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历史虚无主义解构政治信念的批判*

2018-03-31李晔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李晔晔

[内容提要]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包含深刻的政治动因,企图解构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政治信念。因此必须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深入批判,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警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错误社会思潮,包藏国内外一批人试图搅乱人们思想、妄图进行和平演变的祸心,体现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性,不可轻视,不容忽视。当前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趋向深入,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动因与应对展开分析。

一、 历史叙事关涉政治认同

对历史虚无主义不能仅依据其“虚无主义”标签进行否定,而忽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在理路和深刻动机。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已有不少学者作了较为精辟的分析。一般来说,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社会思潮,对政治认同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对于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的某些人而言,若明目张胆地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攻击现行政治体制,势必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同时,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正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征程,社会大众对中国共产党是真心拥护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被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历史虚无主义者若公开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无疑是违背社会共识的,必然引起社会大众的普遍反感、强烈反对。因此,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妄图通过对历史领域已经形成的共同历史记忆的歪曲、否定以达到其解构政治信念的目的。

从历史学角度考察,历史叙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史叙事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与“大义”密不可分,且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而历史研究本身就带有政治色彩,国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与历史叙事的关系极为密切,合法性是在历史进程中发展的,也是由历史塑造的,对历史进程的撰述、解释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历史与政治关系紧密,对构建社会大众的共同记忆、凝聚共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维护本国的历史传承性、政治合法性,在历史叙事方面作了巨大努力,高度重视历史叙事对政治认同的作用。苏联、南斯拉夫解体后,独立的各个民族国家纷纷重塑本国历史的事实说明,历史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图片,而且承担着构建本民族本地区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构建共同记忆的重任。从社会大众的认知角度来说,人们接受的历史叙事与历史事实之间存在着若干差别——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历史编撰者的理论背景、知识结构、政治立场的重要影响,相同的历史事实在不同的历史编撰者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显然,不同历史观下的历史叙事是不同的,接受某一种历史叙事也就意味着接受其所隐含的内在逻辑、政治符号、政治信念。

正是意识到历史叙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叙事对社会价值观、政治信念所具有的深刻意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才会从历史叙事出发制造思想混乱,并以此为突破口,以各种名目篡改历史叙事,制造出虚假的历史图景,宣传历史虚无主义,以达到改变社会大众的历史认识的政治目的。历史虚无主义企图构建出符合其逻辑的历史图景,妄图从历史根基上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动摇中国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社会大众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更缺乏专业的历史思辨能力,无法考证历史叙事的真伪,这也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将历史事实改头换面成为符合其意图的历史景象,并且有目的地编造谎言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历史虚无主义解构政治信念的方式

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有迹可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有人提出过“全盘西化论”,否定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价值,认为中国本身并不能开拓出现代化发展道路,只有完全西化才有出路。近年来兴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之一脉相承,全盘否定中国的历史文化,将个别事件无限放大,进而推导出中国国民性、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提出所谓的“中华文化是奴性文化、中国人文化低劣”的观点。而社会大众也在这类吸引眼球的观点中默认了“国民素质低劣”等自我贬低的标签,对我国文化自信建设产生消极影响。为了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历史虚无主义者除了贬低、否定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外,还对社会大众的政治信念进行解构。

中国近现代史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完成的,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已经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功地从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变成了现代化的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充分认同与支持,并对此形成了稳定的政治信念。这一政治信念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形成,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则通过否定、篡改、虚构历史事实等方式解构社会大众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

一是对革命进行所谓的“道德审判”,公开否定革命。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程度日益加深,民族危机逐渐加剧,在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无数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探索国家出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历史表明,单纯依靠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无法改变中国命运,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历史事实反复证明,改良已经不可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革命是时代的需要,更是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1],必须推翻腐朽反动的统治阶级,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面貌,“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学的革命必定通向社会革命”[2]。而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看来,改良即一切,革命则等同于暴行,妄图从历史深处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

二是篡改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定性、评价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其中还蕴含着社会价值导向问题。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颠覆对历史事件的定性、改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以及政治立场,而这也早有先例。苏联解体前后,历史虚无主义者重写十月革命的历史,丑化革命领袖形象,甚至将列宁描绘成德国间谍,贬低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革命领导作用,人为制造思想混乱。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行为与此如出一辙:罔顾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历史、奋斗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丑化中国共产党领袖;抹黑抗战英烈,诋毁人民英雄,妄图摧毁社会大众对抗战英烈、人民英雄的历史认知,妄图抹杀国家和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无视抗战史实,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中流砥柱作用,诋毁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大肆鼓吹导致“重新书写”的风潮刮向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人和事,他们意图引进新的价值体系、新的评价标准,颠覆党史、国史上的已有定论,为其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务。

三是对中国革命历史叙事的否定。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符合其逻辑的解读,试图跳出革命的范式来重新书写中国近现代史,推翻中国近现代史叙事。历史虚无主义者构建的一套有别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方式,表面上看是历史视角的转换,如用“现代化视角”“文明视角”审视历史,实际上是用西方模式来衡量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者预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只能走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而其他国家一旦与这一方向不同或者偏离这一方向,就会被视为落后的、需要进行否定的。

解构已形成的政治信念,是否定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步骤。毛泽东就曾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搞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无论革命也好,反革命也好。”[3]历史虚无主义的鼓噪不断,其目的就是要动摇政治信念。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种种曲解、污蔑体现的是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这一历史进程的否认,是其使近现代横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屈辱及苦难成为可以随时拋弃的敝履的企图,是其割裂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结成的命运共同体的企图。“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历史功绩不会因为历史虚无主义的诽谤而泯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也不会因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抵制而中止。但历史虚无主义扰乱人心,妄图动摇早已形成的政治信念,动摇人们坚持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信心,动摇人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动摇人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国家的信心,则是严重的政治问题,必须认真对待。

三、 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长期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企图磨灭中华民族的抵抗意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历史虚无主义能够在当前形势下泛起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之后,就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极大恐慌。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污蔑、诋毁之声不绝于耳。十月革命后,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严重冲击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长期存在。西方国家不断妖魔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提出和平演变策略,导致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这一切使得西方国家更加欢欣鼓舞,在国际上大肆诋毁马克思主义,攻击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竞争,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发展蔓延开来的。就目前形势而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掌握着国际话语权,并凭借这一优势不断丑化抹黑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企图摧毁中国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更试图以此冲击中国的稳定局面,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改变中国的发展道路。

其次,信息传播不对称及监管困境为历史虚无主义泛起提供了可乘之机。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改变了信息存储和传输方式,改变了知识的传承方式,对人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对于历史学科的发展而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历史学者掌握分析史料和汲取信息的能力,各种文献资料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在信息媒介下,以往依靠历史学家研究、建构的历史知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样态,无研究范式的、道听途说的历史阐释充斥于网络空间,仿佛人人都可记录历史,人人都是历史学家,各种专业的、非专业的历史题材的相关作品远远超过此前的任何时期,而真正专业的历史叙事却很难满足人们的猎奇心态,也因枯燥无味而乏人问津。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社会大众所接触的只是历史事实的某一侧面或者是歪曲的历史。信息技术还改变了人们接受历史知识的途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都已经不再是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媒介,网络取而代之。网络信息传播具有扩散性、多源性的特点,但也存在信息监管相对滞后等问题,各类信息在网络空间扩散传播,影响受众。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利用了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对称及监管困境而迅速泛起。

最后,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也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某些领域的缺位相关。在当前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信仰迷茫”现象,一些人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坠入西方各种理论的窠臼,出现了“非马化”倾向,“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失声’”[5],出现了运用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历史的现象,历史虚无主义得以借助学术研究形式传播。这些披着专业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以“重构历史”“解释历史”“还原真相”等噱头满足了部分大众的猎奇心理,颠覆了社会大众的历史认识,其形式极为隐蔽,而社会大众又难以对其进行甄别。

四、 批判与应对

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决不限于学术领域,还是关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政治问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能只局限在学术研究领域,还应扩展至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全面的斗争。要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上升到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位置,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发扬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避免对唯物史观的教条主义认识,要将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学发展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摆脱西方理论话语桎梏,回应、反击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从思想根源上来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领域中的缺位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客观历史存在为基本前提,将人类的认知过程与实践过程相统一。在当前形势下,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本指导,从历史事实出发,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进行多角度的学术研究,在展现历史面貌的同时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6]历史绝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叙事不仅仅是对历史进程的阐述,更重要的是依托历史叙事来阐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价值意义所在:革命是中国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历史虚无主义就其理论基础而言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带有鲜明的政治特征。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之一是:从个别的孤立的事实出发,推导出所谓的整体意义的历史结论,在历史叙事上惯用的手法是剪裁史料,即在早已预设的结论下形成所谓的系统内容。这些内容表面上看似乎逻辑通顺,实际上却以偏概全,严重影响历史叙事的客观性、全面性,只会把思维带入其预设的轨道。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叙事中,隐含其间的是使一般社会大众接受西方话语和逻辑的政治企图。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不在于不同历史观下理解历史进程的差异,而在于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逻辑。一些学者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教条地引用西方理论来映射中国实际,套用西方理论来理解近现代中国的有关观念及演变,按照西方政治发展模式对中国现行制度“削足适履”,不考虑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模糊、混淆中国政治发展中的真正问题,甚至不自觉地将西方道路视为圭臬,在中国历史中“上下求索”,寻找类似西方近代化的因子,全然忽视中国发展道路在近现代历史中的自我构建。因此,必须立足中国近现代历史情境来阐释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批判和反思历史虚无主义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态度坚决,遏制其泛滥。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改变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图谋,意识形态斗争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史进程,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正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集中反映,因此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要充分考虑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特征,从根源上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7]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会加剧社会内部消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不能停滞在历史领域,历史虚无主义背后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历史事件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立场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历史教育增强历史意识、提升民族自信心,把握中国近现代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强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