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亚文化视角的“尬文化”现象解读与价值意义分析

2018-03-27张文君

传播与版权 2018年9期
关键词:亚文化群体情绪

张文君

上厕所忘记带纸巾,在街上与路人撞衫,景区拍照被路人抢了镜,同学聚会遇到前任……尬啊!在日常生活中,“尴尬”是常有的一种内在情绪体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指周围发生的情况给个体带来的不适应、不和谐的感受。在面子文化影响下,我们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会出于避免丢脸而表示沉默。2016年的《魔法天女朵法拉》的魔幻儿童剧则像一剂催产针,赋予了“尬舞”新内涵的同时催生了“尬文化”。“尬”是一种象征符号,本身存有尴尬效果,“尬”前缀与其他字组合后,就具有了不在乎别人评价的意味。“尬文化”是指不迎合别人的眼光,不掩饰,不再保持沉默,追求真实的自我,真诚地做人与做事。“尬文化”现象是社会心理情绪变化、社会现实境遇、网络文化发展、多种传播方式合力作用的结果。“尬文化”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存在于当代多元复杂的文化情境之中,其文化话语表达有着隐喻性的多种意蕴。

一、作为网络亚文化形态的尬文化现象

亚文化是指相对于社会主导文化而言的那些非主流的、次文化现象。这里的主导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要地位的文化,它被群体中绝大多数人认同与共享。亚文化则是相对于主导文化而言的居于次要地位的文化。“亚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ons)在对美国中产阶级青年文化的分析中首次提出的。①[加拿大]迈克尔·布雷克著,刘亚林、胡克红译:《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页。西方的亚文化研究经历了20世纪30至6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时期、20世纪60至70年代末的伯明翰学派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后伯明翰时期这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出现了不少亚文化研究成果,包括青年亚文化群体的阶级属性,亚文化风格,拼贴与同构,收编与反收编,亚文化与父辈文化、主流文化、商业文化的关系等。至今,学术界仍然使用如风格、拼贴、同构、阶级、抵抗、收编、亚文化资本等关键词。

西方亚文化研究早期主要是针对青年亚文化群体,从无赖青年、摩登族、光头仔、嬉皮士、朋克到摇滚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都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具有标识性的亚文化现象。在国内,从知青文化到摇滚浪潮、涂鸦文化、韩寒现象、黑客、愤青、恶搞、御宅族、丧文化等,这些亚文化思潮既受到西方亚文化的影响,又呈现出中国亚文化的个性。各种各样的亚文化,特别是青年亚文化,常成为社会关注的文化热点。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网络亚文化,比如屌丝文化、丧文化等。

网络亚文化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近几年来,网络亚文化可谓“波涛汹涌”,成为网络文化中重要的文化景观。“尬文化”最初是由“尬舞”一词引出,是指“不懂跳舞的人胡乱地扭动身体,使场面一片尴尬”。“尬舞”本意指街头斗舞,源于美国的街头舞蹈对抗。在国内,“尬舞”是闽南话“较舞”的变音,之后在台湾广为流行,不过并无“尬舞”的写法。这一词汇是从2016年开始才逐渐被人所知,主要源于2016年5月播出的一部名为《舞法天女朵法拉》的魔幻儿童剧。剧中,演员们的怪异造型、不成熟的舞蹈表演让观众全程陷入“尴尬”之中。于是,《暴走漫画》主编王尼玛将其调侃为“发明了全新的舞蹈流派——尬舞”。2017年3月,郑州人民公园上出现的“逆天摇摆抽筋舞”走红网络,跳这种舞的团队被网友冠为“尬舞天团”。这一团队的走红让“尬舞”一词迅速火热起来。随后,又延伸出尬聊、尬唱、尬演、尬植、尬酒等词,一个动宾结构新词“尬X”应运而生。

尬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互动百科定义为:“尬文化,是一种网络流行文化,缘起于2016年的尬舞这个词,随着尬聊、尬唱、尬酒等词语的流行,逐渐形成适合各年龄阶层的网络文化,主要特征就是放飞自我、我开心就好,尴尬着却继续快乐着,体现出一种自我、真诚和反差萌。”①互动百科.尬文化[EB/OL]. http;//www.baike.com/wiki/尬文化。尬文化虽然涵盖面较广,适应于不同的文化群体,但其主要群体是网络青年阶层。他们敢于突破各种束缚,重视个人体验和感受,追求自我释放和自我娱乐的“明知故尬”,无视外界的歧视眼光或非议,颇有“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的自我慰藉和调侃之意,一句话:“我开心就好”。

“尬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亚文化特点。第一,具有“边缘性”。与主导文化相比,尬文化处于弱势和边缘的位置。尬文化群体多为青年阶层、草根阶层等,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较少,缺少话语权。第二,具有“风格化”的特点。亚文化群体通过拼贴、同构的形式实现“风格化”,利用区别于其他群体的“风格”,进行自我表达和情感诉求,最终实现身份认同。尬文化中,“尬舞”一词已脱离了原有的街头斗舞之意,而表示对不懂舞蹈的人胡乱跳舞使场面尴尬的一种嘲讽,也表示不在乎外界嘲笑的自我调侃,自得其乐的自我表达。第三,具有“抵抗性”。亚文化群体通过“风格化”的展示来表示“抵抗”之意。不过,尬文化群体更多表现为一种心理层面的内在反抗,外在表现是追求自我娱乐,自我张扬,自我行事,又希望通过“标新立异”获得众人喝彩和满足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实现身份认同。

二、尬文化现象兴起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面子”文化与社会心理情绪宣泄的角力

尬文化中的“尬”具有“尴尬”的意思,指处于两难境地或遇到棘手的事,不易处理;态度、行为不自然等。“尴尬”是作为人,在日常生活中处在不同的尴尬境遇时产生的一种日常情绪,这种日常情绪的宣泄方式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由于受到中国传统“面子”文化的影响,这种情绪会呈现出特有的文化体验和宣泄方式。“面子”文化实际上是耻辱感文化,耻辱感是对他人批评的一种反应。一个人因受到公开嘲笑与摒弃,或者自以为受到嘲笑而感到耻辱,因此耻辱感成为强大的外在约束力。②[美]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8页。中国的耻辱感文化源自儒家学说与人道主义。儒家学说通过强调社会规范,强调以理想类型作为行为模式,从而加强了羞耻感取向。同时,中国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极为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大家庭内的和谐关系。③[美]M.H.邦德:《中国人的心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42页。可见,尴尬情绪来源于羞耻感,个人不能达到他人的期望时就会感觉极其难为情。在面子文化影响下,中国人会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过于看重外界评价,被外界所束缚。

这样一种“面子观”会导致内在情绪经常处在失控状态而产生严重的焦虑感。我们会因缺点暴露和表现不佳而出现情绪上的焦虑,特别是在别人面前说错话、做错事以及公开被指责时焦虑感会非常重。然而,“尬文化”现象的出现,是对“面子”文化的叛逆,是以一种新的文化姿态,力求突破“面子”的围剿。这是人们寻求心理情绪释放,缓解社会焦虑感的体现。当两人聊天出现话不投机而又不得不继续聊下去的情景时,“尬聊”出现了。当表演或唱歌出现“违和”感时,“尬演”“尬唱”出现了。同时,从“尬文化”中的主要群体青年阶层来说,他们还会面临学习、工作、生活等各种焦虑。寻找释放通道是他们的潜在诉求。

(二)来源于自我意识,寻求自我情感表达与身份认同的需要

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一切亚文化群体所特有的。特别是青年亚文化阶层,他们追求自我,敢于尝试,张扬个性,在满足自我表达和情感宣泄的同时寻求身份认同,为自我争得话语权而努力。青年在社会群体中处于矛盾的发展状态,一方面,青年群体是新生的力量,代表着社会发展最具活力、充满希望的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年兴,则中国兴”;另一方面,青年群体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有限,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在不断地奋斗中,处处受到“挤压”,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在讲“资历”的中国社会里,青年群体需要通过“媳妇的煎熬”过程才能熬成“婆婆”。在这样的一种境遇下,加上青年思想观念具有的独立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青年亚文化群体为满足情感宣泄和自我表达的需求,会选择与主流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归属感,得到身份认同。尬文化通过构建各种尬词,如尬舞、尬演、尬唱、尬酒等显示存在感,主张不要虚伪、虚荣,而要活出率真、洒脱与不羁,来实现自我身份意识和文化认同。

(三)互联网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为个人提供了自由表达的权力和平台

社会转型时期,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竞争日趋激烈,这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焦虑感和心理压力。此时,流行话语发挥着减压阀的作用,使人们的情绪得到宣泄、压力得到释放。而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在传播力度、多元化渠道、传播范围等方面更具优势,它的产生与发展给予了每个人更多选择和行动上的自由,赋予了人们进行自我利益诉求、网络政治参与、平等互动交流的权力,并提供了平台保障。

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发展,人人都拥有表达话语的机会。这是一个精英阶层不再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时代。这个时代,每个人既是接收者又是传播者,人人拥有麦克风,每个“自我”都能发声。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个性化等特点为人们多元化声音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基础环境,容纳着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包括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及各种亚文化。互联网已是各种文化孵化及形成的土壤。在网络自由的环境中,各种网络群体通过“拼贴”“重构”,创造出专属于自己的密码语言。因此,多种带有非主流价值观的符号语言或文本在林林总总的亚文化群体中流行。互联网提供的这一多元化的文化生态环境是各种亚文化群体得以存在及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

三、尬文化在不同社会场境中的文化意义分析

美国人类学家戈尔茨曾说:“我同韦伯一样,认为人是一种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网中的动物,我认为文化就是这些网,因此关于文化的分析并不是一种寻找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寻找意义的解释科学。”①戈尔茨:《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第35页。他认为,文化是符号的和有意义的。意义的核心是指说话人的动机与意图。根据互动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意义研究必须延伸到人际关系层面。②郑立华:《交际与面子博弈——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39页。

尴尬是指个体因处于左右为难的处境、遇到棘手的问题或行为、神态不自然等时产生的一种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情绪体验。“尬”作为一种符号,本身具有“尴尬”的意味,反映了人的普遍社会心理。“尬文化”从线上到现实,广泛扩散与传播在各种社会文化场域之中,只要存在尴尬的气氛,就会产生出“尬”词。“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反映了在不同场境中人们的心理情绪状态,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一)尬文化在不同社会场境中的表现

“尬文化”是青年阶层真实展示自我存在,摒弃伪装、虚荣、客套,在不同的“尴尬”境遇中“我行我素”的一种文化心理状态。2017年2月开始,郑州人民广场上,一群大爷大妈和年轻小伙子小姑娘表情夸张、动作奇特,胡乱疯狂地摆动身体,根本不懂跳舞的他们跳着“二百舞”“抽筋舞”“触电舞”“打架舞”等怪异舞蹈,让观看者感到尴尬不已。在“尴尬”的境况下,舞蹈者不惧“尴尬”,伴着魔性的音乐,通过肢体的扭动,跟着节拍做运动,以此来缓解压力、释放自我。“尬舞”者戳破了伪装的面具,在公众场合,通过肢体语言传达着心中的呐喊。

对于有些人来说,好好聊天实在太难,碰到一个不会聊天的,分分钟把天聊死,但情境所需又必须要聊天,这样尴尬的聊天被网友们称为“尬聊”。③搜狗字媒体:尴尬的最高境界,来场“尬聊”,http://pinyin.sogou.com/zimeiti/article/1927?rf=index。在做访谈类节目时,双方有时会因各自生活经历、知识背景等的不同而产生交流障碍,会出现一方讲出的话让对方没办法接下去的情况,如,在《十三邀》中许知远对话马东的一期,许知远用具有书斋理想色彩的观念去质问对方,“尴尬”地交流的同时也吸引流量,矛盾冲突的场境引得观众热议。对话双方在彼此不熟悉的前提下也会出现尴尬地聊天的情况,比如,男女双方相亲,如果某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意,在聊天时就只会简单回复“哦”“嗯”,明显敷衍,拒绝聊天。还有,在别人聊天时,某人强行插话也会出现“尬聊”。“尬聊”者撕破伪装与客套,不管是否是在录节目或是双方初次见面的情境,让自己的情绪真实表露,也许在做“真我”的同时会让彼此更加了解。

由于一些“小鲜肉”在很多电影电视作品中没有演技,只能靠咆哮、瞪眼等来支撑表演,被网友称为一路“尬演”到底,比如吴亦凡在《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里基本靠咆哮支撑表演;angelbaby杨颖在戏中靠“瞪眼”阐释情绪变化,在参演《云中歌》和《孤芳不自赏》时,表情僵硬,仅用皱眉头表达悲伤之情;还有陈学冬毫无表情的“面瘫”演技。“尬演”者“我行我素”,不打磨内功,不追求精湛的演技,在表达真实自我的同时,以一种不认真、不负责的态度践行着“破罐子破摔”的意愿。还有,张杰在湖南卫视节目《歌手》中的“尬唱”,出其不意地飙起RAP,虽然让观众感到“尴尬”,但好似与MC天佑喊麦一样,为音乐注入活力与灵感,颇有创新之意。此外,尬植,尬酒、尬撩等也相继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中。

(二)尬文化在不同社会场境中的文化意义

1.归属感与身份认同。在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风格的解读中,“认同”一词与“风格”基本上是同时出现的。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亚文化的产生是为了解决"认同"危机的象征性行动。青少年的认同危机源于不能确认自我身份,不能回答“我是谁”“立于何处”“何去何从”等问题。为了体现认同并防御认同感的丧失,他们制造出了各种风格,作为“圈内人”和“圈外人”的标志。④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34页。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说,获取归属感是人一切行动的根源动力。在心理学上,身份认同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归属。①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心理研究》,2012年第1期,第21页。

“尬文化”的风格就是以“尬”作为文化标记,区别于其他网络亚文化,如“屌丝文化”“丧文化”。相比较这两种文化形态,“尬文化”是一种“微”文化,它反映的是人们在具体生活场景中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尬文化”本身具有弥散性,涵盖广泛的人群,但青年群体和城市弱势群体是其主要人群。“尬舞”“尬唱”“尬聊”等“尬”的文化行为建构了尬文化群体,也成为这一群体特有的文化标志。经过广泛的形塑和传播,“尬文化”获得了特有的文化资本,也拥有了特定的文化话语资源,为其赢得了想象的文化空间。“尬文化”以“时尚”亚文化的面貌出现,蕴含了引领潮流的文化意味,容易获得广泛的关注和传播,让其能获得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同,同时,也使得尬文化群体享有了文化的尊严感。

郑州“尬舞天团”是由坐过牢的“二强子”、城市流浪汉“猴王”、工伤乞讨者“尿袋哥”、瘾君子等底层弱势者组成的。他们因“尬舞”而聚集在一起,摆动着特异舞姿,有的人竖起食指与拇指,跳舞时比画着手枪的动作,有的人模仿猴子的姿态来跳舞,有的人像“触电”了一样不停抽搐,还有人两只手跟着节拍向下摆动,好像在田地里播撒化肥……在新京报视频采访中,“尬舞天团”里的流浪汉“长毛”说:“我这样的人,到哪里不被人嫌弃?只有在这里,才有人毫无负担地称呼你‘兄弟’。”②安钟汝:《被驱逐的郑州“尬舞天团” 》,http://www.sohu.com/a/137437658_415085。社会地位低下的他们在这个团体中得到了存在感,实现自我价值,突显个性,用奇怪的舞姿、夸张的表情、特异的穿着,发出自己的声音,以获得归属感与自我身份认同,在追求自我的同时,体现出一种对现实的解构和反抗。

2.无力感与情绪宣泄。“尬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面子”文化观所产生的普遍心理焦虑压力蔓延开来,透着一种认清生活现况后仍看不到改变的无力感,迫使个体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现实,并试着用“尬”的情绪宣泄来和解。“尬文化”的兴起来源于郑州尬舞天团的走红,“尬舞”者处于社会底层,无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通过各种奇怪的肢体动作,宣泄着内心积聚已久的心理焦虑感,如尬舞表情包“尬个嗨舞,硪想重新做人”,“聊天不如跳舞”等。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尬演”者,他们想要挣脱出“小鲜肉”无演技的思维框架,奈何改变无力,唯有一以“尬”之。张一山近来不断挑战演技,在《柒个我》剧中扮演有七个人格的角色,但是他穿上女装、画上眼线,做花式比心的动作时,让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到尴尬。

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专家库利提出的“镜中我”概念,个体经常是根据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来认识自我,自我就是从社会互动中产生。而尴尬的出现,是因为自我收到了社会的负面反馈,或者是因为个体做出的事情与自身角色或社会行为规范所要求的不一致,影响了社会互动的流畅性。这时,为了避免尴尬情绪引起的焦虑感,个体就会用“尬”的文化行为来缓解尴尬感以及情绪释放。

3.自嘲与娱乐精神。当某人置身于某个左右为难的处境而感到难为情、无所适从时,别人就会嘲笑他。嘲笑别人能够让人获得愉悦。而自嘲,自我嘲笑与调侃,将自己的囧事公之于众,把自己作为他人嘲笑的对象,这样可以降低自我的定位,预防尴尬,还能为他人带来了欢笑与快乐。《吐糟大会》中,明星受邀前来被黑,然而被吐槽者不在乎尴尬与嘲笑,大家开心就好。正如《吐槽大会》说的,尬得好,自己开心;尬得不好,看的人开心。“尬文化”也体现出了娱乐化的精神,在表演的场境中反映着个体嘲笑与自嘲的行为状态,透着欢乐的气息,如唱歌唱得不到位,戏称尬唱,演戏不精湛就叫尬演,广告植入不专业则为尬植等。

四、尬文化的价值及未来走向

网络“丧文化”表现为一种无力的颓废感,不想上学、不想工作、运气差等,充满了负能量。网络“屌丝文化”在表达自我嘲讽之意的同时,含有着“我是屌丝,我要逆袭”的积极向主流阶层靠近的上进意识。这两种青年亚文化的流行,说明两者反映出了当代青年阶层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表达。相比较,“尬文化”所反映的情绪更为“温和”,同时,由于“尬文化”拥有的普遍心理基础及不同文化场境中的意义,它有成为最适用于当代青年阶层情绪、话语表达的网络流行文化的趋势。

从早期西方亚文化现状来看,大部分亚文化都经历了从抵抗、式微到收编的循环。通过收编,亚文化或许会与主文化趋于一致,又或许会消亡。关于“尬文化”的未来走向,就目前来看,其商业收编的趋势正扩大其传播,2017年,恒安集团旗下心相印推出的一则蜜汁尴尬的广告,为了推广其超迷你湿巾,广告片中利用了大叔和萝莉这样一种前后的反差,加上二次元以及魔性的舞蹈,这则广告在B站上推出后,两周时间里就已经有63万播放量。在一周时间里,微信的播放量便突破了1000万。2017年6月,《深夜食堂》的播出,还出现了“尬植”“尬煮”,豆瓣的评分只有2.8分。但也正因为“尬文化”,《深夜食堂》这部评分只有2.8分的电视剧火热程度一点也不低。开播前几天,知乎上“如何评价中国电视剧版《深夜食堂》”的话题,就有3721个回答,浏览量超过1000万。微博上的话题阅读量有29亿+,讨论量314万+。①品牌几何:“尬文化”已经成为2017年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http://www.jiemian.com/article/1599410.html。可以看到,尬文化还是会离不开被商业收编或意识形态收编的结局。不过,它仍在生长中,不管未来会怎样发展,它都表现出了“个体解放、生活方式多样化”这一现实情况。

猜你喜欢

亚文化群体情绪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