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新时代编辑的编辑文化引领作用

2018-03-28高宏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错误文章文化

高宏艳

一、文化及编辑文化的含义

什么是文化?学界对文化的解释字面上略有不同,但意义几近相同,普遍比较认同的解释是,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是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文化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何谓编辑文化,笔者目前还没有看到权威的、确切的定义或者标准答案,就笔者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实践而言,编辑文化应该是在大文化概念基础上将人类进行的精神活动的成果,通过编辑活动而臻于完善、完美,从而达到修正错误观点、规范行为意识、培养高尚情操、引领时代风尚、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这其中,编辑的思想、素养、学识、水平、功力,在编辑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笔者称之为编辑文化。编辑文化是建立在编辑的政治觉悟、政治责任之上的一种高级别的文化建设活动。

二、编辑应承担起引领编辑文化的责任

新闻出版业是传承文化、繁荣文化的重要产业,也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文化建设的重任。这是因为,新闻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内容产业的关键在于内容。出版物的内容一刻也离不开文化,出版产业的根基就在于文化。文化是出版的根、出版的命。没有文化的出版,等于没有灵魂的躯壳。因此,出版人在文化上应当有远见,有追求。具体到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主体——编辑,理所当然地应当在作者、读者之间,承担起文化的引领作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要求,提到了一个中心环节和五项使命任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五项使命任务: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其中的“兴文化”也是对新闻出版行业提出的具体要求,更是对编辑文化的统领和规范。对此,编辑应自觉地承担起引领编辑文化的责任。

三、编辑的编辑文化引领作用体现在把握好文章的政治方向

新时代考量出版物的优劣,首要的标准是政治方向。无论是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出版物,其首要标准是必须符合党在新时期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主旋律刊发文章。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旗帜鲜明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编辑实践,立场坚定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毫不动摇地执行党的新闻出版方针和政策,深刻领会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原文。惟其如此,编辑才能在审阅作者的文章时,指导作者把握文章的政治方向,引导作者撰写正确的、先进的、最有价值的文章;才能使刊发出去的文章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不含有有损国家利益和形象的语句;也才能使编辑的编辑文化引领作用不偏离正确的政治轨道。

四、编辑的编辑文化引领作用体现在把握好文章的内容水平

编辑面对大量的自然来稿和定向约稿,势必着眼文章内容和文章水平,“优中选优”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语,这需要编辑既要具备与所审阅文章有关的专业知识,又要熟悉了解该文章内容所达到的前沿领域。即所审阅文章内容必须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实践性、科学性。为此,编辑一定要博学广识,才能承担起编辑之责。对此,编辑应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水平。一是审查标题是否与所论述的内容相符,如果文不对题,就要指导作者或是重新拟定标题,或是按照标题再次撰写内容,其衡量标准应该是看标题和内容,哪个方面更新颖。二是审查文章内容是否空洞无物,是否陈词老调,是否无的放矢,是否人云亦云,是否杂乱无章。若无,文章在内容上才能通过。三是审查文章的科研水平,这包括审查作者的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从一个优秀的作者撰写的优秀论文当中,编辑可以领略到作者的认真、敬业、钻研和水平程度。在这方面,编辑是当之无愧的文章审判官,决定着文章的取舍。四是审查文章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语言是否通顺。这就需要编辑帮助作者尤其是年轻的作者学会写文章,指导作者提高写作水平。编辑一定要精通论文写作方法,同时要了解作者的写作习惯以及作者所居区域和方言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编辑只有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水平,才能使刊发的文章令读者有感、有悟、有得。由此,编辑的编辑文化引领作用得以体现。

五、编辑的编辑文化引领作用体现在文章的语法造句上

这仍然是针对作者的文章而言的。一篇好的文章必定是语句通顺,语法正确,文字准确,标点符号更要无误。否则,词不达意、语序混乱、断句不当,其文章内容就会言不及义。举几个简单的语法例子:“创作小说”是一种作品,“小说创作”是一种活动;“一会儿再谈”是现在不谈,“再谈一会”是现在谈得还不够。这说明语句次序不同,意义则不同。再比如:有个非常熟悉的段子,“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有人给加了四个标点符号,变成了四句“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显然,分段不同,意义也不同。又比如:“他这个人谁都认得”,也许是他认得的人多,也许是认得他的人多。这就是汉语语法里的关系不同,意义就不同。追溯到作者创作的文章,无论是科技论文,还是经济论文,想要公开发表,如果语法修辞方面出现错误,标点符号出现错误,也许就会导致望文歧义的现象发生,甚至可能导致文章出现大的错误。语言的确是一种奇妙的、神通广大的工具,可又是一种不保险的工具。说话的人尤其是写文章的人要处处为听者和读者着想,竭力把话语说清楚,不要让别人猜测。所以,编辑要做好文章语言、语法的把关工作,前提是编辑本人就具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学功底,并且能够做到在审阅文章时,发挥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从而使自己加工编辑的文章得到读者的欣赏和赞美。其实,一篇高水平的公开发表的文章,不仅是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果,也是编辑引领文化风尚、营造清洁语言文字环境的具体体现。我们之所以强调编辑的编辑文化引领作用,其目的就是彰显新闻出版产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六、编辑的编辑文化引领作用体现在校对质量上

这一点是对编辑职责的检验。编辑过程中工作量最大、最烦琐、最机械的环节就是校对。编辑必须要对文字、图片、计算公式、图表、专有名词进行认真仔细的校核,稍有不慎就会累及文章内容,也可能会出现重大的失误。校对也是编辑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大多数编辑部都没有专职校对岗位,只能编校合一。因此,做好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当然,校对出现误差的原因很多,有的固然与编辑的校对责任直接相关,但也不排除其他因素,如:作者自己的笔误,电脑打印的错误,作者引文的错误和纰漏等。以上错误有的是作者无意识的错误,有的则是作者不负责任的错误。这时,就需要编辑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铁杵成针般的耐心和毅力,发现并修正错别字和错误的引文,确保文章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好多年前看到一篇文章,例举了作者的笔误,如将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写为《与宗元思书》,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又如作者治学态度不够严谨造成的引文错误与疏漏,将韩愈《答李翊书》中的“惟陈言之务去”写为“惟陈言务去”弄丢一个字,却犯了一个学术错误。如果编辑没能及时发现并矫正,将直接影响出版物的学术影响力。诚然,文字的校核与文章的审核,在技术含量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往往一名优秀的编辑应是二者完美结合的化身。一名合格的编辑既要有较深厚的文字功底,又要有较强的文字水平,同时更要兼具“淡泊名利”“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以及热爱本职工作、甘于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编辑对文字的校核,可以肯定地说,编辑在净化语言文字环境方面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园丁。至此,编辑之于编辑文化的引领作用一览无余。

猜你喜欢

错误文章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在错误中成长
年味里的“虎文化”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谁远谁近?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