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乎社区“抑郁症”话题下相关问答的污名研究

2018-03-27欧烨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6期
关键词:戈夫曼污名心理疾病

欧烨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污名一词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希腊社会和基督教传统中都能找到,最初是指标识奴隶或者犯罪者,以此传达给人们他们是不被社会完全接受的个体,通常是在那些个体身体上面烙印或者刺符号。它进入社会学领域,主要是通过欧文·戈夫曼1963年出版的著作《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戈夫曼将污名定义为在社会背景中,“个体所具有的与‘正常人’不同的、与社会期望所不相符合特征,而这些特征会使个体丢脸、影响个体名誉以及不被社会接受,并从身体方面、个性方面以及‘部落’三种不同的产生源划分了污名。”[1]

污名和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理解一个广泛疾病人群的社会身份问题,对于健康传播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疾病公众污名被认为是人们对于公众关于心理疾病的片面的负性社会认知,进而产生负性态度、情绪情感以及具有歧视性的行为;心理疾病的自我污名则是对于公众污名的认同并加以内化,进而对寻求专业帮助持有消极、负面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行为。”[2]

通过对比网络上抑郁症患者在不同平台上提供的信息,我选择了网络问答社区“知乎”。“抑郁症”这个话题,有350025个关注者,35546 个问题。其中“你被抑郁症折磨成什么样子了?”这个问题有11,385,218 次浏览。可见知乎上抑郁症话题的样本是网络上较为充足的,这些问题下抑郁症患者本人的回答也是具有真实性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知乎网没有强制实名制发言,大部分人都在使用昵称,同时它不属于强社交属性的平台,即与现实中认识的人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从这一点可以说是虚拟性较高的。

在浏览抑郁症话题的回答时,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回答者选择匿名回答,对比其他问题类似“坚持练习瑜伽是一种怎样的经历?”,这类问题中很少有出现匿名回答的情况,正如上文所说,在知乎这个虚拟社区中,仍然有一半的抑郁症患者选择匿名,我认为这个现象值得研究,所以对抑郁症话题下几个问题的回答进的匿名回答人生进行了统计。

在面向抑郁症患者的问题中,第一组我选择了三个内容有代表性、回答数量样本大的问题,对抑郁症患者的回答进行了定量分析,统计以抑郁症患者第一人称的回答数据。

在Q1“抑郁症是怎样的一种感受”这个问题下有181 个有效回答,有89 人选择了匿名回答,占问题回答总数量的49%。在Q2“抑郁症患者都在想些什么?他们的心态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下有235 个有效回答,选择匿名回答的有109 人,占总数的46%。在Q3“你被抑郁症折磨成什么样子了?”这个问题下有7770 个有效回答,选择匿名回答的有人数2828,占总回答人数的37%。这三个问题的平均匿名回答人数的百分比为44%。不论回答数量即样本的大小,在问题涉及到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发病症状,需要病患就此问题具体回答的时候,抑郁症患者中选择匿名回答的人占了将近一半。

为了更好的说明匿名性倾向与抑郁症污名的相关性,我设置了对照组即第二组数据,对照组有这样两个问题,Q4“抑郁症痊愈是一种什么体验?”Q5“怎么治疗抑郁症?”这一组的问题主要是面向选择治疗抑郁症、以及已经治愈的一本部分人群,在第四个问题中,有1417 个回答,有356 个匿名回答;在第五个问题中,总共181 个回答,只有24 个人匿名回答。在对照组中,匿名回答的人数比例大大下降。我推测,匿名化和戈夫曼提出的污名管理、自我呈现有直接的联系,而选择积极治疗或者治愈后的人群匿名化比例下降的原因也在于在抑郁症治疗上有其效果或者已经摆脱了抑郁症的问题的人群的自尊心大大提高,“丢脸”的感觉消失,“污名”在逐渐消失。

在仔细看了匿名用户的回答后,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匿名用户会剖白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希望好起来取消匿名”“不想被人看到我软弱的一面还是佚了”这样的表达,有理由推测其他匿名用户也是有这样的想法,他们进行着戈夫曼所谓的“污名管理”,匿名用户更加觉得自己与“正常人”之间的距离是很大的,自尊让他们没有办法承认自己是抑郁症患者的事实。自尊也是一个与污名相反的一个概念,污名通常带给人的是羞耻感,也相当于将个体置于一种具有威胁性的情境中,就不可避免的影响到自尊。马斯洛还认为自尊是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也就显示不可避免受到自己以及外界公众的影响,而心理疾病污名就涉及到自己以及公众对心理疾病的态度,就不可避免的会影响个体自尊。

选择匿名的用户,呈现出来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对抑郁症的态度是消极的概率大于非匿名用户,即包括“不治疗”“治不好”“软弱”“自杀”等等的描述,即非匿名用户对抑郁症的态度要更积极一点,如“坚持”“有希望”“吃药”“心理咨询”等等表达。

综上,抑郁症患者选择匿名的原因有很大的可能是戈夫曼所说的“污名”管理。

猜你喜欢

戈夫曼污名心理疾病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权力、阶序与道德:戈夫曼被忽略的遗产
运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浅析网络综艺——以《火星情报局》为例
戏剧理论视域下的审判场景
污名的道德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