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其路径探析

2018-03-28连淑娇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会化高校学生社团

连淑娇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0 引言

《高等教育法》中指出,培育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必要任务,可以促进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学校作为施行社会教化的重要场所,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在高校学生社团的影响下,大学生走出书本教育的局限,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逐渐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大学生社会化水平得到提高。

1 高校学生社团和大学生社会化的概念

1) 高校学生社团的内涵及特征。高校学生社团是指一部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大学生按照相关章程自主创办、自主管理的互益性组织。在校期间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课外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发挥自身的特长。高校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活动提供了场地保证、资金支持,配备了专业的指导教师,通过利用各方资源,支持各项活动的开展。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有以下特征:第一,广泛性。高校社团活动有一批忠实的追随者,受众广泛,活动的内容涵盖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体娱乐、实践调研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第二,实践性。大学生通过专业研讨加深专业学习,通过社会调研了解社会现状,通过才艺展示促进文化交流。第三,开放性。高校社团吸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校社团、校际社团、社会团体之间展开合作。第四,创新性。大学生是活跃的群体,他们紧跟潮流,关注焦点,勇于表达自己,不断产生新理念,为社团活动增添活力。

2) 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社会规范,参与社会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学习与实践中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逐步从纯粹的消费者向贡献者转变,向高素质人才努力转变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大学生社会化属于青年时期的社会化,他们学习的不是当下正在经历的角色,而是为未来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大学生社会化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并掌握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学生初入社会,要完成角色的转变,适应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生活,实现各种身份之间的随时转换,要对自我有准确的认识,对各种角色有清楚的认识,在活动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稳定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大学生通过高校社团活动接触社会,体验多种角色的扮演,不断修正自身的社会认知和行为方式,达到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的辩证统一。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提升政治参与的能力,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渐具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坚定立场的能力。

2 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1) 政治社会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通过政治学习、政治参与等方式,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理论等,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政治认知,形成正确的政治理念,锻炼参政议政的能力,以保证在参与各种活动时符合相关的政治规范。大学生对当前我国的发展有充分的信心,爱国情绪与政治情感比较积极。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表现出的爱国情感较强烈,特别是理论型社团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这些社团以知识竞赛、讲座、征文比赛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吸引他们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增加他们的参与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师讲授的方式相比,社团更容易影响社团学生接纳政治思想。社团负责人通常个人能力较突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在社团负责人的带动下,大学生以饱满的状态进行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其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能力得到一定锻炼,更有助于他们全面、准确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最常见的政治参与体现在社团学生对每一阶段的重要时事高度关注,例如,“中美贸易战”“朝韩峰会”“特金会”等,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互交流中提升了自己的政治敏锐度,打开了国际视野,升华了爱国情感,在校园生活中参加社团的学生也表现出更愿意与教师沟通,更愿意参与班级和学校管理,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反映出参与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激发其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愿。

2) 道德社会化。社会学家涂尔干说:我们之所以认为社团是必不可少的,并不在于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在于它对道德所产生的切实影响。社团的道德教育功能,即道德社会化,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①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大学生在长期的社团活动中遵守社团的道德规范,培养是非对错、善恶荣辱的辨别能力,并将其内化为自我道德认知,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平。理论学习类社团则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成才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认识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逐渐养成崇高的道德责任感。②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判断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程度。调查显示在公共领域,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明显比不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表现突出。针对在课堂上吃早餐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经常参加社团活动和从不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在课堂上吃早餐的比例分别为4%和22.3%。③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道德参与的影响。此次调查显示高校学生社团能够激发大学生积极的道德参与行为,例如,在访谈中经常参加社团的学生大多表示看到随地吐痰、扔垃圾、破坏花草等行为会上前制止,而从不参加社团的学生只会在内心表示不满,不会有实质性的行动。在面对社会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时,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都表示会去扶,并且能够很有条理地说出怎样才能既帮助到老人,又避免自己深陷被讹诈的想法。他们对当前社会道德的总体水平有信心,认为被扶老人对帮助者进行讹诈是小概率事件,应该在不回避问题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去传承我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3) 角色社会化。郑杭生教授认为角色社会化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提出了一定的行为期望,是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基础[2]。在高校校园中大学生扮演的角色单一,难以做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他们看待事物很容易只关注表面现象,而不去探究其本质。毕业之后,他们将扮演员工、配偶甚至父母等角色,在此之前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角色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因此,大学生如何正确认知这些角色并在各个场合顺利进行角色转换,是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高校学生社团通过模仿国家机关、社会机构来完善自身的组织架构,保证社团的有序运转。在社团这个集体中,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成员们通过行使社团角色的权利,承担相关的责任,对社团角色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实现了角色的预演,提高了角色扮演的能力。高校社团有效地打破了班级管理的模式,拓展了大学生角色预演的维度。它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带领社团成员走上社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验不同职业和角色的生活状态,有利于成员进入社会后迅速适应类似的角色。

4) 个性社会化。个性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人可学习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性社会化主要包括自我认知、知识技能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一般认为,自我认知主要是由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社团以共同的活动目标为宗旨,促进学生频繁交流,提高合作能力,是大学生进行社会活动最有效的方式。在互动交流中大学生不断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秀做法,修正自己的认识,逐渐形成全面清晰的自我认知。调查发现,85%的大学生认为社团使他们更了解自己、学会与自己对话。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在对待“现实中的我”和“理想中的我”时表现出更高的一致性,他们更能悦纳自己并能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劣势,积极地完善自己。这既是大学生不断发展社会性,实现共性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形成自我个性特征的过程。知识技能方面体现在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往往限于专业领域,而高校学生社团则打破了专业限制,成员既可以选择本专业前沿知识去做深入研究,也可以选择其他领域去探索,这将促进学生把所学知识通过不断应用、修正和巩固,转化为技能,受益终身。高校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进取、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环境,它对成员有积极的期望,成员也以积极的行动来回应。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学生聚在一起产生了积极的化学作用,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塑造独特的人格。

5) 职业社会化。职业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劳动知识、技能,从事社会劳动,获得生活资料并改造社会的过程[3]。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业,这与许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职业选择不明确,无法适应岗位有着直接关系。大学生职业社会化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职业社会化通常包含职业意识的树立、职业情感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三个方面。大学生职业意识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对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就业方向明确,将社会职业规范内化于心,有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努力为之奋斗。社团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履行相关的权利和义务,这与社会中的工作岗位相吻合,对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另外,高校社团在进行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科普推广的过程中广泛接触社会,深入了解社会现状,在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在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及企业招聘会的过程中,提前对接了职场生活,接触到各领域的专家、企业管理者、最新的就业信息和职场动向,为其今后走上职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高校学生社团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功能的路径探析

1) 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蔡元培先生提出“人在保持生存之外还要享受人生”的美育观念,体现在现代高校学生社团中就是用形式多样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传统教育中单向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高校应该把学生社团摆在重要的位置,在党委和团委的领导下将社团工作纳入学生会、团总支的管理当中,提升社团的工作地位,通过行文将社团工作纳入本校的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为大学生社会化创造一条有效的途径。同辈群体组成的高校学生社团中的成员还处在价值观的塑造期,他们交流密切,容易相互影响,这就像一把“双刃剑”,当少数人思想观念发生偏差时,很容易使整个社团走向错误的方向。因此,为社团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加强价值引导很有必要。指导教师应该抱着“指导而不主导”的原则,在活动时,引导其立足学校和自身,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以公益活动、社会实践为基本形式,利用周末、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把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推动社团活动走进社区。引导社团了解国际政治形势,对有争议的问题发表正确的政治观点,为青年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引。

2) 科学管理,探索社团管理新方式。传统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较松散,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一些学生更倾向选择进入经费、场地等各项资源都更有保障的学生会和团总支。因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新社团管理的新方式。第一,开发符合各高校社团管理特点的信息系统,在线完成学生社团注册(注销)登记、活动申报、场地申请、预算审核、成果汇报等信息采集工作,实现业务审核流程的可视化动态管理。同时通过数据的采集、对比和运用,提升有关部门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监管和调控,提高社团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二,采用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统筹社团活动的开展,在每个学期初,由社团提出项目立项申请,由校团委、学工处、社团联合会等有关部门组织立项答辩,根据活动主题、活动参与、活动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通过项目的立项,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项目成果的展示。第三,鼓励社团走出校园,寻找合适的单位进行挂靠,借用挂靠单位的资源优势走出传统活动模式,创新社团活动形式,提升社团活动质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提前接触了社会组织,锻炼了自身,有利于树立社团品牌形象,推动社团的持续发展。第四,利用新媒体工具做好宣传工作。高校迎来“00后”,他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对新媒体有着天然的亲近,因此,利用微博、微信、易班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将收获良好的效果。利用社团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向社员、在校生推送社团活动信息,借助这些平台举办“我最喜爱的社团”“最佳社团人”评选活动,选一批发展良好的社团将其打造成明星社团,提高社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其影响力,增加学生的参与度[4]。

3) 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增强社团的吸引力。社团活动的质量高低是判断社团生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大力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增强社团吸引力。首先,要从源头上进行把控。当前文娱类的社团占了大部分,活动内容单一,活动层次不高,社团管理部门应严格设置社团准入机制,对目标相近的社团予以合并,对考核不合格的社团取消办社资格。学术类、科技类、公益类、创业就业类等对社会有重要促进作用的社团,适当地放宽准入条件,并且给予一定的扶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社团进行重点培养,让这些社团的活动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学校一张有代表性的名片,为其他社团树立榜样[4]。其次,提高社团干部的素质。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取决于社团干部的素质水平,因此,社团导师应该多和成员互动,留意他们的表现,鼓励与指导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好的成员去担任社团干部。最后,创新活动的开展模式。引导社团深入了解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将社团活动与学科前沿相结合,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模式。如,就业创业类的社团可通过社团平台开展就业教育和咨询活动,社团成员在交流中逐步认清自己,通过成立创业互助沙龙,进行线下创业能力培养,实现线上线下联合的培养模式。

4 结束语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它是连接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促进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对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努力挖掘高校学生社团的潜能,推动大学生社会化的步伐,力求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社会化高校学生社团
缤纷社团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