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

2018-03-28韦明体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能力

韦明体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0)

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1],80年代逐渐推广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90年代初,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从加拿大介绍到中国。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越性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认识和接受,目前正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教学是一种根据从业者在职业工作中的活动内容和素质要求,确定职业的能力标准和培养目标,从而制订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构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是一种起源于职业教育、适合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一般由若干个“专项能力”组成。“专项能力”指的是从事某项工作的能力,一般由与本职业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和反馈的要求所组成,在教学中往往以学习模块的形式呈现。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主张产学合作开展教学,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结合进行教学。组织方式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重视学习者个别化学习。教学评价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进行评价,反馈及时,确保了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力本位教育改变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陷,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重视教师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局限性,使学生所学即为所用,有效地缩小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距离,为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动力。

2 目前高职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能力本位教育改革在我国取得了很多成果,如“产教融合”改革、“双师制度”建设、“一书多证”制度建立,等等。但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十分薄弱,与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2]

目前很多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对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对本科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区别,认识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对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改革找不到抓手,推动缓慢。

首先,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普通本科教育是一种通识型、学科型的教育,而职业教育是一种专科型、职业型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坚持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培养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

其次,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职业教育可分为本科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就人才培养规格而言,本科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从就业角度来看,本科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等应用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企业管理中层和高级技术、高等技能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企业的高素质职员。进行能力本位教学改革,必须认清这些差别,才能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按要求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

2.2 能力目标不明确

一是人才培养能力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文件。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由于就业目标岗位定位不准,从而导致了专业和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明确。而同时,一些专业(如文科类专业)即使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由于能力标准无法精准界定,在教学实践中也很难具体实施。

二是课程能力目标不明确。课程的能力目标是专业能力目标的根本体现。然而受学科型思维的影响,目前很多课程是按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设置的,课程和就业岗位能力缺乏明确的对应关系,造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职业的能力目标没有对应关系。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从能力本位的理念出发,改革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将能力培养落实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当中,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2.3 教师的职业能力与能力本位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能力本位的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职业能力),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例如,为达到这个目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招聘教师时,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五年以上的行业实践经验。台湾高雄餐旅大学要求应聘者要有两年以上的行业实践经验。

而进行能力本位教育,教师还要具备很强的教育能力。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育能力与能力本位教育改革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教师大都来自高等院校,企业实践的经验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二是大部分专业教师在专业成长经历中缺少有效的教育技术技能的培养和熏陶。三是教师长期接受学科型、研究型教育的培养和熏陶,对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知。教师的职业能力不足,是课程改革不能广泛实施的一个客观原因。

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不得不投入比普通高校和基础教育多得多的精力和财力去培养教师。但由于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十分繁重,教师很难得到足够的企业锻炼和教学能力培养。

为满足教学对教师的需求,很多高校也直接从企业招聘教师,作为职业院校教师的补充。但企业的优秀人才,往往都是企业的骨干,工作压力本身就比较大,很难长期受聘于学校,接受学校的培养和管理,成为专任教师的主体力量,专心从事教学。

2.4 教学过程与能力本位相脱节

一是“学、做”分离。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在实际经营或生产环境中以“产教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相对容易实现。但在学校条件下,学校很难保证每门课程的教学,都能再现这样的生产过程。让学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学习,需要教师认真设计课程教学。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条件(如实训室),不断地设计相应的教学场景,复制(模拟复制)企业生产经营实景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高技能技术水平,是一种“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但目前大多数学校课堂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结束后集中一个相对长期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去进行实习,进行实践锻炼。这种教学与训练相脱节的办法,是一种效果低下的教学模式。

二是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围绕着教师来展开,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相互分离。而能力本位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教学的产出成果,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评价标准,测评的客体是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学习,是能力本位教学的主要特征。

三是按能力本位要求编写的教材太少,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但目前教师使用的教材大多都是按学科教育进行编写。学科型教材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往往以陈述性的知识来描述和呈现,强调“是什么”“为什么”,而往往忽视“做什么”和“怎么做”。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需要教师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出发,从能力要求着手,规划设计教学方案和组织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这样的教学需要大量的实践项目、实例、案例资源(资源包)所支持,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用不同的方案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学资源(资源包)的建设,是能力本位教学教材改革的基础。

2.5 教学管理与能力本位教学要求相脱节

教学管理是教学改革的保障条件。但目前学校管理与能力本位教学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在教学评价上,学校往往注重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特别是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测评。对学生的评价,习惯于用考试作为手段。这种评价既不能准确判断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能让用人企业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确定对毕业生的使用方向。能力本位的教学需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实践

2015年以来,结合“云南省世界银行贷款职业教育项目”的实施,按照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论,笔者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类专业必修的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有的专业安排了专门的课程,有的则在管理类课程中安排了相应的学习内容。根据能力本位的理论,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课程改革的行动路线和改革步骤。

3.1 按就业岗位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

要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就企业的管理人员而言,一般都应该具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是管理类专业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原因所在。但对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其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大中型企业,一般都设有人力资源部,专门负责人力资源管理,但对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则一般把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合并在相近的部门,如办公室、行政部等部门。根据学院学生就业为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就业目标对应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就业岗位目标确定为人力资源部主管、经理等岗位。课程教学紧紧围绕着培养末来人力资源部主管、经理的能力要求来开展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业务工作能力、素质能力和理论修养。

3.2 根据能力目标,制订教学单元(或模块)及其教学目标

根据调查研究,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职责一般为人力资源规划、职务管理、员工招聘、绩效管理、培训开发、人事管理等六个主要内容。就业务能力来说,人力资源部主管、经理应该具备编制人力资源规划、进行职务分析与岗位设置、组织员工招聘、组织实施绩效管理、组织实施职员培训、进行人事日常管理等六个方面的能力。就素质能力而言,应该具备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就理论知识而言,应该具备以管理理论知识指导业务、开展业务工作的能力。为此我们将传统的课程分成六大模块进行教学,将理论教学内容融入教学模块当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学习。同时根据工作和学生认知的特点,设定课程模块的教学顺序。

课程这一改革,打破了传统按章节进行教学的模式,改变了传统课程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学的能力目标,并将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3.3 根据能力要求,设计教学方案

如何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是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要让学生去学,教师必须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任务和项目,制订相应的“实践训练”,建立课程的项目库、案例库,让学生主动去做、去学习。

以本门课程的“员工招聘”教学模块为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组织企业员工招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组织某一企业的员工招聘活动,在招聘员工过程中学会相应的技能,显然不太现实。但教师可以模拟设计企业不同岗位的招聘任务,让学生在模拟招聘中学会相应的技能。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模拟招聘会,让学生在模拟招聘中学会制订招聘方案。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实践锻炼,把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化成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组织员工招聘的能力。

3.4 营造教学环境,组织教学实施

课堂是教育情景中人(教师与学生)与环境(教室及其中的设施)互动而构建成的基本系统[3]。为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需要做两方面工作。

一是根据项目任务,将课堂布置成项目需要的形式,如模拟招聘现场、辩论赛场、小组讨论、座谈会、汇报会、评审会等形式,营造课堂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是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将以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改变成以小组为主的组织形式。教师按小组布置项目任务,各小组在课堂上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在教师的组织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起来。

例如,在“规划编写”“岗位职责制定”“绩效方案制定”等教学模块中,教师给各小组布置不同的项目任务,在课堂上各小组轮流担任组织、汇报、质询、评价的任务,使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活动中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

3.5 按能力标准,测定学生能力水平

按能力要求标准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进行评价,是确保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4]。为使能力本位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我们按六个教学模块制订学生的能力标准,按标准及时测定学生的学习效果[5]。同时根据测评结果,调整教学方案,按学习效果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课业成绩。

4 结 语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应该按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以项目任务、按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以学生为客体按能力标准进行教学评价。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爱的职业
浅析省级人才市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珠三角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浅析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