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船精神”融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思考*

2018-03-31李茹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红船精神红船

唐 莉 李茹月

[内容提要] 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其蕴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内容上与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必备素质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弘扬“红船精神”,使其融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就需要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融入平台整合、融入机制构建,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1]28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政治骨干,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能否培育好新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和培养离不开中国革命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的引领。“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资源,将“红船精神”融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 “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深刻揭示了“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并将其概括为“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勇气和创新精神。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遇前所未有的苦难,一批批爱国志士发起救亡图存运动,但均以失败告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了社会主义,开始探索新的救国方案。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汇聚起来,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并撰写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随后,各地相继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一个全新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自此,中国共产党开始带领劳苦大众走上救国兴国之路,成功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支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意志和实践态度。“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2]起初,中共一大在白色恐怖中召开,会议地点被迫从上海移至嘉兴,在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从仅有50余人逐步发展成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最终建立同样经历了几十年的浴血奋战和艰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对共产主义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理想追求上保持政治定力,能够矢志不移地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根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道德追求。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强调的:“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来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依水行舟,忠诚为民,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4]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恰恰体现了对党、祖国、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对实现民族复兴的勇敢担当,这正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的光辉典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与人民风雨同舟。这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红船精神”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既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新时代大步前行的精神力量,也是培育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宝贵资源。将“红船精神”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过程,充分挖掘“红船精神”的丰富育人价值,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红船精神”将为开展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孕育而成并沿袭至今的伟大革命精神,蕴含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优良道德品质,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支撑。新时代学习和弘扬“红船精神”,挖掘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矢志奋斗的育人价值,将为开展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宝贵资源。

弘扬“红船精神”将有利于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文化结晶,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孕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因,是建构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资源。”[5]将“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弘扬革命文化传统引导青年学生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开拓进取、矢志不移的革命信念和革命斗志,既能为他们成长成才、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支柱,也能为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坚强基石。

二、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必备素质

为了培养一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5月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2017年4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被列为重点项目深入推进。近年来,为了响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号召,高校积极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纷纷开设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通过加强党性修养、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等系统化培养,使青年学生成为具有较强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动员能力,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涵不断丰富。具体地说,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具备以下素质。

1.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政治理想,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坚持党的最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政治立场,就是要坚持党的立场、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立场,其中最根本的是要站稳人民立场,扎根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

2.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担当强国大任的基本前提,具体包括突出的理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特别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丰富内涵和理论精髓,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看家本领,也是其提高理论素养的关键所在。具备丰富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基础上勇于解放思想、超越前人,勇于创新创造;统筹全局,协调内外关系,妥善解决问题。这些都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备的能力素质。

3.道德素质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引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6]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塑造优秀道德品质,提升思想道德修养,锤炼高尚品格,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磨砺勇于开拓和敢于斗争的优良品质;把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作为自身行为准则,始终践行党的宗旨,以强烈的服务和奉献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 “红船精神”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备素质的内在契合性

“红船精神”作为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资源,其所包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必备素质具有内在契合性。

第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必备政治素质与“红船精神”蕴含的奋斗精神是内在统一的。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矢志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也是“红船精神”的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奋勇前行,逐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党培养的青年政治骨干,必须用奋斗精神锤炼政治品格,做有理想的时代青年,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自觉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依靠人民,为着人民。

第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必备能力素质与“红船精神”蕴含的首创精神是内在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带领人民走上革命征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变革的创新意识、敢为人先的实践态度和团结各方的动员能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党培养的青年政治骨干,应具备理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这与首创精神具有内在契合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继承和弘扬首创精神,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做有本领的时代青年,敢于突破常规,不断提高理论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创新创业实践,组织协调各类活动,成为“一支能够支援各种工作、处处都体现出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突击队”[1]295。

第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备的道德素质与“红船精神”蕴含的奉献精神是内在统一的。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富强的使命和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也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成就伟业的力量源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党培养的青年政治骨干,“要把自己的工作和精力全部贡献给公共事业”[1]294,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继承和弘扬奉献精神,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学习革命先辈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和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做有担当的时代青年;要善于辨析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以及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要将个人理想同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国、心中有民,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书写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华丽篇章。

四、 “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7]。将“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路径,主要包括将“红船精神”融入队伍、平台、协同机制建设,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 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体力量和引导者,主要包括党政团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等。打造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体条件和重要保证。

1. 将“红船精神”融入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肩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等重要职责,各级党政团部门必须落实好把关定向、建强队伍、统筹协调的重要任务。具体而言,一要锻造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8]。党政团干部队伍要率先垂范,弘扬“红船精神”,锤炼优良作风,不断提高自身政治觉悟,净化党风政风。二要发挥干部队伍的统筹组织功能,立足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大纪念活动的宣传组织工作,为“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平台。

2. 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骨干队伍,专业课教师同样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高水平德育师资队伍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加强“红船精神”教育,将其纳入高校教师队伍理论教育和培训之中,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另一方面,要以“红船精神”涵养师德师风,引导广大教师传承优良革命传统,以革命道德立学、立身、立教,在红色文化滋养中形成“一支坚信马克思主义,素质过高,能力够硬,知识水平过关,对教学以及学生本人有着积极兴趣与热情的教师队伍”[9]。

杨小水突然提出一个要求,苏律师,你转告俺的妮儿,她要是真对她娘好,就帮娘好好找找碧汝。临死前,我想见见她。

3. 将“红船精神”融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和教育,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提质增效,一要从完善辅导员素质培育制度着手,通过“红船精神”教育,增强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促进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与革命精神内化相融合,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二要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一方面应使辅导员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对自身角色与职责的认同,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年学生进行革命精神教育;另一方面要适时适度开展行之有效的革命精神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不断增强辅导员的动员能力,这是辅导员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二) 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建设

平台整合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保障,推进“红船精神”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网络媒体的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育人平台,是以“红船精神”涵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一环。

1.夯实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课堂,因此,要将“红船精神”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一要注重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挖掘“红船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联性,切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中国梦教育,推进“红船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要注重美化教学语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聚焦时代问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红船精神”讲活讲新,提升课堂教学亲和力和革命文化渗透力。三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质,创新讲授与体验相结合、现实体验与虚拟体验相结合、叙事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10],引导学生在重温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巩固实践活动主阵地

“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1]292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促进理论认同向体验认同转化。组织学生考察和调研南湖革命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等红色革命基地,借助生动的现场教学,在实际体验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同时,要注重强化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鼓励学生采用书面报告、视频制作、媒体推送、理论宣讲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理论成果,在自主探究和交流互动中提升能力、提高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兴文化、育新人的重要使命,必须突出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一方面,结合“红船精神”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文艺会演等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以革命精神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宣传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定期开展学雷锋活动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在服务同学、服务校园、服务社会中践行奉献精神,提升精神境界。

4.拓展网络媒体新载体

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互联网技术与“红船精神”的深度融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实现“红船精神”软着陆。一方面,结合“红船精神”打造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并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革命文化的红色内涵,在营造红色文化体验场域中逐步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官方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平台,围绕“红船精神”设置主题,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交流探讨的舆论空间,构建线上和线下相互融合、彼此促进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

(三) 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建设方面,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将“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建设,在课程协同机制、各部门联动机制以及校内外资源整合机制的建设中,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

1.构建课程协同机制

建立课程协同机制,意味着高校各门课程都必须明确自身定位,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形成育人合力。这就要求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一方面,其他各门课程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德育理念,强化德育导向,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过程中渗透“红船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引领,实现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另一方面,其他各门课程要做好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衔接与融合,既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又要在课程实践活动中强化革命精神体验,通过打破课程壁垒充分发挥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2.构建部门联动机制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发力,建立系统高效的联动工作机制。党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核心,各级党组织要自觉担负起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加强顶层设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组织部、团委、各二级学院、班级既要各司其职,落实各部门育人职责,又要通力配合,加强部门合作以整合育人优势,构建党建带团建、团建带班建、班建带个人的多部门多级别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各部门在育人理念、资源整合、方法创新等方面通力合作,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提升多部门联动的育人效果。

3.构建校内外资源整合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统筹社会力量来推进红色资源的功能转化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搭建多元化教学平台,构建校内—校外双向互动合作机制。一方面,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加强教学与科研合作,探索“课堂叙事—基地体验—情景模拟”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功能互补和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聘请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开展课堂教学或专题讲座,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强化学生对“红船精神”的认知认同。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红船精神红船
红船
雕红船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