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外互化:媒介融合时代城市电视台的新闻生产

2018-03-28曾庆江陈国泉

城市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受众

曾庆江,陈国泉



内外互化:媒介融合时代城市电视台的新闻生产

曾庆江1,陈国泉2

(1. 海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海口 571199;2. 浙江工商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杭州 310018)

在媒介融合时代,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可以在充分发挥城市电视台主体性作用的前提下,以“内容为王”为本位,在“内外互化”的新闻生产方式下,借助“外闻内化”和“内闻外化”等方法,推动城市电视台在新闻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媒介融合;城市电视台;外闻内化;内闻外化;新闻生产

城市电视台在我国传播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它是“四级办台,四级混合覆盖”中的重要一级,能够使中央的声音更好地传到千家万户;另一方面,各城市台所覆盖人口,成为中国最大的收视群体和消费群体之一,在我国传媒产业化道路中占据重要平台。媒介融合时代对传统媒体的生存状态带来很大冲击,在这个时候思考定位城市电视台的新闻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缘起:城市电视台的新闻生存状态

(一)传统“四级办台”体制下的城市电视台

1983年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了中央、省、市(地)、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及与之配套的技术政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在“四级”中,市(地)是其中重要一级,市(地)所办电视台习惯上被人们称为城市电视台。“四级办台”的建设方略在相当长时间内确定了城市电视台的基本定位。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职能部门为了根治小台林立的局面,“四级办台”逐步收缩演变为“三级办台”,这一定程度上更加凸显了城市电视台的重要地位。作为“三级”最后一级,城市电视台最能够与大众日常生活对接(拥有最广大的电视受众群体和日常消费群体),同时在“村村通”工程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相当长时间内,城市电视台由于自身实力相对有限,因此在按规定转播中央台以及省级电视台的相关栏目外(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以及省级电视台的时政新闻),只有少量的自办栏目。在自办栏目中,以新闻和综艺为主,其中新闻栏目(时政新闻)占据重要地位。按照传播序列来看,依次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省级电视台的新闻,城市电视台的本地新闻,一般播出时间为每天晚上8:00-8:30。新闻之后一般为一集或两集电视剧。在电视节目相对贫乏的年代,地方台的新闻栏目拥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率。同时,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电视台一直享受财政拨款,即便是在20世纪90年代传媒市场化改革之后,也大致如此,对于基本没有创收任务的新闻栏目来说,其生存空间相对比较宽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传媒产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大众媒体得到迅猛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都市报的异军突起、广播系列频率和电视系列频道的出现等,我国开始进入厚报时代及广播电视节目繁盛时代。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电视台纷纷推出各种专业频道,城市电视台也开始设置多个频道,县级电视台也开始具备一定的自办栏目能力,电视传播格局逐步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进行转移。2003年以来,随着重返“新闻立台”的贯彻,电视新闻频道、新闻类电视栏目得到迅猛发展。同时,电视新闻节目在不放松舆论引导和“喉舌”功能的同时,更多展现了新闻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对接,新闻节目既是大众的信息平台,又是社会环境的守望者。

城市电视台播出的新闻以本地为主,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接近性原则。为了进一步体现新闻的本土化,有些城市台还特地推出了方言新闻。在传统时代,电视频道相对较少,新闻栏目也非常有限,城市电视台以本土化为立足点,推出的以时政为主的电视新闻栏目拥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率。新世纪以来,在“南京现象”的带动下,各城市台也先后推出了民生新闻栏目,在短时间内获得当地民众的认可,产生了较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至此,城市电视台形成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两分天下的新闻生产格局,它们各有其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共同丰富着大众日常生活。

(二)媒介融合时代的城市电视台

新世纪以来,网络媒体得到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生态格局产生极大的冲击。在此基础上,传统电视媒体开始采用市场细分化的方式进行扩充,也就是推出相应的专业化频道,从而使得电视收视市场逐步从先前的大众化走向分众化乃至小众化。不少专业化频道由于定位精准,在走过短期的阵痛期之后逐步开始盈利。

城市电视台在这种格局中虽然也采用了市场细分化策略推出若干,但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在频道设置上也多半追随央视以及省级电视台的相关做法,导致专业频道不专业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央视不断地扩充地盘,省级卫视紧跟其后,发达地区的县级电视台自制节目能力不断加强,网络媒体铺天盖地发展迅速……面对如此激烈的媒体竞争时代,城市电视台在“上不接天,下不接地”的夹缝中求生存,能有一席之地实属不易。

同时,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按照传统的做法来固守阵地显得越来越不现实。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作为四大媒体各有优长和不足,彼此相互取长补短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媒介融合就逐渐被大众认可。“媒介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1]

在媒介融合的初期阶段,不少电视台将相关栏目进行网上直播和点播,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电视的接受方式,延伸了电视栏目的生存空间。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不少网站开始推出自己的视频栏目。这对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栏目生存空间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同时,随着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化、新媒体在大众生活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政治对大众生活的直接影响也逐步减弱,综艺娱乐栏目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再加上面对央视、省电视台以及各大卫视频道的“挤压”,城市电视台的新闻栏目收视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无论从舆论引导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市场化的角度考虑,城市台新闻栏目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这个压力还不是发展层面,许多时候更彰显其生存问题。

但是,媒介融合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今后必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理念和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城市电视台必须思考相应的对策,以保证在竞争日趋剧烈的媒介融合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我国“新闻立台”大前提下,新闻依然应当占据重要地位,城市电视台自然不能弱化电视新闻。如何提升城市电视台新闻的生存空间?在发挥城市台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我们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电视新闻作品为视角,提出“内外互化”的策略,以期对城市电视台的新闻生产产生相应的推动作用,以供业界和学界思考。

所谓“内外互化”,就是需要把握本土题材(“内”)和外地题材(“外”)的相互转化,一方面丰富新闻素材,另一方面网罗更广的受众群体,具体包括两个层面,即外闻内化和内闻外化。外闻内化,扩充新闻素材,一定程度上弥补本地新闻资源不足,在固守既有受众群体的同时还能扩充受众视野,可以适当彰显大台风范。内闻外化,适度增加新闻的厚度,并通过互联网传播,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得传统收视覆盖范围外受众的关注,挖掘潜在受众群体,对提升地域形象、强化外宣工作会产生积极影响。

二、外闻内化:固守既有受众群体

随着城市电视台频道的扩张(当前,城市电视台少则三两个频道,多则十多个频道),新闻栏目也得到快速增长。当下,一家城市电视台拥有三五档新闻栏目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但是由于地域面积以及所覆盖人口都相对有限,城市电视台普遍存在新闻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面对层级更高的电视台的挤压以及铺天盖地的网络新闻,因此遍布全国各地的城市电视台抱团取暖成为应对之策。

20世纪90年代,“中国百家城市电视台协作体”成立,首批成员台就达250多家,有效覆盖全国500多座城市,号称“直接收视人口超过7亿”,成为当时非常热门的电视现象。城市电视台协作体这一带有自律性质的行业合作组织,本来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将城市台共同做大做强,但由于难以统一思想,再加上各成员单位有着强烈的本位意识,其效果并不明显。如今在城市电视台都不同程度上面临着生存问题的时候,重新思考和定位“协作体”的作用也许正好可以应对时代之需。

城市电视台协作体除了进行相应的经验交流、人员交流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交流,以弥补各城市台新闻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当然,从新闻的接近性原则出发,城市电视台的新闻均应以本地为主,单纯奉行“拿来主义”,直接从“协作体”中抓取其它电视台的新闻进行播放并不合适,但是结合地情适度改造包装还是有可为空间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外闻内化”的主张。

众所周知,城市电视台的新闻之所以拥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就在于新闻本身具有本土化特色,也就是说新闻的具体内容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民风民俗、地域特性、精神风貌等密切相关。城市电视台共享的当地新闻明显不符合“本土化”,很难得到其它城市台受众认可。我们提出的“外闻内化”,就是要求相关城市台选择合适的外地新闻素材,努力挖掘外地新闻信息和本地受众间的关联点,将其转化、改造、包装、内化为适合本地传播的新闻,从而彰显新闻的本土特色。

“外闻内化”,概而言之就是外地新闻的本土化。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重大新闻本土介入法、一般新闻两相对比法、特殊新闻本地解读法等方式,以实现新闻的本土化效果。

2014年,海口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电视新闻专题《不能忘却的记忆——坦赞铁路圆梦纪行》斩获第2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业界为之瞩目。但是,“坦赞铁路”这一重大国际题材是如何和海口建立联系的呢?原来,这次“坦赞铁路建设牺牲烈士祭奠活动”就是由海南中海国际经济合作有限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组织的。这样,海口广播电视台制作相应的新闻作品,实现重大新闻本土介入法就顺理成章了。海口广播电视台派出实力强大的团队全程跟踪活动,挖掘诸多细节,最终通过一系列富有质感的画面和细节来彰显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自然能够得到大众认可。获得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电视评论《我国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制造?》由泉州广播电视台选送。作品以“中日马桶盖的较量”为切入点,独家视角提出了中国制造存在的“两个信心”缺失问题,即缺失了“消费者对国货品质的信任以及对民族品牌的信心”,最终落脚点通过泉州的“工匠智造产业赢得世界专家点赞”案例,用“泉州经验”为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指明道路,顺利实现本土介入,也为城市形象加分不少。重大新闻本土介入的操作内核是需要找到重大新闻和本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比如是否包含“本地元素”,或者对本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都可以用心挖掘。这样的新闻,必然让观众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一般新闻两相对比法更多的是秉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路,外地好的经验、好的做法是否能给本地带来启发?这种做法,一方面扩充了大众视野,另一方面又会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管理水平等产生相应的推动作用。比如随着城市的发展,电动车成为很多人的出行交通工具。但是电动车数量的飙升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极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城市根据相关情况出台了电动车管理办法,这自然成为很多城市台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话题。城市台在做这种新闻的时候,完全可以将其他城市先进的电动车管理办法和本地管理办法进行对比,看能否因地制宜找出更适合本地的管理办法。从本质上讲,两相对比法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本地的相关做法,因此在制作新闻时一定要避免两种极端,其一是“外地的和尚好念经”,将外地经验照单全收,这实际上是“妄自菲薄”,完全否决“本地做法”,很难得到本地观众的认同;其二是“以他之短衬己之长”,将外地的做法做成反面陪衬,这固然可以强化本地人的优越感,但是这种自说自话的做法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反而可能落下“夜郎自大”的笑柄。因此,两相对比的要诀不光是在“比”,更不是为比而比,而是需要在“比”的基础上得出符合本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理念等,这样才真正成为接地气的本地新闻。

特殊新闻本地解读法也是“外闻内化”的重要做法。新世纪以来,随着法制化建设进一步加速,我国先后出台了不少和国计民生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这些法律法规属于国家层面,中央级媒体往往会进行较大程度的宣传和解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城市台只是简单转播中央媒体的报道或者干脆无所作为。相反,法律法规虽然刚性,但是它们涉及到千千万万个体、家庭、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城市台的新闻完全可以从“××法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的角度进行深层次解读,让法律条文从纸质文本转化为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自然能得到大众认可。同时,对于相关法律法规,很多地方也会因地制宜制订相应的细则和举措,城市台通过相关新闻加大解读力度,必将更接地气。对外地的突发性事件如地震、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城市台仅停留于一般性地介绍事件经过,很难吸引当地观众,但是如果结合本地情况,引导大众思考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在本地发生以及发生之后的应对之策,或者推动政府职能部门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进行监控与防范,这样的新闻才真正体现“本地化”特色。

“外闻内化”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城市电视台的新闻来源,使得受众直接通过当地城市台就可以了解本行政区域之外的重要新闻、有趣新闻,既没有削弱本地新闻的舆论引导性,又增加了新闻的广度和厚度,对固守既有的受众群体应该说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内闻外化:挖掘潜在受众群体

当今时代,城市之间的交流融通已经成为常态。但是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是我们需要努力避免的。如何利用外宣手段张扬城市形象是应有之意。如果能够借助日常新闻来传达城市形象,就可以发挥“润物细无声”的熏染效果,变短期效应为长期效果。

在传统电视时代,电视频道的覆盖率是以国家职能部门的相关规定为准的。除了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进行覆盖外,省级卫视频道则实现全国有限落地政策,也就是需要和落地所在省份进行沟通洽谈,省级地面频道只能面向本省覆盖。按照这一规定,城市电视台也只能以所在城市行政区域为覆盖范围。当然,由于所播新闻多为本土新闻,从“本土化”策略出发,城市电视台也没有将本地新闻覆盖到更广区域的野心,因为这毕竟不大可能产生相应的效果。但是,今天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一方面城市电视台有着提升城市品牌和形象的硬性规定(即外宣工作,各地宣传部门都有相应的要求),另一方面不少城市电视台借助“互联网+”的方式传播相应的电视新闻节目,使其受众群体从理论上已经突破了先前的行政区域性限制(也就是全世界各地受众均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接受到任何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思维使得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有了更为切实的现实动力。

但是,让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突破所在行政区域,很显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主要是理念问题。只有让非本行政区域的观众认同该新闻节目,这种突破才有真正的价值,才能挖掘潜在受众群体,才能转化为真正的收视率,进而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理念上看,我们可以借用“内闻外化”的做法达到这种效果。

所谓“内闻外化”,就是要把本地受众的兴趣点和外地受众的兴趣点对接起来,使得新闻更有广度,一方面可以宣传推广本地经验,起到提升本地形象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把握电视观众的共通性,获得更高的有效收视率,挖掘潜在的外地受众群体,从而提升城市电视台的质量品格和市场价位,从而在媒介融合时代处于相对有利的对位。

如何实现“内闻外化”?我们可以适当借鉴以点带面、由表及里或者借船出海的做法,提升新闻深度和广度,从而获得更大群体的认同。

对于新闻来说,“点”就是个体、微观,“面”就是群体、宏观,“以点带面”就是要从个体到群体,从微观到宏观。“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面”虽然不至于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效果,但是毕竟能彰显普遍性,能够获得更多群体的认同。在城市台的电视新闻生产中,“以点带面”就是要把本地新闻放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进行审视、解读,从而突破先前“就点说点”的常规做法。由荆州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电视消息《一堆木头和一连串车祸》曾经获得第2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就是“由点带面”的好作品。记者在采访回家的路上看到一起车祸,及时联系有关部门处理,结果发现有关部门互相推诿,导致后续又发生多起车祸。在民警和记者的共同努力,现场最终清理干净。作为一条动态感很强的电视新闻,有现场、有故事、有冲突,很有看点,对于荆州电视观众来说,是非常有质感的。但记者并没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而是通过事件进行反思,对职能部门不作为、相互推诿的行为进行了鞭挞,彰显人文关怀意识。这条“以点带面”的电视新闻,即便是外地电视观众看了也会非常认同,人文关怀意识不就是全社会都认同的标准吗?

由表及里就是要透过事件的表象揭示对象实质,强化的是新闻的深度。日常消息类电视新闻由于时效性强,更新快,考虑到观众的接受情况,一般都采用一种比较成熟的微观叙事方式,即“新闻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对于城市电视台来说,要牢牢把握受众,更应当深谙“四化”之道。但是,如果新闻仅仅停留于这个层面,是很难走出“本地化”所圈定的视域范围。由青岛电视台制作的电视新闻专题《“蛟龙”的第100次深潜——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科考纪实》曾经荣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以及第25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部作品之所以获奖,除了题材相对独特能引起观众特别关注外,更主要还在于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对科考人员在海上的工作、生活状态如实记录上,更彰显了充分展示出我国深海科考团队不惧艰险,为了国家海洋梦的实现,不断迎接挑战,不断创造新成绩的艰苦历程。这才是作品使观众感动的最主要原因。推而广之,中国梦的实现不正是需要我们不惧艰险、不断接受挑战吗?因此,这则电视新闻专题虽然只是对“蛟龙”深潜的如实记录,但是背后表达的宏大主题却早已经超越城市台的基本定位。

借船出海是通过“借船”的手段最终达到“出海”的目的。对于城市电视台来说,可以通过本地新闻信息的拓展,从而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同。2017年7月,由黄冈市委市政府、湖北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单位联合摄制的6集纪录片《苏东坡》在央视播出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千百年来,苏东坡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这不光在于他彪炳千秋的诗词文章以及书法、绘画等作品,更在于他历经挫折却能够时时化解进而乐观地生活。晚年苏东坡曾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况。但是纪录片《苏东坡》在不回避苏东坡传奇一生的同时,有意放大“黄州元素”。对“黄州元素”,并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是用“黄州元素”串联起苏东坡的整个人生,让人能够对苏东坡通盘了解的基础上,却又对黄州印象深刻。纪录片在打造地域形象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苏东坡》给我们提供的“突围”经验是值得进一步挖掘的。可以说,黄州正是借“苏东坡”这条大船获得“出海”效果的。

“内闻外化”在很好把握本地新闻资源的基础上,又适当超越“本地化”“本土元素”,张扬整个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审美观,同时借助互联网等传播平台,从而获得超越本行政区域的传播效果,对城市台的生存空间具有一定的拓展性。

总体而言,在媒介融合时代,城市电视台完全可以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基础上,以“内外互化”的新闻生产方式,借助“外闻内化”和“内闻外化”等方式,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从而在媒介融合时代占有应当有的一席之地。

[1] 曾庆江. 媒体平衡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133.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action: News Production of Urban TV Stations in the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

ZENG Qingjiang1, CHEN Guoquan2

(1. School of Jour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99; 2.School of humanities & communication,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In the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 the news programmes of Urban TV stations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pressure. Under the premise of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 the Urban TV station we can take “content as king” as the standard, under the “inside and outside mutual” news production way, with the help of “external smell internalization” and “internal smell externalization” and so on, it is to promote the good position of urban television station in the news competition.

media convergence; Urban TV stations; 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 informa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news production

2018-04-22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2017(ZC)17-14);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2JCXW06YB)

曾庆江(1976-),男,湖北随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影视传播研究;陈国泉(1977-),男,浙江萧山人,主要从事品牌传播研究

G 220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8.04.014

2096-059X(2018)04–0082–05

(责任编校:彭 萍)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