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高校舆情工作机制提升思政工作有效性*

2018-03-28黄晓坚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工作部门警报舆情

黄晓坚

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大会上指出,“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1]这给高校舆情工作指明了方向,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用好网络信息技术解决伴随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信息化,让网络信息技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推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高校学生学习生活日益无法离开网络,构建完善、科学的高校舆情工作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防范、解决问题,让高校思政工作更有针对性、提升有效性。

一、高校舆情影响思政工作实效

(一)高校舆情对思政工作的正面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主动隐匿自己的身份,直接发表个人真实想法和观点,利于学生分享快乐、排解烦恼、减轻压力。网络的匿名性和直接性可以让高校管理部门直接了解学生群体最真实的思想动态,并根据学生群体关注的事件、关心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网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网络的开放性、多样性和便捷性利于高校学生及时了解校园生活动态,利于高校学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获取优质教学资源,更利于师生、生生交流互动。高校管理部门可通过有意引导,让学生在获取丰富和开放的资源基础上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高校舆情对思政工作的负面影响

任何技术发展都带有两面性,网络媒体的发展在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隐患也不可忽视。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学生群体心理和思想不够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较弱,易于被“意见领袖”“公知言论”诱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拒绝主流价值观宣传教育,形成有偏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学生群体思想弱点和心理需求易于被某些利益集团和敌对势力掌握,一些人恶意阐释、夸大宣传和谣传散播不实信息,利用和煽动学生情绪引发舆情危机,造成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观念、法治观念淡化,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准下降,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用。

二、当前高校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信息收集能力偏弱,软硬设施投入不足

高校舆情工作以信息收集为基础,没有高效、系统的信息收集机制必然无法做好舆情分析、警报、防范和处置工作。目前,国内有较为成熟的网络技术为舆情监测提供信息收集、处理服务,但由于采购成本较高,相关配套设施要求多,仅部分开设新闻传播相关学科的高校和办学经费充足的部属高校采取了网络信息爬虫搜集、有害信息过滤(关键词过滤)等舆情安全技术措施。大多数高校舆情信息仍是依靠舆情工作部门个别工作人员或少量信息安全人员开展人工监测,导致信息搜集随机性较大、完整性不足、可靠性低下、稳定性欠缺,信息能否收集、收集的信息是否有用、信息数据是否及时等完全取决于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对数据信息的敏锐度,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的舆情监测需要,更难满足学生思政工作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需求。

(二)分析预警水平较低,机制研究深度不够

高校传统思政工作多以个别说服、集体学习为主,较少结合舆情工作开展,导致未能有效了解学生思想情况,因此,需要研究舆情工作机制、加强舆情分析预警水平,切实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高校舆情相关研究开始于2006年,[2]相关研究人员和机构相对较少,而普通高校因学科和行政岗位设置,严重缺乏舆情工作机制研究人员,导致研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加强。目前,高校舆情工作机制研究多处于理论探索和现象描述阶段,缺乏定量研究和实际验证操作。大部分高校舆情工作水平不高,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受制于学校层次,舆情分析预警处于“见子打子”的低水平状况,校本舆情工作机制研究基本为零,难以主动处置好舆情事件,更难借助舆情工作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

(三)应急联动准备欠缺,动员响应速度较慢

高校舆情工作效果如何直接受制于舆情处置应急联动的水平,若高校管理部门动员响应不及时,会错失舆情处置最佳时机,极易导致舆情事件扩散和恶化。处置高校舆情事件的关键在于快速动员响应,在舆情工作部门发出舆情警报后,各相关单位根据舆情处置预案在各自职责内按时限要求和工作程序完成预案指令,以最快的速度控制舆情事件发展、扩散和恶化。当前大部分高校舆情处置应急联动仍然处于粗放管理的状态,保留自下向上逐级报告、再由上向下逐级指令的垂直管理方式,非扁平化的信息传递链条制约了信息传递时效,导致信息汇集、处置安排、情况反馈跟不上舆情事件发展,仅能满足于一般舆情事件处置需要,在处置突发舆情事件或在舆情事件爆发期时难以实现快速有效地动员响应,甚至因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导致时效性不足的处置措施催化舆情事件发展和扩散。

(四)舆情处置方式被动,效果不理想

高校舆情处置是主动面对还是被动应付直接体现了高校舆情工作的优劣。在传统管理中,高校对于热点问题多采取回避、封锁以及“冷处理”等办法,以期希望舆情客观规律发挥作用,等待舆情事件拖过“三天”“七天”热度期,淡化处理舆情事件避免增添工作负担。然而高校舆情事件发展有其独有的特点,采取保守、被动的处理方式效果往往会与管理部门的期待背道而驰。

三、建构科学的高校舆情工作机制

(一)建构舆情收集机制,了解思想情况

舆情收集是舆情工作的起点和支撑点,舆情收集机制应基于高校的实际情况建构,由意识形态工作部门牵头,协同学生工作部门、保卫部门、信息部门等,广撒网、抓重点、善协同,及时发现各种舆情出现的线索和苗头。舆情收集机制可以分为线上收集和线下收集。一是运用技术手段建立线上学生行为数据搜集机制。通过爬虫技术搜集学生在微博、微信、QQ空间、百度贴吧、抖音等公共空间网络活动数据,通过校园网收集学生日常上网时长、时段、视频、网络地址等网络行为数据,通过校园管理系统收集学生课程成绩、图书借阅、文献查阅、生活消费、出入宿舍、水电使用等学习生活数据。将上述涉及不同职能部门管理的网络活动、教学管理、生活服务数据统一汇集,形成学生校园学习生活大数据信息库,便于根据学生校园学习生活行动进行思想动态精准分析。二是完善工作网络建立线下立体安全信息收集机制。建立以党政干部为主体的“校——院”二级舆情信息员队伍,掌握校园意识形态实施情况,通过学生工作系统、共青团系统建立“高校——学院——班级、团支部”三级学生干部信息收集体系,收集学生日常思想情况,通过高校保卫部门建立“高校——班级”二级学生安全信息员队伍搜集涉及民族、宗教、反恐及校园安全信息情况。将上述宣传思想文化、学生思想活动、校园安全信息数据统合,形成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信息库,便于及时分析、研判校园安全形势,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二)建构舆情分析机制,掌握思想动态

舆情分析是舆情工作的中枢环节,是支撑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核心。舆情分析是对收集到的纷繁复杂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筛选、重组,由高校舆情工作牵头部门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和借鉴多学科知识,充分发挥舆情分析人员和专家的作用,通过对数据库、信息库的信息进行逻辑运用,为高校管理层决策提供有效信息的机制。舆情分析机制可分为综合分析机制和专题分析机制。一是建立多部门协同综合分析机制。由舆情工作部门对线上收集的学生校园学习生活数据信息进行研究,对比一定时期内学生校园学习生活行为与过往的差异,通过党政工团多部门协同综合分析找出行为影响因子,协同调整学生思想教育方法、学生管理方式和校园生活服务内容,更好地满足思政工作科学化、动态化的需求。对线下收集的校园安全稳定信息数据进行统合分析,综合研判校园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形势,预判风险因素,找出思想风险点,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式方法、调整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重点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建立专家委员会专题分析机制。由舆情工作部门对线上线下收集的数据进行统合,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异常数据和敏感信息,如短时大量出现对个别教师或个别工作的负面评价、宗教和民族信息传播密度超出正常值等,上报由思政工作、新闻传播、网络技术等专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相关情况进行专题分析,预判成因和可能发展的方向,为高校管理层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采取思想引导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三)建构舆情警报机制,及时动员响应

舆情警报是舆情工作的重要环节,在舆情工作中起着预警和动员响应的重要作用。舆情警报机制是根据舆情分析机制的分析结果,结合高校管理机制和实际情况,依据高校特有的预警体系指标,判断舆情信息警报等级,并向高校相应单位发出警报和动员响应指示的机制。根据舆情分析的结果,建立多层分级、专业分类的舆情警报,能较好实现舆情警报速度和动员响应耗费之间的最佳平衡,既及时发出警报不耽误舆情处置,又合理启动动员响应资源,不过度耗费高校行政资源。一是建立多层分级警报机制及时动员响应。在相关机构管理规定及舆情客观规律前提下,结合高校实际,高校舆情警报可以根据舆情涉及面和危险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轻度警报(涉及个别学院、系部、部门,由相关单位自行处置,舆情工作部门作观测和备案)、中度警报(涉及多个学院、系部、部门,可由相关单位牵头协同处置,舆情工作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工作指导并作观测和备案)、重度警报(涉及多个单位并影响高校美誉度、有可能引发学生群体对高校工作持负面评价,须由舆情工作部门统一协调处置)、紧急警报(突发负面舆情事件、新闻单位对高校作负面报道、群体事件导火索、突发人身伤害等,须由高校党委负责人指挥处置并报上级党委)。二是建立专业分类警报机制合理启用资源。高校舆情可根据涉及内容的管理专业进行分类,对不同舆情类别的舆情事件发出不同警报、启用不同的动员响应资源,尽可能减少对高校日常管理工作和校园服务的影响。具体可分为:教学管理类警报(由教务部门牵头,协同相关单位处置,舆情工作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工作指导并作观测和备案)、师德事件类警报(由教师工作部、纪委等单位牵头,协同相关单位处置,舆情工作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工作指导并作观测和备案)、人身伤害类警报(由学生工作部、保卫部门牵头,协同相关单位处置,舆情工作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工作指导并作观测和备案,若遇学生自杀苗头性事件则由舆情工作部门牵头排查具体信息后,转交学生工作部处置)、后勤服务类警报(由后勤管理部门解决实际问题,由学生工作部及相关单位做好学生安抚解释工作,舆情工作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工作指导并作观测和备案)。

(四)建构舆情预防机制,防范思想风险

舆情预防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关键一环,及时根据舆情警报科学采取预防措施,化解舆情风险、防范舆情危机,才能将舆情事件解决于萌芽状态。舆情预防机制是根据基于舆情分析机制分析研判后发出的舆情警报,建立相对应的化解风险和防范危机的科学合理措施的机制。针对高校思想工作的特性,高校舆情预防可以根据舆情事件涉及的人数采取个别思想教育、群体舆论引导等措施,并建立相应预防机制。一是建立个别教育化解风险机制。随着网络技术发展,高校舆论载体呈现多样化发展,官方传统媒体平台难以将有效信息传播给全体学生。近些年来,在信息传播中,学生受众更相信有影响力的校园自媒体、校园网络意见领袖传递的信息。虽然其影响力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但是数量众多,在特定时候会产生巨大效应,从而给高校网络舆情带来较大冲击。因此,需要建立“辅导员——学生意见领袖”“舆情工作部门——影响力自媒体”教育机制,在出现舆情警报时及时开展个别教育,做好解释说明,预防舆情扩散和泛化。二是建立舆论引导防范危机机制。在舆情事件发生初期,往往大多数学生对相关情况不了解,未参与负面舆情信息传播。高校舆情工作部门根据收集的信息经分析和发出警报后,应积极采取舆论引导措施,由牵头部门统一协调,统一信息发布口径,通过校园新媒体、校园广播以及学生工作体系向学生解释说明相关情况。通过“晕轮效应”先声夺人,让学生先接受高校的相关解释,当学生接触到相关负面舆情信息时会客观辨别负面舆情信息的不合理之处,减少对负面舆情信息的传播。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管理部门应主动发声,提高声量,多形式传播正面声音,让负面舆情信息陷入“沉默螺旋”,将舆论危机化解于无形。

(五)建构舆情处置机制,解决思想问题

舆情处置是舆情工作的核心。舆情处置机制是高校管理部门在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及时调动可靠资源把舆情危机止于苗头,防止其进一步演化扩散,避免舆情事件恶化并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维护校园稳定的工作机制。要妥善处置舆情事件,必须对舆情舆论进行有效管控,引导舆论走向,纾解矛盾。一是建立突发舆情舆论管控机制。发生突发舆情事件时,高校管理部门获取舆情信息的实效性和完整性要远远超过学生和普通网民,应当用好信息传播的时间差为处置舆情事件争取时间。二是建立舆情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在突发舆情事件发生初期,学生趋向于从微博、微信以及QQ群等平台了解事件信息。高校管理部门应防止信息不透明、阻塞,应主动、正确、合理、统一发声,有效覆盖各类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同时,还要以突发舆情事件为契机,针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提升学生对舆情事件的认识,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如习总书记说的: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3]高校应该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及信息化、新媒体发展需要,立足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建构高校舆情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有效性,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工作部门警报舆情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促进大学生就业可行性研究
基于北斗三号的人防警报控制系统及应用
黄浦区召开2021年节能减排和塑料污染治理工作部门推进会
机构改革后县政府哪些工作部门的局长(主任)需要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免?
假期终结者
是谁的责任?
拉响夏日警报定格无痕迹美肌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