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校本课程的供给侧改革

2018-03-28

成才 2018年10期
关键词:校本供给核心

近年来,教育供给侧改革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直是比较热点的教育问题。笔者以为,解决好教育特色课程资源的有效供给,对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校本课程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要求

供给侧改革本是经济学概念,指的是对经济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发力,鼓励企业创新和结构升级,以促进经济供给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不仅经济领域需要供给侧改革,教育领域供给侧现在也到了必须进行改革的地步。教育是人力资本这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主要配置渠道,其供给侧的改革对整个社会生产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各级各类学校跟随着政府亦步亦趋,造成许多学校特色不足,基于官方指令和先天垄断而形成的少量优势学校后劲乏力。学校学科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限制,基于学校办学自主性,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从教育资源供给侧方面更好地突破学科课程的局限性,在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里选择富有特色的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果发布,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18个基本要点。这是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对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为此,全国中小学及教育管理部门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而小学阶段校本课程较之于传统学科课程,其创造性、可塑性大,并日益成为课堂教学主阵地之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又一课堂。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对于优化课程资源的有效供给,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校本课程资源供给现状

1.课程内容单一,不能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针对性的内容指导

目前,小学教育阶段课程的开设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基础学科课程。这些课程从传统教育目标出发,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内容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的道德行为准则开设,而针对学生个性、富有学校特色的创造性课程的开设则明显不足。目前开设较多的校本课程如足球课、美术课、写作课等,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综合性不强,创新力和实践力不够,课程内容也显单一,不能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针对性的内容指导。

2.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单一,不能从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对学生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价

传统校本课程的开设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课程的不足,但其仍然以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上课方式为主导,评价方式主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以等级进行评定。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往往忽视了校本课程本身应该具有的活动性,这就意味着传统校本课程因为忽视了课程的活动性,未能对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的表现及其过程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对学生评价的主体也只能是老师,而忽视了活动中的其他参与者对活动主体的评价,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评价不够全面。

三、小学校本课程供给侧改革的基本策略

(一)保证校本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1.发挥教师的特长及优势,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对课程能力转型中的教师而言,需要摆脱只“教”不“创”的境况,学会整合周边资源,有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中的引导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一位教师都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体系,他们不同的爱好特长和优势,也可以成为打造特色活动课程的教育资源。武汉市某地方特色学校教师就有依据自己的摄影爱好,创办摄影校本课程,借助手机简单的拍照功能,将摄影艺术中的构图、光影等知识融入课堂,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大自然中寻找身边最美的风景,并借助校本课程这个平台开办摄影展。学生在寻找美、发现美、拍摄美、创造美、欣赏美、感悟美的过程中积累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培养了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基本能力,获得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并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而这恰好能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所需的审美情趣素养。

2.扩大校本课程资源构建主体,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效果的实现仅仅只有教师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的参与对于教育的提升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能提升教育效果的举措,家长一般都是支持的。家长对于参与到学校教育中的意愿也是很强烈的。据一项调查显示,43.2%的家长认为应该与教师合作,共同教育;28.4%的家长认为应该提出自己的建议;27.9%的家长认为应该参与学校教学与管理。调查总体显示,99.5%的家长希望在子女的教育中行使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相较于教师群体职业属性的单一性,家长群体的职业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等特点,而这些正好能弥补教师教育资源储备不足的缺陷,发挥社会职业群体中潜藏的教育资源的优势。如上海杨浦小学,依托家长资源开设“故事妈妈”课堂,学校将很多全职妈妈召集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说,为孩子们推荐适合各学龄段的课外读物;学校挖掘家长资源,开设的“聪明堂”课程,结合学生家长不同的职业背景,开发不同的课程内容,比如军人爸爸为孩子展示军营中叠军被的校本课,学生在观摩和体验中,不仅感受到军队的纪律严明,而且还体会到军人肩负的历史使命感。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从小感受到人的社会属性和责任担当,形成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提升自己的社会参与意识,实现学生社会参与这一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二)提升校本课程资源的质量

1.结合校园特色,打造品牌校本课程资源

当前,学校层面校本课程和年级层面校本课程的分别实施,表面上看,感觉各种校本课程遍地开花,实际上,容易造成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校本课程品质的下降,学生学习素养的下滑,更无法显现校本与学校文化特色之间的联系。学校应该结合校园特色,打造品牌校本课程。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自2012年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化校园,并结合校园特色,利用慕课平台进行校本课程本土化开发与应用研究,做出了自己的品牌。该校开发的《云游欧洲》系列课程让学生足不出校,云游世界。《云游欧洲》就是一场为学生量身定制的盛宴,它精心设计了菜系内容,既有丰富的美食可以品尝,又有制作方法可以学习。这个综合性校本课程涉及欧洲的童话、音乐、艺术欣赏、体育、美食、艺术创作、数学魅力七大菜系,并与国家课程有机结合。孩子们在制作欧洲各国美食的过程中,对欧洲美食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并生发探求“欧洲还有其他什么美食”“欧洲的美食到底有多少”等问题,结合信息技术、慕课平台,学校又进行二次开发,制作“欧洲美食”慕课,这些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思考、学习、尝试、收获,一方面收获了人文情怀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锻炼了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这些核心素养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创建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浸润到了学生的学习品质之中。

2.利用教育部门政策指引,开发主流课程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资源供给侧也应该从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规律出发,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培养符合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2017年武汉市中小学现代化学校评估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掀起了“打造数字化校园,建设现代化学校”现代化办学热潮。基于此,各种响应现代化学校建设的校本课程应运而生。作为其中之一的创客教育,将创新、体验和项目学习融为一体,在课程这一载体下,融合科学、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较之于传统教育,创客教育课程将3D打印、激光切割机、无人机、智能无人车、小型机床等活动融入到校本课程体系之中,淡化了理论知识的习得,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课程体验过程中,创新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课程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3.倾听学生学习愿望,创设个性化校本课程资源

随着技术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到来,21世纪的劳动力市场对人才有了更高需求,那些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知识工作者,积极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能够熟练掌握新技能的劳动人才是未来市场的竞争对象。学生的未来发展,对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是检验课程设计完善与否的试金石。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完善学生在学科课程上的知识和经验储备。而作为个体的学生,他们自身又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创设个性化校本课程对于释放学生群体潜在的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类型,通过走班制,多样化设置不同校本课程开设时间等方式,尽可能多地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在课程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通过掌握个性化的知识,形成更广泛的学习能力,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把握学生的个性潜能,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选我所爱”,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闪光点,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这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立足点之一。

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倾听学生的学习意愿,创设个性化社团课程,因材施教,增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变化,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了他们尊重他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能让学生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学会学习、自我管理、健康生活,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品质。

(三)变革校本课程资源的体验与评价方式

1.提升校本课程参与的体验环境

学生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最终体验者和消费者,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多元需要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原则。对于受教育者,学校在教育供给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提供什么质量的教育,学生才能收获什么样的教育体验。

传统的校本课程开发一般都是基于传统学科课程,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做适当的延伸,这种传统的课程资源供给方式很显然已经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如何通过课程资源的配置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体验式学习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中心。但完成学习任务并非学习的终结,随之而来的深度体验、反思和不断完善才是体验学习中最重要的成就。”上海杨浦小学通过“学习中心”让学生在小班化小组合作教学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是写作、绘画、唱歌等)将自己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进行创造性表达,这使得诸如传统的语文课堂不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品读,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式表达,以学习为中心,创造性地抒发自己对某一学习片段的感受和理解。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创造性需求得到满足,表达愿望被尊重,学生大胆创造的能力得到自由发挥。

2.创新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它应该更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培养。校本评价应该由对知识的考察转变为围绕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考察,评价主体除了学校、教师、学生外,更应该着眼于社会实践形式多样化、参与实践主体多元化这一事实,让参与对象根据活动参与者的表现进行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评价。学生能力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以知识为本、以结果为本,不同利益主体(包括企业和社区等)对学生这一实践活动参与主体的评价标准应是多元的,评价内容应该是开放的。这样的校本课程的开设,才能使课程设置的初衷更加接近于社会发展需求体系、社会标准评价体系,在这种校本课程中锻炼出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处理好自我与社会关系,形成现代公民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这也是中国学生发展的必备核心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校本课程供给侧改革,特别是结构性改革对于完善课程资源,提升课程品质,培养学生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校本课程供给侧改革需要依据小学校本课程开设现状,从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改变课程体验方式和评价方式多方面着手,建设一套更为完善、科学、丰富的课程体系,以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所需的六大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校本供给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