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2018-03-30郑志峰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19期
关键词:药物治疗针刺

郑志峰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在该院治疗的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95例共计100患眼,以国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包括观察组48例患者50患眼和对照组47例患者50患眼。两组患者均给予地塞米松外直肌点旁结膜下注射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配合针刺治疗。结果 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空腹血糖和三餐后2 h血糖的控制效果,都明显更具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62.0%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的92.0%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能够在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疗效的基础上,促进患者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促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良好的控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针刺;药物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

[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10(a)-0024-02

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中枢神经病变性并发症,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最常就诊的原因是视物重影,临床实践发现,该疾病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的病程长短并无明显关联,病变主要累及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1]。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但常规的药物治疗无法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该研究为了提高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选取2017年1—12月收治的9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的方式对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实施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在该院住院的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中选择95例共计100患眼,遵循国际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8例(50患眼),对照组47例(50患眼)。观察组48例患者,包括男26例,女22例;其年龄为42~78岁,平均年龄(57.8±5.9)岁;病程1~58 d,平均病程(16.5±2.7)d。对照组47例患者,包括男27例,女20例;其年龄为40~79岁,平均年龄(58.5±6.4)岁;病程1~61 d,平均病程(15.9±3.4)d。以上两组的组间资料分布情况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次研究上报并经过了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和批准。

1.1.1 纳入标准 ①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医眼科学》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诊断标准而得到确诊;②合并糖尿病病史的患者;③能够配合该次研究实施配合良好的患者。

1.1.2 排除标准 ①合并I型糖尿病的患者;②由于重症肌无力、甲状腺疾病等引起的眼肌病变患者;③合并低血压、酮症酸中毒等较为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患者;④合并重症感染、外伤、心肺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⑤凝血功能存在异常的患者;⑥同时存在严重影响机体健康或威胁生命安全的疾病的患者;⑦无法进行正常沟通或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

1.2 临床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地塞米松外直肌点旁结膜下注射进行治疗,1次/d,连续治疗2周时间。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配合针刺治疗,采用眼部内刺眼外肌穴配合体穴针刺疗法进行治疗,眼周穴选取丝竹空、瞳子髎、球后、太阳、四白等;体穴选取合谷、风池、足三里、光明等。使用0.25 mm×(25~40)mm规格的毫针对以上穴位实施针刺治疗,留针30 min,治疗1次/d,每周治疗5 d,以连续治疗3周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1周,共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观察并记录患者每日各时间点的血糖值,包括清晨空腹血糖及早中晚三餐后2 h血糖值。②患者的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整体治疗效果,包括治愈:眼位正,眼球运动自如,双眼单视,无复视;好转:患眼偏斜度正常或较前减轻,复视像距离缩小,眼球运动正常或部分受限;未愈:眼位仍偏斜,程度无好转,症状无减轻[2]。

1.4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其中的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n(%)]和(x±s)表示,且对以上不同类别数据的比较,分别采取χ2检验和t检验,α=0.05作为其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比较

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空腹血糖和三餐后2 h血糖的控制效果,都明显更具优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整体治疗效果比较

相比对照组62.0%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的92.0%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 讨论

当前,糖尿病应经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疾病,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老龄化的加剧,导致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伴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糖尿病神经病变疾病患者的数量也逐渐增多,成为了临床广泛关注和重视的一类患者群体。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就属于一种糖尿病神经病变类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受到了损伤而导致的。虽然截至目前为止,对于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的具体发病机制还没有研究得出一致性的结论,但是目前的主流意见主要认为与糖尿病所引起的微血管病变致死神经发生缺血缺氧变性,最终导致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功能发生障碍有关[3]。

常规西医对于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的治疗,主要需把握两条主线,其一是积极地进行血糖控制,使血糖值能够稳定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其二是积极改善神经营养和微循环状態。目前,临床西医治疗主要是选择神经营养药物、激素类药物实施保守治疗,对于部分采取保守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仍不见效的患者,临床主张采用手术治疗。

中医将糖尿病归属为“消渴症”的范畴,由糖尿病所引起的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并发症,中医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并发症并无记载,按照其临床症状可将其分为“风牵偏视”“睑废”“上睑下垂”“视一为二”等,主要的病机是脾气虚弱。因此,对于该疾病的治疗需从改善脾气虚弱入手。但中医将人看做一个有机整体,不管是对何种疾病的治疗均需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并在整体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因此,对于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辨证论治[4]。中医针刺治疗是一种中医的经典疗法,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与穴位的解剖位置及穴位的归经有关,因此,针刺治疗在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的治疗中表现出了较大的应用优势。

该次研究中,对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在应用地塞米松外直肌点旁结膜下注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针刺治疗,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该次研究中,针刺治疗所选穴位是参考自《灵枢集论》中“约束者,目之上下纲。太阳为开为目之上纲,阳明为阖为目之下纲”[5]。因此,该次治疗中选穴以足太阳和足阳明之腧穴为主,同时配以手阳明和足少阳及经外奇穴。该次治疗中以以上穴位为依托,采取传统中医针刺疗法施治,能够有效地调节患者的脏腑功能,疏通经络,祛风活血,健脾扶正,从而发挥出标本兼治的良好疗效[6]。

从该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到,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2.0%,显著高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62.0%(P<0.05),这一结果表明,针刺配合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效果。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血糖控制血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不仅能够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利于患者进行血糖控制,这对于提高患者疗效也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能够在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疗效的基础上,促进患者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冯学问,林海洋,仇晨峰,等.氧化应激水平与2型糖尿病眼肌麻痹关系的初步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2):190-192.

[2] 勾宇哲,刘宪彤.针灸治疗眼肌麻痹效果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光明中医,2016,31(23):3476-3478.

[3] 刘伟,孔晶,潘雪,等.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并发眼肌麻痹的临床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9):73-74.

[4] 宋海珊,李丹,田婷婷,等.针刺联合甲钴胺及复方樟柳碱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 23(1):105-106.

[5] 赵小蕊.针刺及中药联合治疗50例糖尿病性麻痹性斜视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3):109-110.

[6] 武玥,王鹏琴.眼针与体针治疗脑干梗塞后眼肌麻痹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4):112-114.

(收稿日期:2018-07-08)

猜你喜欢

药物治疗针刺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不同治疗方案对输卵管妊娠患者妊娠结局影响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药物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家禽耐药性大肠杆菌病的药物治疗探讨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