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道主义的历史演进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2018-03-28来艳艳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来艳艳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人道主义思想由来已久、源远流长,随着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人道主义也在不断地完善。人道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中的优秀成果,超越了以往的人道主义,赋予了人道主义更加深刻的含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渗透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之中。

1 人道主义的内涵及其历史演进

1.1 人道主义的内涵

主义即指中心、标准,顾名思义,人道主义即以人为中心和标准,人是衡量万事万物的标准和尺度,主张尊重人的价值、尊严和地位。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中的“人道主义”条目是这样描述的:“人道主义是14世纪后半期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发源于意大利,并且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近代文化的组成要素。人道主义也指任何承认人的价值或尊严,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或以某种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围、利益作为内容的哲学。”[1]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编译的《英汉哲学辞典》中,对人道主义作了词源上的规定,“人道主义(humanism),其词源自拉丁文Humanistas,意指有人性、人格;仁爱、友好等含义。”[2]由此可见,人道主义的通用意义上的内涵是尊重人的人性尊严,实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自由,保障人权等多方面的内容。

1.2 人道主义的历史演变

人类社会进入14世纪,经过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的神学垄断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文艺复兴运动随之发生。人文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主张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摒弃愚昧的神学束缚,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黑暗的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神学占据着社会的统治地位,高扬神性的权威,要求以神为中心进行活动,并主张禁欲主义,认为人们活在世上是为了赎罪,所以吃苦受累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只有通过信仰宗教才可以得救,以便获得来世的幸福。基督教的这一套说辞不仅埋没人性,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生资产阶级显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它宣扬人性,肯定人的存在和价值,主张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反对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鼓励人去追求现世的幸福。并且反对封建等级专制制度,主张人一律平等,反对贵贱之分。文艺复兴运动第一次把人放在了中心地位,具有极大的历史进步性,为人们进行了思想启蒙,使人们的主体意识初步萌发。

到了17、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人道主义理论也随之进一步完备,并且在政治上以“人权宣言”的形式出现,具有了更大的权威性,资产阶级以此来反对封建主义的束缚便有了有力的政治支持。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主要针对封建主义的腐朽专制和宗教社会的愚昧,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在这一运动中,资产阶级奋起反抗封建主义下的暴君统治的政权,要求每个人的自然权利,人应该获得其与生俱来的自由、尊重、平等,提出“天赋人权”,并且这一权利是神圣的,不可剥夺的。这一启蒙运动还反对宗教神学,宣扬无神论的思想,资产阶级已经意识到了宗教神学粗俗鄙陋,致力于打击宗教的权威,使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资产阶级对现世的眼前的利益格外重视,他们主张当下的幸福,鼓励人们追求幸福,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是一场巨大的进步,人道主义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并且这也是资产阶级国家得以确立以平等、自由为核心理念的法律制度的关键。

19世纪以德国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为主要代表的人道主义继续向前推进。在法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非常缓慢,资产阶级的状态软弱,根本无力进行资本主义革命,德国的哲学家们只得学习法国启蒙运动的成果人道主义以推进资本主义的进程,尤其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典型代表。费尔巴哈作为哲学家赋予了人道主义抽象概念,他认为人的类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友谊、爱情,从而批判宗教,宗教异化人、压迫人,把神性放在了高于人性的地位,提出人应该从宗教的异化状态向感性存在的人的复归[3]。费尔巴哈把博爱作为其人本主义的中心,宣传自由、平等的观念,其存在的弊端在于把历史理解为人的异化及扬弃的过程,没有看到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不足以磨灭其重大的影响,费尔巴哈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奠定了基础和前提。

2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继承了欧洲近代以来人道主义的优秀思想文化财产,对其进行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并最终上升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人类真正幸福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实现,奠定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2.1 “人”的登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他首创的“异化劳动”思想,他指出:“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4]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不是作为人的劳动,它违背了人的本质,使工人处于非人的状态,工人的异化劳动失去了工人作为人的类本质、类生活——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这里,自由自觉并非是人的天然属性与生俱来的,它是作为人的劳动的特征和属性而存在的,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在人道主义的理想状态之下,人的劳动应成为人生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指出:“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5]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人能把自己的类本质当成自己的对象,且能把其他任何类存在物当做自己的对象,与其发生为我的关系,因而人是自由的,这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只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被掩藏、被遮蔽,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为其后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人道主义奠定了基础。

2.2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1845年春所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人的本质下了著名的定义,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01。自由、发展作为人的本质,它不是单个人所独有的,它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共有的本质,每一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必须以其他人的自由和发展为前提和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自由是具有普遍性的,剥夺他人的自由,自己也将失去自由,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放在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人道主义。在《提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对实践的地位作了突出的强调,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人的实践是在意识支配下的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自由意志得以体现的重要条件,这表明,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已经有了质的发展,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浅谈人的自由的这一抽象性概念,通过把人性和实践相结合,更具有现实性意义。

2.3 现实的、历史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从《手稿》到《形态》短短的两年时间,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形态》中,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他们的活动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此所要实现的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共产主义,现实的个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由自觉地活动和全面发展自由个性。在《形态》中,自由不再仅仅是思想自由、意识自由,而是立足于客观历史条件的自由,是受限于客观历史条件的自由,但又具有能动性的自由。马克思对人道主义的推进循序渐进,使人成为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下的具体的人,他能够以从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解放的价值理想出发,做出对世界的理解和根本态度。

2.4 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设想的共产主义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的社会,人们能够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那里,人民无需被控制在物质财富的牢笼中,人们将彻底从资源分配不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境中走出去,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和乐活的方式,人们将在这一充满可能的空间里自由、平等、幸福地生活,且能凭其极高的素养“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人的本性得以完全实现并充分发展的完美的生活空间,是人道主义完全充分实现的最好的条件,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3 人道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实践

3.1 社会生活物质条件的发展

赵汀阳指出“坐牢和贫穷是剥夺自由的两种典型方式,比如一个穷人,没有人干涉他工作、迁徙、旅游、购物的自由,可是他实际上没有这些自由,甚至没有吃饭的自由”[7],对物质的需求得到满足是人们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人们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自由是被限制的、被约束的,但是人之为人,他区别于动物之处在于他有意识,他能够能动地创造生活。坐牢对人的自由的剥夺是法律公正裁决的结果,而贫穷使人深陷牢笼是对人的人性的抹杀。马克思指出,物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5]531-535,只有当对物质资料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我们才能实现自由,这是自由实现的必要条件,即是人道主义得以体现的重要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资源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普遍的消费层次已经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就中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结构调整优化、人民生活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2020年,将完成十三五规划,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的发展进步,物质财富的发展是人道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也为我国人道主义的推进提供了根本保障。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进入本世纪以来,我们牢牢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使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而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决定力量,我们党一直以来所有的工作重心都紧紧地围绕着人民群众的幸福,让人民群众生活得美好是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已经深深根植于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国家尊重人民群众生存、发展、创造的权利,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主体地位,而且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自党的十五大强调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推进和发展,人道主义已经充分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且我们的人道主义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适合我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人道主义。

3.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了我们党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8]以人为本的发展首先依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群众的创造力量是无限的,发展的成果同样属于人民群众,造福的是全体人民,这表明,以人为本的核心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它尊重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维护了人民群众所该有的利益,把人放在了发展的中心位置,反映了人道主义的要求。

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在我国的最鲜明的表现,有助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跟踪导练(一)5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