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狂欢理论视角下的“转发锦鲤”现象的研究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20期
关键词:狂欢节锦鲤鲤鱼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转发锦鲤”是一种社交网络现象,该现象的产生有着其独特的社会以及心理原因。为了对“转发锦鲤”现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文中就结合狂欢理论,对“转发锦鲤”现象进行研究。

一、锦鲤历史意象的解读以及“转发锦鲤”现象的发展史

(一)锦鲤历史意象的解读

鲤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因为其肉质鲜美并且存活率高,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在养殖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对鲤鱼产生了多样的情感,鲤鱼便成为了人民赋予艺术联想的对象,并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意象。

民间百姓对鲤鱼形象的艺术加工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联想,谐音和想象。表达方式则多种多样,有民间故事、民间俗语还有各类民间艺术创作。鲤鱼因为产籽颇多,所以它首先具有出生和丰收的含义。春秋时期,孔子为子取名为“鲤”的时候说道“嘉以祥瑞”,希望儿子出生后一直有祥瑞相伴。其次,明清以后,因为谐音形式颇为流行,“鱼”与“余”联系在了一起,因而鲤鱼有了庆祝和期许的意义。每年年夜饭的必备菜肴——“年年有余(鱼)”常常会用鲤鱼作为原料。再次,鲤鱼跃龙门的神话故事,因此鲤鱼便视为学业、事业取得佳绩的吉祥物。此外,鲤鱼因为生殖能力强,再加上鲤鱼本身色泽艳丽,所以人们将鲤鱼与男女爱情联系在了一起,“鱼传尺素”“鱼雁传书”体现了爱情的纯洁美好与忠贞不渝,因此鲤鱼也是婚宴上必备的佳肴。

总之,在传统历史文化的积淀下,鲤鱼逐渐成为吉祥、丰收、美满等积极意义的象征。正是有这样历史意象的背景,鲤鱼成为了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客观上为“转发锦鲤”这样的传播现象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二)“转发锦鲤”现象的发展史

2013年7月,微博ID“锦鲤大王”注册,随后该博主每天发一些锦鲤的图片给大家转发祈求好运,点赞量和转发量非常可观。随后的几年,转发锦鲤的现象不温不火,普遍存在于青年学生群体中,尤其是考试季来临的时候,许多学生都会转发锦鲤祈福。“转发锦鲤”的现象再度火爆是从2018年4月的电视节目《创造101》开始,其中的选手杨超越因为实力备受质疑但仍顺利出道,被许多人嘲讽具有“锦鲤体质”,掀起了一股转发“杨超越”求保佑的狂欢浪潮,并且“转发锦鲤”由以前的转发鲤鱼图片开始变成转发“人形锦鲤”。2018年10月,网名为“信小呆”的网友获得2018支付宝锦鲤大奖,成为人人艳羡的“中国锦鲤”。“中国锦鲤”一炮走红后,地方锦鲤呈现“井喷式”。锦鲤转发也由最初仅包括祈福的内涵,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营销手段,各种锦鲤大礼包应接不暇,包含书籍类、电子产品类、化妆用品类等等。疯狂转发的背后给许多商家带来了不少获利良机。

二、巴赫金及其狂欢理论

巴赫金《陀思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首次谈到了“狂欢理论”,这也是他毕生研究的课题之一。“狂欢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重视民间的诙谐文化;提倡以狂欢节的眼光看待世界即“颠倒看”和正面反面一起看;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文学体裁,寻求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等等。

随后他谈到了“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这三个概念。狂欢节源于神话与仪式,是以酒神崇拜为核心不断扩展为深刻的欧洲文化积淀。“狂欢节”是指一个特定的节庆日,在这些节日中都会有特定的节庆活动。“狂欢式”是狂欢节式庆典活动的礼仪、形式等的总和。狂欢式具有复杂的象征意义并且形式多样,具有全民性、仪式性、等级消失、插科打诨等外在特点。“狂欢化”即将狂欢式的内容转化为文学语言的表达。狂欢化的渊源就是狂欢节的本身。

狂欢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人类社会活动,狂欢理论的意义和影响已经远超出文学的范围。狂欢理论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狂欢型的庆典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在于揭示文化中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交替运动,促使一些边缘文化、亚文化等向官方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进行碰撞与交流,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因此在思想观念日益开放的今天,狂欢理论应用于许多社会现象的研究。在电子媒介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现代社会的“狂欢广场”已经逐渐由真实的现场转变为虚拟的电子空间,例如社交媒体。形形色色的人在社交媒体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形成多样的亚文化,而近日正火的“转发锦鲤”现象,以其参与的全民性、仪式性、颠覆性等特征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描述的内容相似。因此决定从狂欢理论的视角分析其现象特征,总结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

三、“转发锦鲤”传播现象的狂欢特征

(一)“转发锦鲤”的传播现象体现了狂欢的全民性

在狂欢节中所有人都是参与者。转发锦鲤进行祈愿,不在乎参与者的身份地位,只要有机会接触网络,就可以加入其中,成为狂欢的一份子。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成为了大众构建自己话语体系的空间,“转发锦鲤”时大多是以比较轻松诙谐的文字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愿望,沉浸在短暂的麻痹和愉悦之中,暂时忘掉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广场,是全民性的象征,只要能成为形形色色的人们相聚和交际的地方都会增添一种狂欢广场的意味,显然,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转发锦鲤”的全民狂欢的广场。

(二)“转发锦鲤”的现象体现了狂欢的仪式性

狂欢节上的主要仪式是给狂欢国王加冕、随后脱冕,庆贺狂欢的就是这两者交替的过程。在“转发锦鲤”的过程中,人们制作文案和配图的过程就是在为加冕做准备,类似于狂欢节中的“换装礼仪”——人们通过化装暂时地改变身份,拥有财富权力的美梦和机会。抽中锦鲤的人物诞生即如同国王加冕,获得众人羡慕与庆贺。加冕与脱冕是同时进行的,新锦鲤的加冕也就意味着旧锦鲤的脱冕,这就是“锦鲤转发”现象层出不穷的原因。正如传统的狂欢节上许多人会带上面具那样,如今的电脑屏幕也成了现代人们生活的“面具”,“转发锦鲤”让人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尽情地展现不一样的自己。

(三)“转发锦鲤”的现象体现了狂欢的颠覆性

狂欢节是人的“第二种生活”,人们在这种生活中暂时形成了平等的对话交流,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等级与结构。同时狂欢节是离不开笑声的,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笑都可以通过“插科打诨”的形式得以展现,这种展现在言语上为:嬉笑怒骂、幽默改编、诚心祈祷、暗喻讽刺等。“转发锦鲤”现象体现了平等的对话交流,颠覆了社会等级与结构,因为在“转发锦鲤”的狂欢世界中,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有机会“加冕”为“幸运锦鲤”的人。同时人们在“转发锦鲤”的文字描述中,体现了“插科打诨”的特点,例如:前段时间爆火的文案——“转发这个杨超越,你可以毫不费力地考进前三名”,具有明显的讽刺嬉笑的意味。因此,“转发锦鲤”的现象具有狂欢的颠覆性。

四、“转发锦鲤”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

(一)暂时逃避现实,渴望到达内心的理想世界

微博指数页面以“锦鲤”为关键词检索,发现涉及此话题的人群年龄分化明显:12~34岁的用户占87.62%。可见年轻人是转发锦鲤的“主力军”,这与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给年轻人带来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原因密不可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这个时代让许多年轻人倍感焦虑。“转发锦鲤”这种明显吐露内心愿望的方式倒成为了他们合适的情感宣泄渠道,通过或戏谑自嘲或真心恳求的文本配上锦鲤的图片展示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一种对现实生活压力的虚拟抵抗。无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怎样的困难或压力,通过“转发锦鲤”来设想自己获得好运,实质上是获得一定的精神支撑。

(二)电子消费时代的大众娱乐心理

“转发锦鲤”可以视作人们试图与神灵沟通的行为,祈求通过超现实的力量解决难题。梁文道先生认为:“锦鲤现象是一种从大众文化元素中找到养分,从而发展出来的‘虚拟宗教’。”因为电子媒介破坏了传统宗教仪式必须直接感知的时空,宗教的仪式感和神圣感大大降低,“神灵”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电子屏幕中的一张图像。“转发锦鲤”现象的流行可以被看作神灵图像的娱乐化,尤其是从杨超越开始的“人形锦鲤”的出现,“转发锦鲤”的目的从最初的祈愿目的延伸到了娱乐消遣的目的。许多人“转发锦鲤”的动机更多的是出于吐槽或无聊或纯粹是为了娱乐。成为一种视觉传播符号的锦鲤,在电子消费时代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寓意,“转发锦鲤”也成为一种大众娱乐的方式。

(三)跟风刷屏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或权威人士行为的影响,在认知或行动上与他人或权威人士产生认同并趋同的现象。纵观“转发锦鲤”现象的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流程:热点事件或人物的诞生,意见领袖例如明星,微博大V等进行转发,进而广大群众进行转发。在这些大众中许多人受到了从众心理的影响,因为看到了许多人甚至是明星都在转发,自己便随大流一起转发锦鲤,因而形成了刷屏现象。

(四)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转发锦鲤”有较强的功利性,例如想中大奖、发大财,想通过各种考试等等,归根到底就是想碰运气、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想偷懒放松、不劳而获是人类的本性之一,尤其是在现实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许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更轻松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转发锦鲤”因为操作过程简单并且有机会能带来各种大奖,正好抓住了人类想偷懒放松的本性。即使知道中奖的概率极低,也抱着“万一就中了”的侥幸心理去转发锦鲤。

五、总结

锦鲤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意象,因为其积极的象征意义,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转发锦鲤”成为了火遍网络的传播现象,具有明显的狂欢特征,也成为了新型的网络亚文化之一。本文在介绍历史的同时,着重分析“转发锦鲤”现象的狂欢特征和社会心理动因,旨在解析这种现象兴起的缘由。值得注意的是,“转发锦鲤”的狂欢也存在诈骗大众、获取流量的不健康的现象出现。因此,在“转发锦鲤”的过程中,人们应该提高警惕性和辨别力,实现理性的“锦鲤狂欢”。

猜你喜欢

狂欢节锦鲤鲤鱼
动物狂欢节
读《鲤鱼跳龙门》有感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90后、00后行为观察大赏
鲤鱼旗装饰坠
有趣的锦鲤
小编,来条“锦鲤”
购物狂欢节
鲤鱼跳龙门
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