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高职院校建设戏剧非遗馆分析
——以湖南省为例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20期
关键词:花鼓戏湖南戏曲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为探索做好湖南地方戏剧的保护工作,本文以湖南省为例,从建设意义、依托基础、建设构架三个方面,对“以艺术类高职院校为依托建设地方戏剧非遗馆”进行试析。

一、建设意义分析

湖南地方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包括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阳戏、花灯戏、傩戏、苗剧、侗戏等19个剧种,是体现湖湘特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纵观湖南地方戏剧存续现状,仍然存在许多困难。除了各级文化馆、艺术院所是保护湖南地方戏剧的主阵地外,还可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多元化助推地方戏剧的传承与发展。以艺术类高职院校为依托建设“湖南地方戏剧非遗馆”是促进院校更好地构建戏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充分利用资源,加强湖南地方戏剧普及与宣传,扩大湖南地方戏剧社会影响力的有力桥梁;更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湖南地方戏剧非遗传承与发展的良好举措。

二、依托基础分析

(一)符合戏曲发展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均强调要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建设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加强戏曲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优化戏曲生态环境。

(二)戏曲专业根基深厚

例如,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创办于1951年,是国家公办艺术类高等院校,该院各方面发展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该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持“德艺双馨,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不厌平凡”的校训和“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的办学理念,拓展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视野,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艺术人才。戏曲专业是该院创办最早的专业之一,以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艺术为己任,大力传承和保护湖南地方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有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侬、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何冬保等名家大师在该院任教,并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有影响力的弟子和学生,其珍贵资料值得后人整理、学习和借鉴。

(三)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例如,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以表演艺术专业为特色,以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播音主持等专业为优势,打造了以表演艺术专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广播影视专业群、文化旅游专业群为核心的文化艺术专业集群。可集合各专业优势,相互助力,共同发展。多年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戏曲人才培养、戏曲理论研究、戏曲剧目创作、戏曲服化设计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着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功底扎实、富于创新精神的戏曲类非遗传承和保护人才,先后创作了花鼓戏《玩不啰》、湘剧《秦王遣将》、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湘剧《书香天下》等一批戏曲类非遗舞台创作精品剧目,获得了中国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映山红艺术节“金奖”、湖南省艺术节“田汉大奖”“田汉新剧目奖”等,且在戏曲类非遗理论领域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

(四)硬件平台不断完善

例如,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成功立项为多项研究基地,2013年该院被批准为湖南省表演艺术教育科学研究基地;2016年该院被授予湖南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基地;2018年,该院被批准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培训基地。目前,该院实现了多校区整合,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坐落在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松雅湖东岸。从该院新校区驾车至长沙黄花机场和长沙高铁南站分别仅需30分钟,附近地铁三号线即将竣工并投入运营,交通便利,对外联络畅通。该院新校区占地近500亩,各项教学、科研硬件条件还在持续优化。

三、建设构架分析

试想在湖南的艺术类高职院校不断完善教学软件建设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依托现有场地和戏曲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湖南地方戏剧非遗馆”,打造一个以湖南地方戏剧的“历史记忆”“现代推广”“未来发展”为思路,涵盖湖南地方戏剧表演、地方戏剧教学、地方戏剧研究等相关内容,并集档案收集陈列、经典戏曲演示、戏曲活态体验、教学资源共享四大版块于一体的展示平台。

(一)序厅

通过文字板书和多媒体演示,概括陈述“湖南地方戏剧非遗馆”建设的意义,建设的思路与布局,涵盖的主要内容和以期达到的效果,首先给参观者和体验者传递一个湖南地方戏剧和非遗馆的整体概念,做好参观与体验的前期引导。

(二)陈列版块

该板块主要以静态形式体现湖南地方戏剧的“历史记忆”。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依托相关专业系部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收集、整理、陈列经典戏曲文本、戏曲剧照、戏曲服装、戏曲化妆、戏曲道具等相关资料,通过玻璃橱窗、海报印制等陈列形式,记录非遗传承人、名家大师的生平艺术成就,梳理湖南地方戏剧发展历史。

(三)演示版块

该板块主要以动态形式体现湖南地方戏剧的“历史记忆”和对当前表演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湖南19个地方剧种,在祖国的剧坛精彩绽放。以艺术类高职院校现有戏曲影像资料为基础,通过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湖南地方戏剧经典剧目影像资料,依托学院信息化技术支持,通过智能视频播放设备分类设置,供参观者自行点击剧目欣赏。其中,不同的剧种将设置简要的电子语音解析,为参观者简要介绍该剧种表演艺术的主要特点,便于参观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剧目。

(四)体验版块

该板块主要以互动形式助力湖南地方戏剧的“现代推广”。先期可在室内布置供体验者使用的湖南地方戏剧服装、化妆、道具、音效等物品和设备,后期建设3D动态体验室,并视体验者规模,聘请艺术类高职院校校内外专业老师进行现场指导,让体验者身临其境,感受湖南地方戏剧剧目特色,并在当前社会进行传播推广。例如,设置小型戏曲人物造型室,由专业老师指导体验者完成体验者指定的戏曲人物造型,体验作品可由体验者摄影留念和分享。

(五)共享版块

该板块主要以研讨形式助推湖南地方戏剧的“未来发展”。以艺术类高职院校现有专业集群优势为基础,设计研究交流中心,创建大数据库,整合湖南地方戏剧人才培养的传统经验和现代创新,共享优秀教学案例并对地方戏剧的发展提供研究场所。例如,设置研讨室,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业人士现场进行专题研讨,并形成研讨报告,为相关部门或相关专业院所提供湖南地方戏剧人才培养决策的理论依据。又如,在室内同时设置大数据共享设备,在管理权限范围内与相关部门或院所进行网络连接,实现视频会议和数据资源共享,整合资源合力探索湖南地方戏剧的未来发展。

(六)尾厅

主要展示对“湖南地方戏剧非遗馆”全馆建设现状的总结,并对建设给予支持的人们表示感谢,同时对湖南地方戏剧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提出需要继续完善和恳请参观者、体验者给予支持的方面。该版块可设置“捐赠榜”,以此对为建设给予了资金捐赠、资料捐赠、物品捐赠等的捐赠者表示感谢。该板块还可设置电子签名墙,供参观者和体验者签名和留言,可通过网络自行选择与非遗传承人、非遗馆工作人员以及爱好者、朋友们进行分享与交流。

试想“湖南地方戏剧非遗馆”的建设可结合湖南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完成,例如先期以“花鼓戏”和“湘剧”为切入点进行陈列板块建设,再逐步完善其他板块,逐步建设涵盖更多湖南地方戏剧剧种的非遗馆,持续推动湖南地方戏剧“活起来,传下去”。由于作者学识水平有限,目前仅对“以湖南艺术类高职院校为依托建设湖南地方戏剧非遗馆”进行试析,还有许多未完善之处,需要进一步学习与探究,恳请各位专家学者进行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花鼓戏湖南戏曲
论数字时代湖南花鼓戏的整合传播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