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宪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3-28罗谷花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手段宪法公民

罗谷花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公民行为的基本法律准则。中学开展宪法教学,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规定,认识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懂得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中学宪法教学主要通过“道德与法治”“政治生活”课程进行,对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增长其宪法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维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中学宪法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予以解决。

一、问题

一是宪法内容抽象。宪法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其条文与中学生的联系不紧密,没有直接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目前宪法教学目的主要是教育学生学法和守法,而忽视中学生用法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所以学生觉得宪法教学内容枯燥,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框框,学习目的在于应付考试。

二是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将宪法条文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获得的只是表象的宪法知识,形成的只是一个个条款意象。[2]由于教师单向灌输而缺乏师生双向互动,造成教与学的隔阂,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发挥。

三是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3]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等。目前部分中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凭一本教科书、粉笔加黑板进行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对策

针对中学宪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中学宪法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新教学内容——引入宪法案例

宪法具有很强的概念性和理论性,内容十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应创新教学内容,引入宪法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劳伦斯.莱恩在《欢迎学习案例法》一文中指出,每一个教学案例都给学生提供了精确解释法律的范本,把真实的现实社会带入课堂,提高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宪法案例的教学步骤:第一,选择案例。可以从报纸杂志和影视剧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热点案例。第二,展示案例。可在课前展示,也可在课中展示。如讲授宪法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时可在课前展示,让学生提前准备;在讲授宪法具体条文,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时,可直接把案例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第三,提出问题。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案例。教师要善于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形成“心愤口悱”的状态,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使枯燥的宪法条款变成有生气、有兴趣的教学内容。第四,引导讨论。教师可将教学班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由组长阐明各组讨论结果。第五,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各组讨论结果做总结发言,重点对学生讨论意见进行点评,从案例中得出结论。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给予即时信息反馈,使学生的感性认知得到理性升华。

(二)创新教学方法——引入研究性教学方法

宪法教学离不开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讲读法、讲解法、讨论法等,但不能墨守成规。针对宪法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特点,应引入研究性教学法。所谓研究性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研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5]

宪法教学引入研究性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要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是为了学,为学而教;学非盲目学,要在教师指导下学。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才能提高。研究性教学法,要求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获得知识的研究者。[6]创新教学法也要结合讲授法、讲解法,不能孤立使用。

(三)创新教学手段——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宪法教学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与落后的教学手段有关。为提高宪法教学效率,必须创新教学手段,引入多媒教学手段。多媒体(M ultim edia)包括文本、声像等多种媒体形式,具有四个特性:一是多样性,使计算机所能处理的信息范围的静态数值、文字的图形扩展到动态的声像和视频信息;二是综合性,使多种不同形式的信息综合地表现某一教学内容;三是交互性,变教师教与学生学单向活动为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四是延伸性,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师生保持相互沟通,学生提出疑惑能得到教师的及时解答。中学宪法教学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三个优势。

1.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宪法是静态条文,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在讲授“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时,结合2018年9月4日第21号台风“飞燕”过境大阪,造成关西国际机场关闭,机场近3000名旅客被困,其中有中国游客750余人,中国领事馆及时租了15辆大巴到机场,紧急转运滞留关西国际机场所有的中国旅客。其他国家的旅客滞留机场无助亦无奈,而我国旅客能及时转运。现场还有数名台湾地区旅客过来询问:“可以随同乘车离开吗?”中国旅客回答:“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乘车离开。”针对这一事件,教师收集相关资料,编制视频,让学生看到强大祖国给公民带来的安全感。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悟到“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感受到中国公民的自豪和幸福。

2.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精神,对一些问题常常追根究底。如讲授“公民身份的确认”问题时,难点是“公民”这个概念。教师制作了若干张不同身份人物的图片,包括刚出生的小孩、老人、犯人、出国旅行者、出国探亲者、华侨、香港居民等,每张图片配有文字说明,通过多媒体技术逐一演示后提问:上述人物哪些是中国公民?哪些不是中国公民?然后分小组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其中意见不一致的有:认为刚出生的小孩不是中国公民,因为还没入户籍;犯人不是中国公民,因为他的公民权利被剥夺;华侨是中国公民,因为华侨是华人;香港居民不是中国公民,因为香港是资本主义制度。接着教师讲解“公民”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国公民,除必须具有中国国籍外,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即不分男女老幼、是否享有政治权利,都是中国公民。因为刚出生的小孩、犯人具有中国国籍,所以是中国公民;华侨虽是华人,但无中国国籍,所以不是中国公民;对香港居民要具体分析,具有中国国籍的香港居民是中国公民,具有外国国籍的香港居民不是中国公民。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3.化繁为简,突出教学重点。宪法中涉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第33条至第56条共24条,内容非常繁杂。在上课前,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板书设计制成pp t课件,用多媒体在课堂上配合教学演示,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冗杂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加以精减,突出教学重点,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亦有误区:一是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加工制作课件,切忌追求形式,追求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动画和新奇影音效果,造成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7]二是强化课件演示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滥用多媒体,只演示课件,照屏宣科,学生被动地观看课件演示,难以发挥其主体作用。三是追求多媒体技术而忽视其他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还取决于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协调,如果盲目地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那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学生是我国法制教育体系中最为直接的教育对象,但目前中学生学习宪法的目的是应付考试,把宪法条文当作死记硬背的东西,缺乏对宪法教学内容的实质性理解。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8]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是中学宪法教学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9]这是对教师的鞭策,也是对学生的期望。因此,在宪法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

猜你喜欢

手段宪法公民
论公民美育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三十而立:“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