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位一体

2018-03-28黄秋生刘翠峰

城市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主现代化时代

黄秋生,刘翠峰



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位一体

黄秋生,刘翠峰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儿女的美好期许和奋斗目标。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就必须统筹协调好经济建设现代化、政治建设现代化、文化建设现代化、社会建设现代化和生态建设现代化的关系,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柱四梁。既要发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作用,又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筑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基石,坚守生态文明建设的红线,实现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现代化。

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明确战略安排。他指出,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行百里者半九十,富起来的中国只是经济巨人,我们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还有诸多不足,只有迎头赶上,才能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经济富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现经济现代化。只有形成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才能完成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经济富强目标,而达到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富有强大离不开自主创新。

(一)什么是经济富强

一般而言,经济富强是指国家在经济领域富有且强大。那么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经济的富强呢?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即无论是强而不大,还是大而不强,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富强。也就是说,新时代设定的经济富强目标,要求我们同时在“富裕”和“强大”上做足功夫,写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上篇与下篇。一方面,正确认识经济富裕的人民性是根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从来都不是少数人的代名词,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福利。“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是我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过去的40年里,我们依靠广大的人口红利和较高的潜在增长率收获了惊人的GDP,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我们将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迫切的现实利益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明确现代化经济强国是经济富强的目标指向。众所周知,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创新实力等构成的一个强大综合体。如果仅仅是块头大、体量大,但体弱虚胖,没有高质量的实体经济,也就谈不上是强国。今天中国正在从“站起来”“富起来”的发展阶段向“强起来”迈进,站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中国要想破除“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我国经济从跟跑者、并跑者转向领跑者,关键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更重质量的经济,寻求更有质量的经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二)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经济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可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富强始终是我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首要目标。

(三)实现经济富强的路径

一个国家的物质财富永远不能确保一个国家经久不衰,唯有经济上的强盛才能确保国家的经久持续发展。然而,我国一些关键领域的制造业“大而不强,质量效益不高,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产业整体仍处于全球制造业链条的中低端”的现象层出不穷。无论是固化思维还是技术短板,都直接制约了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强大的制造业是一个国际和民族强盛的根基。当前,“中国制造”面临的将是工业2.0、3.0和4.0并列共进的局面,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在于用创新激活经济的内生驱动力。“惟创新者新,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J·A·Schumpeter, 1883-1950)坦言:“经济的发展源于创新……创新所引起的竞争是一种高层次的竞争”,[3]这种高层次的竞争始终是决定经济发展命脉的第一抓手、“牛鼻子”。纵观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演变脉络,人类舞台中心的几度变迁,其背后的决定性力量正是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转换。18世纪60年代,英国抓住了第一次科技革命机遇,开创了蒸汽机被广泛使用的工业1.0时代,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日不落帝国”;19世纪70年代,德国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机遇,开创了电力被广泛使用的工业2.0时代,一举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20世纪中叶,美国和前苏联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开创了原子能、计算机与空间技术被广泛使用的工业3.0时代,造就了苏美超强的两极格局。可见,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世界重心就向哪里转移。重创新就是重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战略驱动是一个多方发力的有机系统,新时代,只有把握创新发展大逻辑,着眼科技创新、立足自主创新、依靠原始创新,“中国制造”才能实现弯道赶超和自我突破。正如2014年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讲话中强调的“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道路,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从建国初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天基工程到神舟十一号、天宫二号的发射,再到“5G”标准的制定,从不断刷新中国深度的“蛟龙号”到世界首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再到2020年我国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中国在回眸“十二五”,展望“十三五”过程中,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完善调控步伐,确立了发展新基调,创造了发展新机遇,营造了创新发展新格局,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中国将实现由制造强国向创造大国的伟大飞跃。

二、政治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然要实现政治现代化。政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保障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政治现代化是指政治不断民主化发展,这要求把人民当家作主视为独特标识,通过激发民主意识、拓展政治参与度、健全民主制度加快现代化进程。

(一)什么是政治民主

传统观点认为,政治现代化是指资产阶级政治不断向着“民主化”发展的过程。这种政治现代化的实质是以形式民主和程序民主取代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4]而我们所论及的政治现代化则是特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即政治民主。新时代,把握政治民主关键在于解决两种认识误区,保持政治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现代化特性。一是认清现代化政治民主不是西方范式而是中国范式。今天我们所要追求的政治民主并不是从西方政治体制拿来的舶来品,而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与民主。对这一类型民主的认识既不能停留在抽象论证上,也不能掉入西方话语体系的陷阱。“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5]中国的民主政治并非纯粹的经院哲学,而是现实中国社会的产物。因此,我们要抵御西式民主的一元论和霸权体系,批判那些“削足适履”的行为。有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崇拜西方话语,习惯于用西方概念和话语解释中国,“在现实中常常削足适履,即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6]二是明晰中国式政治民主不是革命范式而是现代化范式。如果说,以共时性考察民主政治,我们得出了政治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那么通过历时性考察,我们需要把握民主政治的现代化特性。可以说,新时代发展政治民主,不仅要明确政治民主的前提,还要解决政治民主的现代化问题。具体而言,我们的民主不再是过去的革命式旧民主,而是由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新式民主政治。这种民主的典型特点是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逻辑起点,在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的过程中,推动中国政治文明的现代化转型。简而言之,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建设关键要把握政治民主的中国性和现代化特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

(二)政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布局中的地位

如果说经济现代化是开启现代化事业的先导,那么政治则是达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保障。换言之,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为我们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供了定心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们现在开启的现代化事业是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用政治民主才能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三)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良方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7]社会主义不仅要讲民主,而且要讲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8]新时代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并非是一桩一蹴而就的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巩固的历史过程。因此,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必须按照次序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激发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个人的民主意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首要前提和内驱力。长期以来,由于中国人民囿于传统儒学文化的家族本位思想,在群体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支配—服从”的社会秩序,导致个人的民主意识被尘封。新时代,唤醒人民的主体意识要深入到社会个体的心里底层,使人民重视自身的独立人格、自由、尊严和利益,敢于争取自身的民主权利。第二,拓宽政治参与度。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得益于公民自觉而自益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个部分(各个阶级)的人民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着和延续的意愿。”[9]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建设应当扩大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能够对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三,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主并不是用来摆设的装饰品。将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就必须对民主制度做出总体安排和顶层设计。否则无制度保障的民主只能是虚无和乏力的民主。

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灵魂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要实现文化现代化,即要重视精神文明。不仅要明确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灵魂地位,还要文化主体从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理性三个维度理解文化自信,通过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性、重视对西方文化的扬弃、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实现文化自信。

(一)什么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本意是指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所持的一种肯定和赞赏态度,从这一层面而言,它更多的是强调文化主体对自我同质文化的认同。[11]新时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广泛推进,文化自信已经不再是传统而狭窄的主观认知,而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上作出的理论回答。今天,辩证理解“新时代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从内外两个维度正确认识文化自信的“两力”。一是从内部维度把握文化自信的创造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时代文化自信要求文化主体不能将文化自信窄化为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自信,而是要善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出发来锚定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创造力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二是从外部维度看,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的定力。新时代文化自信心的塑造不仅要对传统文化“开新”,而且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要高度警惕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诋毁和攻击,使新时代文化自信真正成为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体现。

(二)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0]文化的力量贯穿人类文明发展演进历程的始终。如果说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将人类成功拉上了现代化轨道,那么精神文明则是人类继续朝着现代化道路迈进的精神脊梁。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把中国从现代化的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不仅要实现经济的伟大飞跃,更要发挥文化的深沉、持久力量。

(三)塑造中国人自信心的关键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体系上,实现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关键是要摆正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态度。首先,文化自信是中华文明的自信,培养文化自信必须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近6 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但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面貌,古巴比伦文化早已毁灭殆尽。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展现着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古往今来,中华文明始终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明白,只有带着民族自豪感和钦佩感传承中华文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我们才不会失去文化自信的根本。其次,要重视对西方文化的扬弃。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新时代,形塑文化自信既要广泛吸纳、融会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又要用理智、稳健而不是轻率、情绪化的形态来“欣赏”它。对此,邓小平同志有深刻认识,他指出“关上门是搞不了现代化的,但是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进来了”。[12]面对形形色色纷至沓来的异质文化,我们应提高自身的辨识能力,主动吸收新鲜空气,抵制苍蝇蚊子。最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十足的自信。文化自信从来没有断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性发展。为此,新时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一方面要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抵御西方的话语霸权;另一方面,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定力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画出共同的同心圆。

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石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要实现社会现代化,即实现社会和谐。这要求我们把握好和谐与矛盾、和谐与需求两对关系,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来实现社会和谐。

(一)什么是社会和谐

和谐是美的一种形式表现,最早是美学概念,后发展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新时代,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认知要注意纠正两种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只有消除一切矛盾,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我们常说,“和谐”往往与“矛盾”相对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的有机整体。”[13]这一有机体内部的和谐实际上是各利益主体矛盾转化的一种状态。换言之,社会和谐其实是社会矛盾之间的动态平衡。要实现和谐,必须首先肯定矛盾的存在,并在把握矛盾的基础上,推进和谐社会的建成。二是主张社会和谐目标是定位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诸矛盾的一种即时性策略。的确,把社会和谐定性为一种策略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仅仅认识到这一点,则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狭隘思维中。我们说,社会和谐目标绝不仅是一时偶然的存在物,而是立足中国人民的现实诉求,着眼于人民未来美好需求的必然结果。

(二)社会和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仅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且要实现社会有机体的现代化转型。可以说,社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中的重要基石,没有社会现代化,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政治创造的伟大奇迹将会付诸东流。

(三)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略,这意味着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要将这一思想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新时代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让人民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尽力者、共享者。总体而言,我们必须明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丰富内涵,二是明确两个认识。所谓“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人民放在心坎上,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其二,我们必须明确两个认识,即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既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与尽力者,也是社会治理成果的享有者。一方面,人民是国家治理的参与者与尽力者。无论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还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达到善治目标。我们必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号准时代变革的脉搏,认真倾听人民的呼声,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人民同样也是社会治理成果的享有者。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4]明确人民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与尽力者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要以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来惠及人民、取信于民,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自豪感,这才是衡量“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否真正落地的重要标尺。具体而言,确保人民享有社会治理成果必须以保障与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五、生态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底线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要实现生态现代化。生态美丽是十九大对美丽中国的要求,突出了生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底线地位。生态美丽,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要求人们以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什么是生态美丽

生态美丽是指人类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宁静、和谐、融洽。新时代,推进生态现代化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要正确理解党在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美丽所作的一系列战略部署。首先,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绿色发展的新方位。可以说,我们既要看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仍是我们一贯的坚持和主张,同时也要明白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现代化生态文明,我们不仅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其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现代化生态文明的源头问题。问题催生新理念,新时代生态文明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实际,对千百年来自然规律的积极回应和总结。可以说,这一新理念不仅蕴含了现代人类对历史实践的理性思考,也蕴含了人类渴求拯救家园、创建美好未来的真诚向往。最后,新时代生态文明不仅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而且也反对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由此可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我党提出绿色生产力的重要现实原因。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时代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

(二)生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地位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生态文明史。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从来不是非此即彼,二选其一,而是一枚硬币不可切割的两面。新时代,立足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把生态美丽纳入到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维度,提出守住生态底线,就是要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由此可见,守住生态文明底线,建设美丽中国是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继续秉持绿色发展新理念,从人民群众个体维度、中华民族国家维度、人类社会全球维度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三)保障永续发展的大计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2017年10月18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旗帜、立论定向,把握大势,总揽全局,明确提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固然把我国的经济总量推上了世界的“领奖台”,但是粗放式发展却造成了资源环境“断崖”。例如,能源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迅速上升;耕地面积逼近18亿亩红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况严重;全国部分地区持续遭遇雾霾袭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皆呈高发态势。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新时代,添加“美丽”,提升生态文明,必须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的方式打造新的经济生长点,为经济的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涂上基地色,构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新时代,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五位一体”总格局。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既需要以经济现代化为主体带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现代化,又要注意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1]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28(01).

[2] 习近平. 论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59.

[3] 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43.

[4] 黄长著, 汝信, 沈世鸣. 社会科学新词典[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8: 12.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52.

[6] 杨鲜兰. 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难点和对策[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2): 59-65.

[7]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2: 91.

[8] 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 中国思想通史: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266.

[9]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5: 210.

[10] 包遵信. 中国哲学: 14辑[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32.

[11] 黄秋生, 陈元, 薛玉成.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17: 21.

[12] 赵可铭. 邓小平理论发展史论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489.

[1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0-13.

[14] 陈显泗, 张思敬, 尹明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M]. 南京: 南京出版社, 1993: 172.

The Five-in-One Line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HUANG Qiusheng, LIU Cuifeng

(College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To realize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s the fine expectation and goal that Chinese people persevere in the past dynasties. At present,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s a powerful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and to regul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 succes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pillar of the modern economic system, but also to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of the people as masters of their own country, to create a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build a solid social foundation for co-governing and sharing and to adhere to the red line ecological culture. China will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political democracy, spiritual civilization, social harmony and ecological beauty.

new era;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2018-06-21

湖南省社科基金“985”建设专项委托课题重点项目(17WTB18)

黄秋生(1973-),男,湖南衡南人,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刘翠峰(1993-),男,江西赣州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D 24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8.04.001

2096-059X(2018)04–0001–06

(责任编校:彭 萍)

猜你喜欢

民主现代化时代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边疆治理现代化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