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

2018-03-29张玉兰李其凤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患肢下肢血栓

张玉兰 李其凤

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血栓脱落可引起心、脑、肺栓塞,导致患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可危及生命[1-2]。骨科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据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达30%~50%,且尤以下肢骨折多见[3-5]。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较为困难,目前临床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早期正确评估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减少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234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以期为临床减少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护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新鲜下肢骨折患者234例,均于伤后24 h内入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121例、女113例;年龄20~85岁,平均(45.6±13.5)岁。损伤原因:交通伤124例,跌倒摔伤110例。骨折部位:髋关节周围骨折22例,股骨干骨折76例,膝关节周围骨折28例,膝关节以远部位108例。合并高血压66例,糖尿病59例,高脂血症55例。排除既往静脉血栓形成史、血管外科手术史及病理性骨折患者。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44例和正常组190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损伤原因、外伤至住院时间、住院至手术时间、合并疾病、术前是否抗凝治疗、手术时间、术后主被动锻炼及卧床时间等方面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Excel进行录入,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血栓组和正常组在患者年龄、合并伤、高血压、高脂血症、外伤至住院时间、住院至手术时间、术前抗凝治疗、手术时间、术后主被动锻炼及卧床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未抗凝治疗、手术时间超过2 h、术后未进行主被动锻炼为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见表1、表2。

表1 影响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表2 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护理

3.1 急性期护理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2周,将下肢抬高25~30°,屈膝8~10°,促进静脉回流,缓解患肢肿胀;室温保持在25~30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加强患肢保暖;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有无出血征象,予相应的对症处理缓解疼痛;用药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测量患侧肢体周径,观察肢体远端皮肤色泽、温度、疼痛程度、动脉搏动情况,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准确执行医嘱,确保溶栓药物的浓度和速度;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各项体征,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2 饮食及心理护理予高糖、高蛋白、低脂、低盐无辛辣刺激饮食,多饮水。多巡视,加强沟通交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治疗措施及预后,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的情绪,避免情绪激动,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护理。

3.3 恢复期护理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鼓励其在床上做适当活动, 并指导做肢体的主动与被动运动。

4 讨论

凝血功能亢进、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下肢创伤骨折、术中使用止血带及牵拉下肢,可损伤静脉血管壁;术前骨牵引制动、术后需长期卧床、患肢疼痛、活动量减少,加上术中麻醉的作用使下肢肌肉松弛,可使患者血流减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6-8]。因此,下肢创伤骨折术后患者是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

对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有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重点观察。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辅助患者排解焦虑等心理;指导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训练,同时应保护静脉血管。

本文结果显示,术前未抗凝治疗、术中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时间超过2 h、术后未进行主被动锻炼为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胡炎权等[9]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术前正确评估下肢骨折围手术期高危患者,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及时予抗凝治疗,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形成的十分关键。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麻醉时间相应延长,患者在手术中受到的创伤刺激越严重,机体炎症反应、出血亦越严重,从而可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有国外学者发现,正常人卧床5 d即可出现全身血流缓慢、红细胞聚集力和全血黏度增加等变化[10]。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由于需长期卧床、肢体制动、疼痛,导致肌肉萎缩,血流缓滞呈高凝状态,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尽早指导进行肢体的主被动功能锻炼。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应综合评估高危因素,术前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术中尽量避免全身麻醉,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指导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加强主被动功能锻炼,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而一旦确诊为深静脉形成,应予常规溶栓抗凝等对症治疗, 同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1] 逄琳.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2):2368-2369,2372.

[2] 黄菊,谢立红,祁方遒,等.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22-23.

[3] KANCHANABAT B, STAPANAVATR W, MEKNAVIN S,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the rate of postoperativ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orthopaedic surgery in Asian patients without thromboprophylaxis[J].Br J Surg, 2011, 98(10): 1356-1364.

[4] 陈黎敏,何燕,沈碧玉.骨科手术患者术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7):790-793.

[5] 程海松,吴亚军.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240-241.

[6] 孙宁,杨帆,李宇能,等.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初探[J].中华外科杂志,2015,53(2):101-105.

[7] 张建利,杨辉,张志彬,等.下肢闭合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5(11):988-992.

[8] 杜金容,欧阳雪莲,王斐.骨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11):37-39.

[9] 胡炎权,张国超.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9):1001-1003.

[10] KAPERONIS AA, MICHELSEN CB, ASKANAZI J, et al. Effect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 and bed rest on blood rheology and red cell metabolism[J]. J Trauma, 1988,28(4): 453-457.

猜你喜欢

患肢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