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意蕴及其传播策略*

2018-03-31胡绪明田雪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倡议和平一带

胡绪明 田雪源

[内容提要]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但也遭到一些西方国家的误解、质疑、歪曲。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蕴含和平、平等、互助、共赢等丰富的价值意蕴。从学理上厘清“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意蕴,构建恰切的传播策略及话语体系,是消解西方“杂音”、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的重要课题。

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了沿线国家谋求发展的共同需求,促进沿线国家繁荣发展,为沿线国家实现优势互补、互助共赢提供了新的平台。对此,党的十九大给予了充分肯定:“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1]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构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行动方案,得到了沿线国家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但一些西方国家罔顾“一带一路”倡议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种种质疑、批评甚至攻击。这既折射出一些西方国家对“强起来”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所滋生的复杂的政治心态,同时也反映出这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所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误读。因此,有必要从学理上厘清“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意蕴,构建恰切的传播策略及话语体系,以消解西方“杂音”,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 “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质疑与挑战

质疑之一: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4年,中国宣布相继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和丝路基金。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西方媒体把“一带一路”倡议热炒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一些西方国家鼓吹“一带一路”倡议在解决中国国内产能过剩问题、改变中国地缘政治的整体格局、推动中国货币国际化进程等方面与“马歇尔计划”具有形式上的相似之处,借机将“一带一路”倡议肆意歪曲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扩张性战略,认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使本国过剩产能走出去,而不是提供合作开放的全球公共产品。从本质上讲,这些看法实际上仍囿于传统的冷战思维及其霸权逻辑,担心中国崛起及其国际事务参与度的提高会改变现有世界格局。冷战之后,雅尔塔体系及其“政治遗产”仍然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兴国家仍存在相当程度的警惕性,通常会动用各种资源对其进行战略围堵,限制其壮大发展。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外交宗旨。然而,部分国家仍然会将中国作为假想敌,将中国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的提高视为威胁,肆意揣测中国的发展战略,歪曲中国的和平意图,并多次干涉中国内政。在“零和博弈”“单边主义”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作用下,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希望在公平合理、互助共赢中实现快速平稳发展。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恢复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世界经济的发展活力,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而西方国家将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误读、歪曲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是对千百年来承载“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之“丝路精神”[2]32的严重误解,对中国始终恪守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质疑之二: “中国威胁论”

“一带一路”倡议主要以欧亚大陆为中心,建设横跨欧亚大陆、连接亚欧非的经济走廊。承载“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亚欧大陆板块,占世界总面积的36.4%,存在至少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作为世界经济活跃区域和地缘复杂区域,势必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对此,部分西方官员和国家便借题发挥,以所谓的“新殖民主义”“能源掠夺”“过剩产能倾销”等说法抹黑“一带一路”倡议。美国前国务卿蒂勒森曾声称,中国试图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立自己的规则和准则。[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所以这样曲解“一带一路”倡议,是因为一旦欧洲、亚洲一体化,美国便将失去现有的霸权地位。美国在建立起其世界中心地位后,一直严防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区域效应,出台遏制中国发展的相应政策。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调整,在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等地也都有重要的力量和战略部署,而这些地区均在“一带一路”的辐射范围内。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日本也在努力获得与经济强国对应的政治强国地位,不断加强海上经济路线的防御力量。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叠加作用下,有人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将会对由美日主导的国际秩序构成挑战和威胁。[4]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屡屡遭到一些西方国家的“污名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价值意蕴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中国从来不搞意识形态和制度模式输出,“一带一路”倡议绝不是“中国威胁论”,恰恰相反,那些以所谓“新殖民主义”“能源掠夺”“过剩产能倾销”等说辞来抹黑“一带一路”倡议的做法则是一种地道的“威胁中国论”。2017年,习近平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中国始终基于“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绝不是西方资本主义走殖民掠夺、霸权统治之路的翻版。[2]177-185

质疑之三:“文明冲突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文化多元、宗教复杂多样、价值标准迥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传播环境中,“一带一路”倡议并未完全被沿线国家理解和认同。有学者表示,沿线部分国家曾长期处于殖民主义的阴影下,其原有价值观和文化受到冲击,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心存担忧。[5]也有学者认为,西方国家始终强调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性,把社会主义制度视为天然敌人。[6]典型的宗教问题也较多地存在于中东地区,如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阿拉伯国家内部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矛盾等。与此同时,该地区民族矛盾也异常激烈,民族成分复杂,聚集着阿拉伯人、犹太人、库尔德人等,其中,库尔德人一直寻求独立建国,但目前被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分为三部分,矛盾异常尖锐。难民问题和恐怖主义问题也使这个地区混乱不堪。其他地区的民族矛盾也很激烈,如缅甸北部的民族武装力量、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民族分裂势力。各种矛盾相互交融、错综复杂,而且原因多样,经济建设阻力之大,可见一斑。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误解、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充分地清晰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及其所蕴含的价值意蕴。进行有效的价值宣传与传播,对“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的推进大有裨益。

二、 “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意蕴

价值观是推进制度建设的精神基础和价值源泉,是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就“一带一路”倡议来说,其内在价值对于消解西方国家的质疑和误解、获得沿线国家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价值尚未形成概念化认识,但从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的系列重要论述来看,“和平”“平等”“互助”“共赢”等已成为体现“一带一路”倡议价值意蕴的高频词,出现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等重要文件和官方媒体宣传中。据此,我们试图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意蕴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1. 和平: “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基础

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维持数千年贸易往来的首要条件。古代丝绸之路地形复杂,人口往来频繁,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最终形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其中的第一要素便是和平。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和平安宁的环境。”[2]182自张骞在公元前2世纪开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到驼铃悠悠、商旅不绝的汉朝,再到希霍芬将这条路正式命名为“丝绸之路”,正是基于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才有了这条商路的畅通。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才得以畅通。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古籍中就出现了对“和平”一词的表述,中华民族是崇尚和平的民族,和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提倡和平的文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存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正是在和平的土壤中孕育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特性。如今,中国秉承和平发展的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各国和平相处,维护周边国家稳定,找到沿线国家和地区关切的“最大公约数”,推动沿线国家在和平中持续繁荣发展。近年来,中国将“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落实,得到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响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规模最大、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之一,同时也是最受关注的舆论焦点之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体现了当今世界对于和平发展的需求,体现了中国维护世界安全的决心,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大国智慧的结晶。和平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价值基础,有助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真正实现。

2. 平等: “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立场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我国始终坚持平等原则,平等地对待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历史上,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葡萄牙与西班牙开启了殖民主义时代,西方列强与殖民地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把世界瓜分完毕,建立了全球范围的帝国主义统治。由于长时间被统治,不平等的因子深刻地影响着被殖民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平等意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2]33。“一带一路”倡议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向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放。我国坚持不搞特殊化、不做独裁者,与参与国家一同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平等参与者,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充分尊重参与国家和地区的主权和话语权,积极听取各国就本国需要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双边或多边沟通和磋商,与沿线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坚持平等对话,是各国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外交理念的生动体现。在平等友好的交流沟通中,“一带一路”倡议的美好愿景得以逐渐深入各国各地区的国民内心,成为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强大助力。

3. 互助: “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准则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完全割裂开来。在当今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中,互助是促进合作共赢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共同的利益使国家和地区之间形成互助共荣的关系成为可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便提出了“仁”的道德学说,强调“仁者爱人”“泛爱众”,奠定了中华民族友爱互助、精诚团结的思想基础。在《国语·郑语》中也有“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的说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全球贸易往来的“高速路”,更是连接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友谊路”,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伟大实践,体现了《联合国宪章》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求同存异、互帮互助的优良外交传统。“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深化合作,取长补短,形成“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和谐局面,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网络建设、社会安全治理等方面加强交流,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实现共赢,这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所包含的互助价值。团结互助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团结友善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4. 共赢: “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宗旨

共赢就是合作双方都达到合作预期,在合作中保证各方利益。冷战的“铁幕”瓦解之后,世界以和平发展为目标,但是固有的规则已经阻碍了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在新世纪到来之时,我国从世界发展大势出发,提出“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宗旨。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8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4万个就业岗位,我国对外投资成为拉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7]实践证明,共赢理念顺应了国际合作的趋势,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2]124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节点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 “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传播策略

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意蕴的传播,需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提出新思路新策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话语体系,创新传播思路,拓展有效传播路径,建立完善的传播机制,促进和平、平等、互助、共赢价值的有效传播,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力,减少推进过程中的阻碍,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

1. 构建话语体系

第一,统一话语基调。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外媒体对其内涵、目的、作用等作出了多样的解释,这容易使其他国家产生误解。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文件精神,统一话语基调,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落实好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第二,规范表达用词。“一带一路”沿线文化多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认知习惯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国外一些媒体的肆意揣测,这就造成了宣传中表达用词的混乱,因此,要规范宣传中的用词,综合考虑“一带一路”倡议的输出环境,根据实际情况规范表达。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考察,立足当地的历史传统和发展现状,制定适合当地文化的规范表达用词,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价值的传播。第三,构建传播语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环境复杂多样,除了文化、国情等因素之外,传播话语权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提高传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针对性地对相关言论进行反馈,注重信息输出的目的性、时效性,构建传播话语权,提高传播质量,树立传播威信,营造良好的传播语境,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宣传。

2. 创新传播思路

面对当前的传播困境,需要提出新的传播思路。首先,保证传播信息的准确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亚投行成员国不断扩容,“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范围内有序推进,朝着利好方向发展。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要理清思路,保证传播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其次,保证传播信息的持续性。“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价值传播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需要对相关信息持续关注,形成长效传播效果。最后,保证传播信息的针对性。西方媒体把控信息传播,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猜测和诋毁,贬低其价值与意义。针对这种情况,传播媒体要以事实为依据,在保证传播效果的同时对恶意信息进行有力回击。

3. 拓展传播路径

一是构建传播话语载体,进行主动沟通。在国际传播中,“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话语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局面,因此,需要找到合适的话语载体,实现主动有效的沟通,提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能力,主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沟通交流,通过“一带一路”实践与取得的成绩,展现鲜活、立体的形象,推动和平、平等、互助、共赢等价值传播,把握传播话语权。二是营造外部话语环境,促进平等对话。积极与各方媒体平等交流,建立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外部话语环境,提高媒体亲和力,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各领域、多层次合作的同时,努力营造和谐共融的话语环境。三是打造传播平台,促进文明互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积极开展调研与交流对话,有针对性地进行平台建设,建立多种文化交流平台,避免冲突,化解矛盾,促进文明互鉴。四是丰富传播形式,推进互联互通。创新媒体传播形式,积极建设涵盖网络终端、移动终端、电视平台、广播平台、报纸平台的立体化传播体系,加强平台协同建设,提高信息交换力度,努力打造互联互通的信息传播体系。

4. 建立传播机制

第一,建立多方参与的立体化传播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协同推进的传播局面。一方面,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专业优势,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一带一路”理念,展现“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民间团体的传播热情,搭建平台,基于民间团体的广泛性和号召性优势,发挥其纽带作用,促进民心相通,积极调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人华侨的积极性,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价值传播。[8]第二,建立多层次传播机制,实现整体传播与精准传播的统一。以“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价值为核心,充分结合沿线国家的认知程度、接受范围、文化背景、生活诉求等,对传播内容、传播进程进行整体规划,深入推进和平、平等、互助、共赢等价值的传播。第三,建立传播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价值传播是一项持久性工作,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应加强高校联合,培养传播人才,打造具有政治素养、专业素养的媒体队伍,运用专业的传播知识和传播手段进行系统的、有效的价值传播。

猜你喜欢

倡议和平一带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