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2018-03-28蕴,李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理想精神

张 蕴,李 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5)

理想信念是一种价值观念,但不是一般的价值观念,而是价值观中的核心形态。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在新的时代,如何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教育资源,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加强培养,这已经成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课题。由于近年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主客体特征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目前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认识不清、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本文从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出发,以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为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探究新时代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1 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高度发达,中西方文化剧烈碰撞,虽然青年大学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1.1 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补足大学生的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撑和行为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缺乏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志存高远、矢志不渝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补足大学生精神之“钙”的沃土。这是因为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战国时期墨子就提出了“志不强者智不达”的论断,简明而深刻地阐释了理想信念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三国时期诸葛亮对后辈提出了“志当存高远”与“恢弘志士之气”的人生要求,告诫后辈力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近代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座右铭更是成为激发千万学子志存高远、开拓眼界、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和熏陶,必然能够为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远大理想,进而转化为披荆斩棘、锲而不舍的实际行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1.2 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是一个怀揣梦想、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伟大民族,先人提出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世界愿景既是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理想社会目标,也是当今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渊源;《礼记·大学》中提倡的“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成为历代志士仁人膜拜和遵循的“入世法则”;儒家把 “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等作为道德教化的重要目标,激励历代知识分子追求“君子”型的理想人格。虽然当下社会环境与这些传统的社会理想和道德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3 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作为人们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向往的目标和追求,既高于现实,又源于现实,人们必须脚踏实地,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老子·道德经》中指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是对成功与当下努力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形象阐释。毋容置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当丰富的今天,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树立了远大报负,但在实现“鸿鹄之志”的过程中,能够牢记“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的人并不多。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奋斗精神,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更是激励大学生正视现实的需要。

2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高校在利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对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1 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不清

正确认识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5 000年文明历史的精华和缩影,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支撑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和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发展历史,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需要。2017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位置,要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但是一些高校依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还没有高度重视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必然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产生消极影响。

2.2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其核心思想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行动的指南、奋进的动力。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很多大学生难以静下心来读“经典著作”,大学生获取的知识过程具有“短平快”的特点,重视获取知识的经济效益,忽视获取知识得到的精神满足。高校设置的理想信念教育课程针对性不强、引导力不够。具体而言,在现代语境下高校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阐释与转化,没有深入地分析文化软实力与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转化途径,难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巨大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难以把对古代仁人志士 “忠孝”“仁义”等价值观的理解转化为坚持“四个自信”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存动力。此外,弘扬民族精神离不开学习、继承和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当今高校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普遍与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相契合,思想教育目标层次低,虽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鸿鹄之志和忧国忧民的壮志情怀。

3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路径

3.1 科学规划,突出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体系,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充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开展崇高理想、科学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志”的历史影响和时代价值,突出“志”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使大学生深入理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道理,使大学生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能仅靠自发形成,也不能单靠教育灌输,只有真正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理想信念才是坚定的、强大的、自信的、进步的”[3]。大学生只有确立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才能获得实现理想的精神满足。

3.2 深入挖掘,凸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首先,把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教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既作为“认识的有力思想武器”,也具有鲜明的“改造世界”的实践品格[4]。马克思主义作为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认识工具和方法论,是当代大学生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要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并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大学生树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其次,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把实现个人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都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只有在社会理想下确定的个人理想才是科学而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为培育大学生立志报国的理想信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学子的信中写到:“大学生只有把个人梦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耦合,才能使青春梦更加具有活力和动力,并最终得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信中引用了唐代欧阳修的“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名句,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只有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才能成就一番事业[5]。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民族理想信念的时代强音,这一共同理想反映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精神,将国家命运、民族兴旺与个人奋斗紧密联系起来。新时代新时期,用传统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滋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当代大学生“为国奉献之志”和“为民服务之怀”,使广大青年认识到只有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才能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新征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3.3 不断创新,拓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

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始终占据着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传授归纳提炼的理性知识,伴随教育环境的变化和教育对象日益复杂,显性课堂教育功能呈弱化的趋势。高校在抓好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发掘思想政治课的实践育人功能,拓展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外界环境和实践无形地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高校应追求“生活即德育”的目标,应重视隐性教育的途径,努力探索显性阵地灌输与隐性途径感染两者相结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隐性途径”源自“隐性课程”的理念,是指通过社会、家庭、校园乃至网络等途径引导大学生从实践体验中获得感性知识。高校不仅要依托主渠道、主阵地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系统地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与社会、家庭等各方协作,利用校园文化营造、交叉学科渗透、网络氛围熏陶等途径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之中。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理想精神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