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 力

2018-03-28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暗带斯坦福脑血管病

王拥军

女儿推荐我看一本书,书名很长——《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图1)。春节假期,书看完了,感受颇多。

这本书讲述了数学界非常著名的费马大定理的前世今生,系统地回顾了漫漫300多年间,来自世界各国的痴迷于数学的智者对于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执着追求。

费马大定理,一个抽象的、严谨的、晦涩难懂的数学话题,但是伴随着它的诞生、成为著名的猜想,一直到被求证,整个过程却有着很多传奇故事。

费马大定理是由法国人费马(图2)提出的,有趣的是这个提出了困扰数学界300多年难题的人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业余数学家。费马的本职是法国图卢兹议会的议员,而且这个职位还是花钱买来的。在17世纪中叶的法国,花钱买官职并不是新鲜事,费马又出生在一个殷实之家,买个官职并不稀奇。但是费马本人的兴趣是研究数学,工作之余,费马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数学上。

阅读数学前辈的书籍是费马获得灵感的一个重要方式。一天,费马在阅读《算术》一书时,不知是无意还是有心,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了一段话:“将一个立方数分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一个四次幂分成两个四次幂之和,或者一般的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成两个同次幂之和,这是不可能的。关于此,我确信已发现了一种美妙的证法,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就是这句话,特别是费马本人并没有给出求证的方法,于是,成就了数学史上的一段传奇。

图1 《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

图2 法国数学家费马

有评论说,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过程就是一部数学史。费马大定理挑战人类3个世纪,多次震惊全世界,耗尽人类众多最杰出大脑的精力,也让千千万万业余者痴迷。

的确,从费马提出费马大定理,到1994年终于被求证,358年间,仿佛是一场全世界的智力竞赛。尽管曾经的奖金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缩水,不再具有吸引力,尽管对于结果没有人知道确定会赢,但是参与者们全情投入!他们中的很多人穷其一生,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然而无数次巨大的挫败,并没有浇灭一波又一波探索者始终不渝的探索激情!这是一个没有现实功利目的的竞赛,参与者们之所以参与仅仅是因为他们喜欢。

图3 Gregory W. Albers(图片由作者提供)

喜欢的源泉是兴趣,而兴趣是推动人们执着于探索的原始动力。

1995年,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研究发表[1],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也就是再灌注治疗时代。NINDS研究表明,给予发病3 h内的患者静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可以极大降低患者3个月的致残率,至此,静脉溶栓治疗成为这个时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金标准。然而,狭窄的时间窗使得只有少数患者才能得到这种有效治疗。能否扩大时间窗,一直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领域亟待解决的治疗难题。在这场寻找正确解决方案的众多科学家队伍中,Gregory W. Albers(图3)领导的斯坦福团队最终冲到了终点。

在NINDS研究发表前后,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识别核心坏死区,利用灌注影像识别低灌注区域。把灌注加权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和DWI之间的不匹配作为可挽救脑组织(半暗带)的影像技术逐渐成熟,为再灌注治疗扩大时间窗奠定了基础。斯坦福团队看到了这个机遇,之后开始了长达20年的不懈努力,这个漫长的征程被称为拆弹计划(DEFUSE)。

图4 斯坦福卒中中心(图片由作者提供)

2006年斯坦福团队公布了这个征程的第一个里程碑研究DEFUSE(Diffusion and Perfusion Imaging Evaluation For Understanding Stroke Evolution)。研究团队在北美和欧洲选择了74例发病3~6 h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磁共振PWI-DWI错配模型指导静脉溶栓治疗,发现存在错配影像的患者可以在扩大时间窗的溶栓治疗中获益[2]。

2008年斯坦福卒中中心(图4)开发了自动识别半暗带的计算机软件,在两个国际数据库中证实这个软件的应用价值,为以后的快速识别研究建立了很好的工具,这个软件被命名为RAPID(图5)。

2012年,美国和澳大利亚合作发表基于RAPID软件的动脉内治疗的DEFUSE2。这项研究纳入发病12 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38例,发现有错配影像存在的患者,血管内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结局[3]。

2017年,基于错配影像半暗带理论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灌注影像的治疗结果发表,这项研究被称为CRISP(CT Perfusion to Predict Response to Recanaliz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Project)。CRISP研究是一项队列研究,选择发病18 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01例,证实对于发病18 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只要CT灌注存在半暗带的话,血管内治疗依然安全有效[4]。因此,亟待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这个观察性研究的结论。

2018年2月,Albers领导的团队终于迎来了打破时间窗血管内治疗的曙光,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DEFUSE3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5]。这项在美国38所医院纳入182例发病6~16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PWI-DWI错配影像,发现血管内治疗+标准治疗依然优于标准治疗。这个结果成为在洛杉矶召开的国际卒中大会(ISC2018)最为响亮的声音,当天改写了美国急性期治疗指南,打破了证据改变指南的最快纪录。全世界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图5 自动识别半暗带的RAPID软件(图片由作者提供)

探索科学上的未解之谜就是一场接力赛,在这场体力、脑力和耐力的竞赛中,是一代又一代的付出和努力,在黑暗中的探索和坚持一定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1]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rt-PA Stroke Study Group.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J].N Engl J Med,1995,333(24):1581-1587.

[2] ALBERS G W,THIJS V N,WECHSLER L,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ro files predict clinical response to early reperfusion:the diffusion and perfusion imaging evaluation for understanding stroke evolution(DEFUSE)study[J]. Ann Neurol,2006,60(5):508-517.

[3] LANSBERG M G,STRAKA M,KEMP S,et al. MRI pro file and response to endovascular reperfusion after stroke(DEFUSE 2):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Lancet Neurol,2012,11(10):860-867.

[4] LANSBERG M G,CHRISTENSEN S,KEMP S,et al. 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 to Predict Response to Recanalization in ischemic stroke[J].Ann Neurol,2017,81(6):849-856.

[5] ALBERS G W,MARKS M P,KEMP S,et al.Thrombectomy for Stroke at 6 to 16 Hours with Selection by Perfusion Imaging[J]. N Engl J Med,2018,378(8):708-718.

猜你喜欢

暗带斯坦福脑血管病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创伤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寻找卒中半暗带的思想
不用当虎妈,也可以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一块石头
斯坦福华人投资家
最值得关注的80位斯坦福华人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