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美术审美教育的生活化

2018-03-28张小雷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的生活化

张小雷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幼儿美术审美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主要是课上简单地临摹,远离生活,枯燥乏味,导致幼儿缺乏生活素材和学习兴趣,完成的美术作品内容单一、形式呆板。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主,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让幼儿走入生活,搭建一座审美教育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生活更好地融入审美教育中,让幼儿乐学、乐画、热爱美。

美术教育生活化可以多方面、多层次地为幼儿创设感知美的环境,目的是要创造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结合多种方法,引导幼儿自觉建立起美好的审美感观,刺激他们的艺术细胞,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兴趣。从而让幼儿不自觉地迸发出“动之以情、感之于心、思之于形、联之于境、赋之以美”的艺术情感。

一、生活化及其运用价值

“生活即教育”,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要和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想象力。生活化的幼儿美术审美教育就是以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打破传统的课堂,由课上延伸到课外,引导幼儿去感受生活,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美术教育的目标。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生活化美术审美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幼儿为主,尊重幼儿的年龄、兴趣、爱好等发展特征,让幼儿亲临生活,主动去探究感兴趣的事物,积累生活经验,为学好美术打下良好的基础。生活化美术审美教育就是让幼儿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完成作品,有效地锻炼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生活化美术审美教育可以让幼儿更直接、更深刻地感知美术素材,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有利于美术兴趣的养成。有了生活体验,幼儿更愿意通过美术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幼儿接触的事物越多,情感就越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越强,就越有自信,课堂上就会表现活跃,勇于表现自我,进一步增强幼儿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幼儿美术审美教育

根据幼儿心理学,幼儿3~6岁这个年龄阶段通常是靠着颜色、形状、动作和声音来进行思维判断的,他们对于自己的感官所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从而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美术活动,幼儿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形状、结构、色彩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而,美术特别容易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这也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理想活动之一。幼儿阶段是艺术才能初始表现的重要时段,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具有明显效果。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其终生的精神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幼儿美术是指导幼儿进行极其简单的绘画、手工和欣赏等活动。幼儿用其特有的造型和色彩,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和生活的美,从而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

孩子们借助绘画、手工包括游戏等活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现实生活和想象结合起来,发自内心地去感受、去体会并加以表现,我们称之为“童趣”。童趣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也就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最终重要目标。幼儿在美术活动时,要能灵活地运用观察、想象以及操作。因为观察是生活中认识事物的基础;想象是把事物重新再组合并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而动手操作就是表现手段。美术活动是对视觉艺术的直面冲击。幼儿画画或做手工之前,首先要做的是观察,仔细地观察所表现的对象,如形态、比例、结构、空间位置、色彩等,让这些形象在脑海中简单地勾勒一下,然后再凭着这些记忆、想象去动手表现出来。培养这种观察能力,不仅对幼儿美术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如大班创作“吃货”,可以先带孩子逛一逛“回民小吃街”,教师启发孩子观察大街上的各个店面和小摊以及各种各样的食物,观察店主和吃货们的动作尤其是表情,让他们随手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所见、所想,这样创作的画面就会造型生动,情感丰富,操作能力极强。至于幼儿创造力表现的好与坏,取决于孩子是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灵活的思维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恰恰能够为孩子提供生活发现和创造的最好机会。

三、幼儿美术审美教育如何体现生活化

要把生活巧妙体现在幼儿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让幼儿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创造力和想像力。与此同时,教会幼儿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美术,美化自己的生活,同时深化幼儿对美的认知。

1.与生活有机结合。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也有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幼儿对于美的认识,教师要把生活与美术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让幼儿学会观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从而丰富自己的创作素材,提高美术表达能力。比如在教学《春天的聚会》时,为了让幼儿认识美丽的春天,在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家长带孩子走进春天的花园,感受暖暖的春风,用眼睛去看绿草红花,听鸟儿的鸣叫……课上,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画出春天。由于之前对春天有了认知,孩子们会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春天。于是每幅作品都有不同的构图、颜色,精彩纷呈。我们不得不感叹于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通过这种形式也增强了幼儿观察生活美的能力。

2.拓展课堂范围。生活化美术教育以“人”为本,教学以幼儿的生活、兴趣、认知能力等为中心,营造适合幼儿的生活氛围,以美术为表现手段去发现、创造身边的美,从而获得健康的发展。但是在传统美术课堂中,一般采用出示示范画,然后讲解、临摹示范画,幼儿的美术作品以模仿为主,拘泥于示范画,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想象和创新。因此,美术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把课堂延伸至课外,营造轻松开放的教学环境,突破框架与标准的桎梏,提高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敢于在美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纲要》中也强调,“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引导幼儿感受到大环境中的美,引导幼儿利用大自然中的事物进行制作或开展其他活动”。在教授《叶子画》一课时,要求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开展一次与叶子有约的活动,让孩子观察大自然中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然后在课堂上利用收集的叶子展示“叶子画”。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通过拼贴、拓印、压印等方式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各种奇思妙想表现出幼儿特有的稚嫩童趣,也启发了幼儿的想象能力,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功体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活化美术教育就是拓展课堂范围,让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运用想象,通过美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认识。

3.生活中运用美术。美术来源于生活,也要运用于生活,才能更好地让幼儿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经常开展美术活动,让美术来美化和装饰生活空间。在幼儿园或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绘画来装扮学习环境,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活,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美术作品,使整个校园充满了活力和童趣。如,在教学《我喜欢的杯子》时,通过生活中对水杯的观察,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美术知识,展开联想,杯子的图案、颜色可以自由进行创作,孩子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设计的图案既独特又美观,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大胆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另外也可以用生活中一些废旧物品进行美术创作,比如利用饮料瓶、旧布制作创意花瓶,用卡纸制作相框等,这些都会激发出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

4.评价体系多元化。传统美术教育评价以画得像不像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因此,在生活化美术审美教育中评价要多元化,评价标准既包括美术作品构图、色彩等,也要包括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孩子积极参与,敢于表达创作,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就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敢想敢画,敢于把生活体验表现于美术作品中,创作更多优秀的美术画作。

生活化美术审美教育更灵活、更直接,充满个性,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课堂,要实现家校合作,比如开展家庭绘画创作活动,让幼儿参与到居室的设计中来,设计家居用品等等,真正把幼儿的审美培养应用到生活当中去。

美术教育的体验要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幼儿美术审美教育的源泉。因此,在美术审美教育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生活实践与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幼儿回归生活,用心去观察、感受生活,让美好的事物在他们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形成丰富的创作素材,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认知表现于美术作品中,这样才能开启幼儿的创新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的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