层政府要通过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教育,通过兴办农民社区职校、技校、夜校等形式加快培育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

其次,要培养一支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的技术人才队伍。政府可牵头与鼓励高等院校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智力与技能优势,与乡村职业技术教育相对接,支持乡村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者队伍,让广大的农民通过接受新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民素养,使广大农民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的知识,懂得更多的现代农业技术,并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能力。

(三)全力推进乡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积极办好农村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育,着力培养好乡村建设的“后备力量”

作为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奠基工程的基础教育,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具体到乡村来说,基础教育既承载着知识传播、灵魂塑造等功能,更担负着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供给与储备的重要任务,所以发展乡村教育:

首先要高度重视农村学生的基础教育。目前,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师资队伍弱、教学质量低、生源稀少学校被撤并,农民子弟上学难、教育成本增加、辍学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一块“心病”。所以政府要制定具体的乡村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优化和稳定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布局。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科学、系统地做好农村学校(含幼儿园,成人学校或教育站点)布局规划,使乡村各类教育有场所、有阵地,有长远的目标。

一要积极发展好农村幼儿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集体生活能力、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但却一直是乡村教育的弱项。这就需要政府先加大前期投入建设一批示范幼儿园,同时倡导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幼儿园,并在幼师的选聘、培训、考核、管理等方面做好引导和监督工作,确保幼儿学前教育质量。

二要全力抓好农村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要着力加大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普及力度。中小学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农村基础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成败得失。面对乡村教育的短板,各级政府需要下大力气、用真功夫解决乡村教育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等普遍性问题,加大教育资源对农村区域的扶持与倾斜,积极推动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加快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公平,实现让农民子弟不出乡村,就能享受到与城镇一样的优质教育,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与保障,是切实解决好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后继有人的重要现实问题。

三要重视做好普及高中教育工作。虽然高中教育不属义务教育,但高中教育担负为国家输送更高人才的千秋重任,而且对于农村孩子来讲,高中教育也是他们实现更高理想抱负,人生再上新境界的最重要通道。

四乡村教育既要办好农村普通高中,提高农村青年受教育层次,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更要下力气办好农村职业高中,为乡村振兴培养储备高层次的优秀本土人才。发展农村职业学校要对准农村产业需求,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造就一代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农民。陶行知曾说过:“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这些话对当前我们办好农村职业高中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要真正实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教育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尊重自然、热爱科学、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身体、心理和智力的全面健康发展,树立热爱农村、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志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为乡村可持续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四)加强全民思想道德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乡风文明、生态环保、百姓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目前乡村思想文化教育与道德修养建设滞后依然是制约乡村经济社会进步和乡民思想观念与整体素质提升的短板。因此必须紧密联系乡村社会实际,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与宣传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要要因地因时制定不同的具体规划,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娃娃抓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送教下乡,送戏下乡,“农家书屋”、社区文化站、农民宣传队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建设农村文化广场,深入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化、具象化,创新发挥优秀乡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实施乡民道德建设工程,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及农民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引导和培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农民素质与乡村建设不断跃上新的台阶。教育引导乡村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族观、国家观、家庭观,大力培养良好家风、社风、民风,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激发乡村活力,提升乡村魅力,助力乡村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五)大力加强党的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巩固和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乡村振兴工作确立坚强“主心骨”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作好三农工作的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宣传党的农村工作政策,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党的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坚定不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好我们党的优秀领导的政治优势,发挥好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优势,发挥好亿万农民伟大创造精神的人员优势,发挥好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优势,坚持把良好生态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我们一定会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总之,21世纪是教育发展的新世纪,国家的兴旺在于教育,农村振兴同样在于教育。深刻认识教育事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优先办好乡村教育事业,乡村振兴战略就会取得更圆满的成果。

猜你喜欢

农民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