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通千载
——略论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2018-03-27蔡颖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6期
关键词:西域丝绸交流

蔡颖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将连接亚欧大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为这条路上最具代表性的货物便是丝绸。然而,从汉代开始开通的丝绸之路,并不仅仅在中西方的国家间运送丝绸,而是从各方面促进了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成为古代中国连接东西文化的主要动脉。季羡林:“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稍有历史知识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它实际上是在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东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对沿途各国、对我们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哲学等等方面的影响既广且深。倘若没有这样一条路,这些国家今天发展的情况究竟如何,我们简直无法想象。”这一论述从总体上揭示了丝绸之路对于中国与沿途各国在文化发展与交流中的作用。丝绸之路经历了先秦时期的肇始,秦汉时期开通,隋唐时期的畅通和宋元以后渐趋衰落的曲折演变历程。这条古代连接世界的大通道,也折射和见证着中国与欧亚历史发展的轨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既沟通和连接了古代世界,也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它使人类文明更加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一、缘起:张骞出使西域

当提起“丝绸之路”,人们脑海里最先浮现的还是那条汉代张骞开辟的官方通道——也就是所谓的丝绸之路正式形成之时。随着汉朝逐渐兴盛,为了对抗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迁到阿姆河一带的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打破匈奴对丝路的垄断。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足迹远达安息(伊朗)、身毒(印度),奠定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自长安(或东都洛阳),经陇西,过河套平原,出关至楼兰后分为两道,南北两道在疏勒(喀什)汇聚,到达大夏、安息,甚至到大秦(罗马)和北非一带。此外,另有一路出关后向皮山行,然后西南行至印度、波斯湾一带。此后路线多有变化,但无论如何,西汉建立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的直接商贸联系,更重要的是,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外联络。丝绸之路也就伴随着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去,而且有所扩大。

丝绸之路鼎盛时期是在隋唐。隋朝时,兴起的突厥也并未能阻断中西贸易往来,而且隋炀帝时朝廷用厚礼吸引聚集在张掖的胡商进入内地进行贸易。唐朝时,唐太宗相继击败东西突厥,征服漠西北,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并仿照中原,在都护府建立馆驿系统。中国堪称当时世界第一发达国家,唐太宗被誉为“天可汗”。在丝绸之路的东段,大漠南北和西域诸国修筑了许多支线,被称为“参天可汗道”。同时,大食(东阿拉伯帝国)、东罗马帝国等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西方诸国陆路取道中亚、西域,海路则从大食首都巴格达出波斯湾到中国。各国使节胡商云集长安,据唐《会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通使交往。

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沿途欧亚各国也同样回报中国各种动植物、物品和技术,主要传入中国的动物有马、牛、驼、狮子等;植物有石榴、葡萄、苜蓿、波稜、胡麻、胡椒、胡黄连、胡荽、小茴香、青黛(靛花)、郁金香、天竺桂、无花果、指甲花、木奈祗(即水仙)、阿勃参,还有多种药材、香料和染料等;物品主要有玻璃器、琉璃、玉石、珍珠、珊瑚、金刚石、石蜜、砂糖、氈布、葡萄酒等。这些物品和技术的传入,同样大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唐代时形成了东亚、南亚、中亚、波斯、阿拉伯地区以及地中海的交互往来的交流格局,唐朝成为具有世界主义精神的朝代。后来宋代时,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海路重要性加强。到元朝时,丝绸之路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元大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之都。

二、融合:东传之物及其贡献

丝绸之路从西方带到中国的文化,最为突出的是宗教。佛教自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逐渐发展,在隋唐达到鼎盛,丝绸之路功不可没。唐高僧如玄奘等人沿丝绸之路前往天竺取经、讲学,带回印度佛经657 部;义净等人沿海路去往天竺,带回佛经400 部。与此同时,天竺僧人也纷纷赴华交流、讲学。这些都促进了佛教在亚洲东部的传播发展。

唐朝时,三夷教即三大外来宗教——袄教(琐罗亚斯德教)、景教(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摩尼教(中国称为“明教”)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且流行一时。各宗教东传以后开始本土化,本土化的宗教又传入源地,不断交流,对宗教和各地社会文化影响极大。同时宗教也成为了维系丝绸之路的重要因素。甚至元代以后,宗教和文化交流取代商贸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与当今宗教冲突严重不同,当时丝绸之路沿线城镇不同宗教是和平共处的,三夷教和佛道两教并行不悖,甚至有的说教、绘画和典籍相互融合。这可能和宗教传播交流频繁广泛有关。

正如佛教最初是外来物,许多我们习以为常,以为自古皆然的物产,实际上最初也是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譬如葡萄,就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回的,还有苜蓿。以“胡”或“海”字命名的作物十有八九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例如胡桃(核桃)、胡瓜(黄瓜)、胡椒、胡豆、胡芹、海椒等等。

菠菜在唐朝时也被称为“波斯草”,它原产自波斯,唐初时由泥婆罗进贡给唐朝。还有欧洲的一种球茎甘蓝,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此外,还有菩提树、莲花、水仙、郁金香、石榴等等。据说甜菜也是唐朝时从波斯或者黑衣大食传入中国。这些植物最初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我们的土地,悄无声息地丰富、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千百年来,与这里融为一体。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的确,但我们也应感谢这些曾不远千里赶来的美好馈赠。

丝绸之路同样有兴有衰,它繁荣时,一般处于中国王朝国力强盛时期,因此传入中国的物产中,新奇奢侈品占据重要位置。譬如西方金银宝器、珍奇异兽等。以唐朝为例,西方的金银器、各类香料和宝石大量进入中国,并且受到追捧。如蓝宝石,当时称之为“瑟瑟”,唐玄宗时就曾用大量蓝宝石装饰宫殿。各类香料在唐朝的流通规模也很大,除了熏香,还可入药、化妆、照明。

自晋至唐,是印度佛教及其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并且中国化的主要时期,不少求法高僧如法显、玄奘等,不远万里历尽艰辛前往印度游学求经。亦有域外高僧大德来到中国布教弘法。西亚、欧洲的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景教也开始传 入中国。这种宗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如佛教在唐代就取得了与道教、儒学并称的地位,对唐代宫廷和民间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东传的文化悄无声息地融入中华血脉,滋养着中华的成长。

三、造福:西传之物及其贡献

古中国诸多技术在当时均居世界前列,物产的丰富,经过丝绸之路西传,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丝绸,中西贸易交流之路以“丝绸”命名足以显其重要性。中国丝织品西传自先秦时期就开始了,后来成为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甚至丝绸之路最初重要作用就是运输中国的丝绸。在西方诸国,中国丝绸与瓷器一起成为东方强盛文明的代名词,风靡各地。甚至各国元首和贵族将拥有中国丝绸和瓷器视为荣耀的象征。在距离遥远的西方,人们最初正是通过昂贵精美的丝绸和瓷器来构建中国或者说整个东方的美好形象。这种美好也支撑着他们积极与东方交流贸易。

丝绸贸易如此兴盛,但蚕桑丝织技术却在千年后才开始传入西方诸国。汉代时,蚕桑法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域于阗国,此后西域的丝织业逐渐发展,出现西域“胡锦”。后来蚕桑技术又从西域传入拜占庭和波斯,本土的丝织业出现并发展。各地产出的花样各异的胡锦也作为贸易物品四处流传,也刺激中国生产样式类似“胡锦”的丝织品销往西方。总而言之,中国的丝绸文化随着丝绸贸易在沿线各国开花结果。与丝绸并称的瓷器也对世界各地影响极大,中国的瓷器制作法沿丝绸之路传入各国,也形成了世界性的瓷器文化,甚至遥远的北非都受其影响。

此外,中国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漆器、铸铁、冶炼、建筑技术无一不沿丝绸之路产生世界性影响。中国的作物如谷子、高粱等,还有曲辕犁等农业生产技术也传入西方,帮助人们对抗饥荒。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内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国药学,中国积极收集海外药物的同时,向印度、波斯、阿拉伯和欧洲等地输出药学,造福世界各地。毫不夸张地说,当时中国的存在对西方各国至关重要。

四、结语

中国文明在其诞生之始就不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在当时条件的许可之下参与各种文明的交流。中国境内不同地区文明的融合以及华夏文明与异域文明的交流,对于塑造中国文明的基本面貌都有重要作用。

几千年来,丝绸之路孜孜不倦地沟通着中西,它就像一条主动脉,不断输送营养,推动沿线甚至整个亚欧大陆的发展进程和走向。随着历史的发展,东西交流逐渐便易和东西形势的逆转,明清后丝绸之路渐渐衰落,最终在19世纪彻底消散。它已经逝去,但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感谢。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它还会以不同的形势重获新生。

猜你喜欢

西域丝绸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遥望“丝绸路”
班超出使西域
路上丝绸
西域散章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