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思政课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
——以实践教学环节为路径

2018-03-28王小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政历史

王小梅,索 冰

作为当下受到社会批判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其内涵和外延已被理论界相对限定。本文所言及的历史虚无主义不超越一般学界定义,将其限定在通过虚无近代以来中国革命、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事件,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和中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高校一直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之地,这是由高校师生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集中传播群体和受众群体,能够快速接触各种社会思潮的属性所致。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之一的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内传播,并不同程度地影响青年人的思想倾向是客观事实。高校的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主要通过网络和热门应用程序,综合运用文字、声音、视频等传播方式进入大学生阅读视野,用歪曲、颠覆、编造的历史事件,对社会大众已经形成的历史认知形成冲击,对尚未建立的历史认识先占为主,还有一部分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目出现,开展隐性的反马克思主义研究。高校大学生因为其新技术传播工具尝鲜者的身份和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观点,导致其在历史虚无主义信息传播过程中成为最先、最快的受众。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的教育责任,而历史虚无主义的诉求则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冲突,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开展有针对性教学。

一、以思政课实践教学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近年来,高校学术研究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方式、特点、思维路径已经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但如何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仍值得广大教师探索。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一般由理论和实践教学组成。理论教学环节侧重于帮助学生培养思辨逻辑、建构知识理论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官接触、现实的社会体验,不同程度历史情景再现等形成自己的思考,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同。

实践教学对于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有独特的优势。从传播时空看,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在课堂之外的时空中广泛存在,而实践教学因在课堂外开展活动,无疑具有与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正面“交锋”的时空条件。从传播内容特点看,历史虚无主义内容呈现“碎片化”,并与新媒体相结合,主要表现为各种错误观点在各种网络媒介中广泛渗透,[1]不成体系、缺乏深度,以庞杂的、个别的历史事件叙述为主体。而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内容转化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课外活动。从传播逻辑看,历史虚无主义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然后简单地进行因果嫁接,而实践教学则是将学生置于真实、广阔、复杂的现实社会与历史语境当中,使他们切实地感受社会历史进程的整体性、复杂性和多维性,继而建立起宏观、整体的历史架构思维。

可见,以实践教学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独立学院思政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加强实践教学渗透性应对历史虚无主义

实践教学应是一种渗透式教育。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完成“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定向累积,学会在真实社会情境中主动调适、整合自身的价值系统,实现‘均衡’意义上的内化和渗透教育”[2]。独立学院应从丰富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开展层次性教学和形成课程合力三个方面着手,实现渗透式教育。

首先,丰富实践教学活动形式。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大多是安排假期社会实践调查、集体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具有集体性和明确目标性的特征,在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一方面,大规模地组织学生开展集体实践教学受到条件限制,不可能长时间且多次实施,另一方面,在满足教学覆盖面的同时却很难深入,在发挥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方面也稍显不足。以社会实践调查为例,虽然要求全员参与,但从调查报告质量看,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把完成形式上的调查报告作为活动主要目的,并未有效发挥其主动参与性。反观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的传播,是长时间地利用新媒体网络不断对学生形成认知冲击。所以,实践教学活动应该补充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主动性的形式,以应对历史虚无主义。要以学生认知为中心开展活动,学生的历史认知过程既是集体的,也是个体的和多视角的,他们的真实情感对于同龄人也具有现实感染力。可以安排一些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分享他们寻访历史遗迹的经历,探讨他们关注的历史问题,也可以在课外组织相应的实践教学讨论会,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间相互交换看法提升历史认知水平。要引导学生将当前社会中广泛传播的历史虚无主义案例集中起来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网络分享、课外讨论等迅速及时地对错误的历史认知进行反驳,提高其“思想免疫力”。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特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比如,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安排革命历史题材艺术作品的赏析、历史情景剧创作等,理工类学生则可以通过了解近代以来爱国科学家为实现民族科技进步的生动事迹来了解历史。总之,独立学院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根据形势发展、学生情况、学校情况综合考虑,创新丰富、有效的教学形式。

其次,开展层次性教学。指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学生状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方案。就思政课整体学习情况而言,既有对时政、历史问题感兴趣、积极参与课外实践的学生,也有兴趣一般,但能够较为认真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历史虚无主义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影响也呈现出层次性,往往一些思想活跃又对历史、时政问题感兴趣的学生会大量接触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案例,而很多学生虽对这类案例有所耳闻,但并没有关注的兴趣,当然,这不代表他们对历史虚无主义有着天然的免疫力。现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注重集体教育,对个体差异性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所以有必要开展层次性教学,以此提升实践教学效果。针对思想活跃、关注时政、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群体,可以组织他们参加理论性强的学习研讨会、专家报告会、辩论会等,开展反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教学活动;其他学习积极性一般的学生除集体实践活动外,可以安排参与更多具有渗透式特点的实践教学活动,比如,以影视观赏、人物传记阅读、历史老照片解读等方式来帮助其增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免疫力。需要指出的是,层次性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类教学,参与不同层次教学的学生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活动整体。一方面,对于参加理论性较强实践活动的学生,例如学生干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帮助其理论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发挥在同学中的影响力,培养其中具有丰厚历史知识、熟悉网络传播的学生成为“意见领袖”,[3]通过组织班级实践交流会、自媒体展示等活动形式,和其他同学形成一个相互感染、相互沟通的场,加深其他同学对历史问题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参加渗透性更强实践活动的同学,也需要在广泛的集体交流中丰富其认知经历,从而为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要形成课程合力。当前高校思政课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教学研究集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希望通过正确的近代历史教育发挥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作用。但要指出的是,历史虚无主义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混淆历史认识来否定今天中国的基本社会制度,通过质疑历史来扰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从实际情况看,历史虚无主义对思政课的冲击,具体表现在宣扬个人中心主义的道德价值观、歪曲篡改历史进而混乱历史观、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否定现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这就要求思政课形成一个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突出重点、形成衔接的应对体系。具体到实践教学环节,四门主干课程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制定本课程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教学内容。首先要把各门课程涉及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案例进行分类整理,挑选出最具针对性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然后根据课程相关知识点对应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应该以各门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渗透式教育内容,“基础”课实践活动应突出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的解读、讨论和反思;“纲要”课实践活动要以接触近代历史素材为重点,“原理”课实践活动要将经典理论的时代解读作为重点;“概论”课实践活动要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背景为重点。四门课程虽然各有侧重,但是要通过各门课程实践活动形成一种教育合力,帮助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的理解,明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过程、强化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进而增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抵制力。

三、提升实践教学效果辅助因素的作用

除了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和内容方面积极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独立学院还应该在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两个方面来辅助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思政课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者、管控者和引导者,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独立学院的思政课教师配备还无法跟上学生的增长速度,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承担繁重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投入相当精力开展实践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技能,对于实现实践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对教师宜采取集中学习和经验交流的方式。集中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在短时间内快速地了解理论动态,为开展实践教学设计开阔视野;经验交流可以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难题展开充分沟通并进行经验共享,避免在教学过程中走弯路,继而快速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要充分将校内教学资源与社会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思政课应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积极利用好校内的宣传部门、学工部门、团委以及院系与“思政课”相关的教学资源,充分实现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内一些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衔接。这样一方面可缓解教师的资源紧张,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形成“大思政”的教育氛围。此外,还要加强对校外社会实践资源的利用。现在越来越多的纪念馆、博物馆建立起来,历史旧址得到修缮和保护,从而具备开放条件,很多社会企业和单位也承担向公众开放的职责,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利用这些校外实践教学资源,除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和社会的需要,就近选择一些有代表性、贴近学生生活的,能够反映改革开放成就和经济社会发展面貌的实践教学地点和单位,从而为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政历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