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疏肝健脾利咽汤治疗反流性咽喉炎临床研究

2018-03-29朱安军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朱安军

【摘要】目的 探讨疏肝健脾利咽汤在反流性咽喉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4月收治的反流性咽喉炎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疏肝健脾利咽汤)和对照组(常规治疗药物)各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复发率以及胃蛋白酶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蛋白酶水平较于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1.38%>79.31%)相对更高(P<0.05),而复发率(0<6.90%)相对更低(P<0.05)。结论 疏肝健脾利咽汤治疗反流性咽喉炎具有良好的疗效,并能够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关键词】疏肝健脾利咽汤;反流性咽喉炎;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76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01

反流性咽喉炎具有顽固性,治疗后易复发[1]。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反流性咽喉炎主要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引起,患者咽部黏膜受到刺激,并出现损伤,应针对其病因,实施有效的治疗办法。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16例反流性咽喉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4月收治的反流性咽喉炎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方法将应用疏肝健脾利咽汤(58例)和常规药物(58例)进行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女比例为37/21,最高龄75岁,最低龄27岁,平均年龄(40.2±4.6)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5/23,最高龄78岁,最低龄20岁,平均年龄(46.1±4.8)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取甘草6 g、柴胡9 g、桔梗9 g、白术15 g、山药15 g、党参15 g、玄参15 g、白芍12 g、茯苓12 g、陈皮12 g、郁金12 g以及生地黄12 g等多味中药材,配制疏肝健脾利咽汤组方。基于此方,辨证加味锦灯笼和木蝴蝶(声嘶)或炒杏仁和射干(咳嗽),水煎温服,1剂/d,2次/d,持续治疗4~8周。

1.2.2 对照组

在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使用奥美拉唑(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588),口服用药,20 mg/次,2次/d。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经治疗后,91.38%的观察组患者治疗痊愈和好转,79.31%的对照組患者治疗痊愈和好转,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及其治疗前后的胃蛋白酶水平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无复发情况,6.90%的对照组患者出现复发,比两组患者的胃蛋白酶水平均明显降低,见表2。

3 讨 论

反流性咽喉炎是一种顽固性的咽喉疾病,胃食管反流所产生的刺激是引起咽部黏膜炎症的主要因素。使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作为治疗药物,用以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有效治疗胃食管反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咽喉症状。但是该方法的疗效较为有限,难以从根本上治愈疾病,治疗后易复发。病情的反复发作,反而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使其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显然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中医方法也可作为反流性咽喉炎治疗的选择,结合中医理论,反流性咽喉炎属于“声嘶”、“喉痹”,患者由于肝胃不调、胃失和降而表现为食入反出。同时受到气血运行不畅、肝郁脾虚的影响,水湿痰浊蓄积于患者咽喉部位,进而引发反流性咽喉炎。因此,在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中,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2]。

综上所述,在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治疗中,疏肝健脾利咽汤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肝郁脾虚之证,从根本上治愈疾病,避免病情的反复,帮助患者摆脱病痛的折磨。

参考文献

[1] 金杨君,金朝阳,金银芝. 中西结合治疗反流性咽喉炎126例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07):498-500.

[2] 谢忠良.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咽喉炎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04):107-108.

本文编辑:吴宏艳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冠心病效果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3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6号小儿哮喘临床治疗和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预防初探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