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力钧医案的施治特色及学术主张

2018-03-31彭榕华陈升惠

福建中医药 2018年5期
关键词:医案西医气血

彭榕华,陈升惠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力钧(1855—1925),福建永泰人,幼承家学,通医理,精本草,兼晓西医西药。他一生精于临床,著述颇丰,撰有《福建药物考》《庚寅医案》《辛卯医案》等专著,惜大部分已佚。在其所著《崇陵病案》一书中,亦记载了不少相关的医案总结,虽然这些医案数量不多,但从其辨证思路和药物使用等方面,无不彰显着力钧的施治特色和学术主张。

1 施治特色

1.1 倡导中西医学结合治疗 早在明末清初,西洋医学已在中国传播,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带来一些西方医药知识,西医大量传入中国,西医书籍的翻译、西医学校和医院的建立、留学生的吸收等,迅猛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医学。中西医汇通派正是受到西方医学影响而出现的融合中西两种医学的流派。力钧在早期应邀前往南洋医治的过程中,大量地接触和学习了西方医学,故而在对病人进行施治时,他力主倡导西医的解剖知识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结合。

例1:臣力钧二十三日奉到奏事处发出单开皇上病案,遵即详细参考所开诸症,谨将受病之深浅、施治之先后、分别已效未效之故,缕析陈之。人身之血,由回血管经右心房出,而过肺脉管,吐炭气,吸氧气,紫血变为赤血,复由肺运入心左房,出由总血脉管散布上下左右血管,而及周身。血行由右而左,故手足运动之力皆右强与左。卧亦向左为适。因顺血行之自然,而无所窒也。近日皇上心跳未做,则新血初生,左右心房出入气畅,故不觉心跳也,咳唾稍轻,由过肺血充而肺润。至向右卧则咳唾厥重,且觉气冲头晕,则因新血虽生,而未足以满回血管及血脉管,故向左顺行,血尚流转自如,诸症见轻;逆而向右,则血量不足,且势亦不顺,故肺虚则咳嗽,脑虚则头晕。[1]

在此例案例中,力钧提及的人身之血的流向问题即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正好与案例的血液流向相符合。“吐炭气,吸氧气,紫血变为赤血”中即紫血为静脉血,而赤血则为动脉血。静脉血经过各级静脉血管,到达上下腔静脉汇集进入到心房心室,流经肺动脉进入到肺部与氧气结合变成动脉血,再通过主动脉把动脉血压至全身各处与细胞组织进行气体交换。而血液循环不畅故而出现心跳异常的症状。种种病因解释力钧都运用西医的血液循环来解释,也可以总结而出,力钧在行医过程注重结合西方医学的理论知识来施治,多用西方医学来辨证思考。

1.2 重视气血调治行血益气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同时中医也有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气与血,一属阴一属阳,气推动血到达全身各处,起到濡养全身的作用,而血能载气,血足则气旺,血虚则气衰。力钧深谙气血之重要性,在其案例中反复阐述了血脉充盈对于改善病情的重要性,用以补益气血为用药主旨。根据对《崇陵病案》有关医案的统计,力钧单独诊治光绪皇帝的脉案有47则,其中明确采用行血益气治法的有23则,占49%[2]。力钧在脉案分析中,反复阐释血脉充盈对疾病改善的重要性,可见重视气血调治是其辨证论治的特色之一。

1.2.1 治血为本气血并调 力钧在其医案中反复强调了气血对于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重要性,尤其以补血益气行血为其诊治特色。

例2:七月二十一日臣力钧请得皇上脉息左弦郁,右濡滑,病在肝胃两经,时见心跳,因肝胃虚弱,不能生血所致。按语:周身血管回血,由右上房入,再落右下房出,过肺入左上房,再落左下房,由总血管散布全身。一出一入,心辙一跳。血足则不觉心跳。处方:当归三钱,元参一钱,杭芍一钱,川芎一钱七分,人参七分,引用附子三分。[1]

在此例案例中,力钧将皇上病因与血液循环相结合进行了辨证论治。而上按语“右上房”即“右心室”,“左上房”即“左心室”。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与按语的血液流向相一致。而出现心跳异常的症状则因血液循环不畅所致。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收摄血液的功能,肝不足则难以供人体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作用;脾胃虚则精微不化,中气不生,气不生血导致气血两虚。气血为维系人体生命的根本,气血的充养也有赖于胃气的充足。正常人体通过心脏有节律性收缩与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按照一定的方向不停地循环流动,而气血不足则会导致循环障碍出现心脏的收缩舒张的异常。故而配合当归、元参、杭芍、川芎、人参、附子来补血平肝、补气活血,通过气血并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2.2 善用气血调和之品 力钧对于气血调和之药的用药频次颇高。根据笔者对《崇陵病案》中记载所有医案的统计,在明确载有行血之法的20例医案中,使用当归20次、白芍19次、黄芪12次、川芎9次、人参/党参3次。在其他30例尚未明确使用养血益气治法的医案中,配伍气血调和之药频次最高的仍为当归、白芍、黄芪、川芎,是由四物汤转化而成。当归:味甘,温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白芍:其性微寒,味苦、酸,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黄芪:性温,味甘,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川芎:血中气药,行气生血。力钧针对光绪皇帝的病体,多用补血行气之品,气血并调,使其机体尚有所恢复。

例3: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日力钧请得:皇上脉左郁右濡病在肝郁胃弱,有心跳,脊背痛,肩胁牵掣作痛,腹作抽,腿足酸软而懒行动,大便干燥,时有糟粕不化,饮食消化迟缓,梦遗自泄,耳鸣脑音,甚至鼻涕激动脑部。故谨拟行血益气之方附以饮食补养之法恭候。当归三钱,川芎一钱七分,杭芍二钱,人参一钱七分,桂枝一钱三分,附子一钱三分。[1]

光绪皇帝自幼身体羸弱,脾胃不和,执政时期,外有列强入侵,内有民众起义。加之政治上达不到自己的执政方针,情绪抑郁,肝郁脾虚,故脏腑失调,气机不畅,气血后天之精生成受到影响,继而影响先天之精,肝肾亏虚,身体每况愈下。力钧认为气弱血虚,是一切衰弱的主要原因,光绪帝各种症状皆是血气亏之见证,因肝郁而胃弱,胃弱而气亏,气亏而血亦虚滞,故须借助药力。但药能行血益气,而补养仍藉饮食,故以当归、川芎、杭芍活血养血,人参、附子、桂枝益气温阳。

1.3 重视饮食调养辅助治疗 力钧认为 “药物只能助饮食消化,而补养专在饮食”。故而在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及王公大臣的治疗中配合饮食的补养来达到恢复人体脏腑功能的作用。力钧认为“补养之法在饮食”,“滋补周身之液全藉胃肠,盖气弱则消化难,不能提滋补之液以供血,此一切衰弱之大原因也”。在其治疗气血问题时尤其重视患者饮食的搭配和营养的均衡,主张“若虚亏之体,必藉饮食补养以为生血之源。”

在《崇陵病案》七月二十三日医案中,光绪皇帝称食物尚可而不多,总觉消化迟缓。故而力钧按语到:“既觉失误消化迟缓,用膳之时择其质软而腴者,煮熟而嫩者,庶于卫生有益。举凡生冷油腻焦脆之品,医师暂且勿进[1]。”在八月初三的医案中力钧提及:“前拟牛羊蒸汁一方,原冀心血渐充,血管渐通,则诸病渐愈。如以牛羊蒸汁太浓,或代以鸡汁亦可。至饮食消化迟缓,此由胃弱,多饮蒸汁亦足助消化[1]。”在身体虚弱气血亏虚时,补用气血调和之药的同时,配以牛羊蒸汁以补养气血,在治疗的同时,附以饮食调养之方在《崇陵病案》中颇为常见,也可见其对饮食补养的重视。

1.4 擅用经方治疗瘴疫之病 力钧自幼习读 《伤寒杂病论》,受仲景之学影响颇深,加上丰富的临床历练 ,可谓对伤寒与温病的理论与方药深得其要。力钧于1894年辞去京职返回故里,适逢福州鼠疫流行,遂以大清汤治愈千百人。古闽之地向来是瘴疫频生之所,人民历来为瘟疫所累,闽籍医家对疫病的理论认知和治疗经验,对从闽地成长起来的名医力钧,影响颇深。

大清汤基本方药中,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知母、石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生地、玄参、地骨皮养阴清热,元参、甘草解毒利咽,木通清热通淋、导热下行,荆芥透表以防痧毒透而内陷。诸药合用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治疗斑疹热毒,温毒发斑。力钧应用大清汤治疗鼠疫获效,体现他对瘟疫治疗的精专。

2 学术主张

2.1 提倡中西医学汇通 西方医学传入福建,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叶。而后鸦片战争爆发,随着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后,开放福州、厦门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医学随着传教士来闽而传入福建。通过创办教会医院和诊所,西方医学得到广泛传播,并引起了一些思想开放的医家的思考。中医有其局限性,倘若要继续提高和发展,就必须取西医之精华与中医相结合,中医师们通过著书立说,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派。在这样的思潮下,出身于福建的力钧萌发了学习西方医学的想法,从学习理论到实践,逐渐走上探索中西医汇通的道路。力钧提倡中西医汇通,主要表现在注重医学书籍与学术的中西交流,以及身体力行地将中医在国外推行,使中医与西医更好地结合,发挥医学治病救人的目的。

2.1.1 重视医学书籍积累 《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书馆小史》中关于“与协和图书馆”有关的医学人物的记载中,力钧居于首位。文中有言:“协和医学院图书馆之中医古籍特藏,赖有力氏之藏书而跻身全国前五的行列[3]。”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的著名医史专家李涛教授曾述:“计力氏所收医书元明珍本多至三十余部,写本四十余部,日韩刊著本二百余部及其他数百部,共八百余部,其集藏之富,国内鲜见。”书籍是文字的载体,而医学古籍更是前人总结而得出的宝贵经验,不仅可以从中获益,更能够为后世保存下宝贵的文献资料以供参考。力钧深知其重要性,因而其在各地游历之时,总是留心收集书籍携带回国。而要践行于临床,没有医学知识的底蕴是万万不能,而在学术主张上,更强调厚积薄发的重要性,只有打牢基础,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开拓自己在学术上的见解,这不仅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以此来提醒大家,共同学习,努力钻研,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2.1.2 注重中西医学交流 力钧不仅在行医治疗上注重中西结合,在中西医学的知识上更注重相互交流,强调力钧每治一病,即写成专论记载,并由柯为良医师帮他整理编成《内经难经今释》及《骨学》,后又嘱人译为外文向国外发行[4]。他对马来西亚、槟榔屿、苏门答腊等东南亚各地的华侨社会作了深入的考察,并写了《槟榔屿志略》一书及《古吉德记行》等文章。他一方面将中国的一些传统医学译成外文介绍到国外去,另一方面又学习了许多西医的技术和理论。在当时新加坡的领事左秉龙的协助下,力钧在新加坡开设中西医研究社,并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在新加坡行医问诊,门庭若市。力钧注重中西医的结合,他告诫学医之子嘉禾等曰:“宜多临证,中西医学理,尔辈宜兼求并进,不可偏执[4]。”在他的学术研究中,从理解到运用,他都身体力行地贯彻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并付诸到疾病治疗中去,也希望以此来开拓大家对于治疗疾病的新思路。

2.2 积累民间医药经验

2.2.1 注重经方运用 对于疾病的治疗上,力钧主张经方的运用。力钧的妹妹嫁给黄氏,时值患病,渴而不喜饮,便秘腹胀,脉象濡缓,鼻尖、额顶、指节皆冷如冰。力钧用“真武汤”为其治疗,其妹吐出冷痰数碗,然后再进一步用“桂附汤”调理,患者汗如雨下,阳回病愈,并且再不感到消渴。“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从其对经方的熟知和熟练的运用更可体现其主张经方运用的重要性。

2.2.2 重视民间医药 不仅仅对于经方,对于民间医药经验,力钧也是倍加重视。这不仅是利于疾病的治疗,更是体现其学术主张上的一个关注点。力钧13岁时身患疟疾,医师为他开具白虎汤,但寒热更重。当时有位行医的乞丐名叫朱若春者为他诊治,服药三剂,吐痰数升而愈。朱说“疟疾与传染病同,所不同的是疟疾鼻尖冷,耳壳极冷,施正气散可治”。17岁时他患了传染病,初起恶寒,医师诊以为疟疾,服药皆不见效,陈崇备的儿子陈德明投以白虎汤加大黄,下黑色粪便和血色小便,三日而病愈[5]。在这之后,他特意借来德明传染病医案进行详读,颇有收获,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

3 小 结

力钧自幼勤奋好学,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底蕴,奠定了他坚实的人文与医学基础。而后他的医术日益成熟精深,医名震京都,广泛游历,博览众方,在施治上注重中西结合,强调气血并调以恢复脏腑气血功能,在学术上主张中西医汇通,注重中西医学交流以及经方和民间医药经验相结合,对疾病进行综合治疗。其倡导中西医学“兼求并进,不可偏执”的主张,开展中西医学术交流的理念,尤其值得当代医家借鉴。

力钧年少勤学,师从名师,博览群书,为其后从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因科举不利,在医学中有莫大机缘而开始重新审视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之后又因机缘巧合而开始出国游历,祖国医学与西医的碰撞,让他开始尝试中西结合的道路。入宫后亦医亦官,因药到病除而备受赞誉,然官场凶险而最终隐退,苦心钻研医术。其跌宕起伏而丰富的人生,贯穿其人生始终的高超医术及其学术主张,令人敬慕佩服的同时,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探究。

猜你喜欢

医案西医气血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女性与气血的不解之缘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