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R新闻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影响

2018-03-27徐天宜

传播与版权 2018年9期
关键词:选题虚拟现实传统媒体

王 楠 徐天宜

一、VR新闻的概念及起源

(一)VR新闻的概念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产生都会开创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这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VR新闻的诞生同样也是基于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完善,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微软研究院的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提出,具体指借助计算机生成的三维虚拟环境,从第一视角出发,并沉浸其中,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在碎片化的文字报道难以抓住受众“眼球”的时代,传统媒介则需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策略,通过拥抱互联网、学习新技术跟上时代浪潮,寻找行业蓝海。有媒体这样评价VR,文字难以像从前一样满足人们的需求,而VR虚拟现实技术则给予了传播的新方向,让我们自己体验“客观真实”,这种“双赢”的方式让传受双方得到了新的平衡。

二、VR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一)新闻人才:由单一性转向复合型

学者曼纽尔·卡斯特认为,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动态开放的社会系统。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不仅改造着“客观真实”的世界,更改造着使用他们的人。在当下新媒体的发展倒逼传统媒体转型,而其中对于人才的需求则最为明显。从2015年两会开始,国内媒体开始尝试“全媒体中央厨房”的报道模式,建设起信息采集发布中心平台。

其中对于新闻人才的要求是精通十八般技艺,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利用新型技术手段提升传播效果,通晓多渠道媒介产品策划、采集、推送。而VR技术的出现,对新闻人才整个的队伍“业务素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VR内容生产由以往的单一性人才向复合型新闻人才发生了转变。使用VR技术的记者既要懂新闻采写,还要懂新闻编辑、后期特效制作等专业知识。无论从议题的选择还是呈现的具体形式,都要有独自完成的能力。我国学者孙志刚教授曾说,新媒介环境下受众坐在驾驶员的位置,因此除了对业务素养的要求之外,记者还需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培养记者的VR审美意识。VR新闻记者必须能够分辨作品的质量优劣。这样才能在实操层面上,把握VR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及传播效果,新闻价值才能得到更好地展现。例如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下设联络员、服务员、推销员,力争全面覆盖各个领域,以人才优势向用户优势进行变现。

除了提出对人才的要求之外,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思想上来说,传统媒体应加强对人才素质的培训,树立互联网思维,尽快提升新闻“原住民”的专业技能和媒介素养。而从业务上来说,要学习VR技术并注入时代元素,迎合受众的阅读需求。

(二)新闻选题:由价值导向转变为共同商议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中,记者的选题报备一直以来首先会对新闻价值进行“把关”,只有满足新闻价值的信息才能够进入传播渠道,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媒组织的价值标准、方针和立场。而VR技术与新闻业的融合,使得传统的新闻人才无法独立完成新的技术要求,于是对于VR新闻的制作,往往由记者和美编等进行共同商议进行议题选择,这使得记者的自主选择性降低,VR时代的“把关”是由多人商议完成的。例如VR先行者德拉佩纳团队研发的“叙利亚项目”,如果在以往的价值导向中,可能会归于国际热点,一般观众看过去可能不会留下深刻印象,但他们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制作的VR作品使观众融入其中,传播效果大大加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因此,传统的新闻价值导向发生了改变,选题上也更加具有针对性,VR新闻报道的对象主要针对灾难报道、仪式性报道等偏重体验感的新闻事件,而如体育直播新闻则不适用于VR选题,体育类竞技新闻更多追求的是时效性和快节奏报道,而VR新闻作品则需要制作时间,这便错过了最佳的报道时间,因此目前导致新闻选题的决定由“有没有做的价值”变成了“有没有做的可能”。

(三)新闻内容:由浅层叙事转向沉浸体验

早在19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李普曼就认为媒介传播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在传播的过程中,‘意义’对于传受双方而言是不一致的。世界太大,我们得到的信息又太少,所以舆论绝大部分产生于想象”。根据李普曼的判断,为受众提供尽可能的“客观真实”,甚至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一直以来都是媒体行业追寻的目标。而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更多为受众提供的是一种片面化的“间接体验”,相比而言,VR技术的出现使这一情况迎刃而解。

沉浸式新闻是2010年由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学院学者德拉佩纳提出,指让受众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第一视角“亲临现场”,成为事件的“见证人”,而不仅仅是“旁观者”。在当下人人都有麦克风的UGC时代,受众往往看到的是碎片化的信息片段,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拼凑出事件的“原貌”。

在以往的叙事关系之间,受众是站在观察者而不是参与者的立场,而在VR技术给予的“客观真实”场景之后,受众不再是“魔弹论”所言的被动的存在,而是主动参与其中,搜索、寻找信息,最终得到“满足”。在《无家可归》中,受众转动自己的身体就能观察到“现场”的细节,根据自己选取的角度不同,所获得的感受也不同,用过虚拟现实技术用户如同自己“经历”了一次事情,获得了“感同身受”的体验感。因此反过来说,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如何设计好场景,让受众更加真实地体验到临场感,是这种新型叙事方式带来的新挑战。

传统新闻事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细节的再现,不仅丰富了报道形式,还增强了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得更加具有说服力。麦克卢汉的著名论断称“媒介是人的延伸”,虚拟现实技术在“两会”报道中打造的360度无死角、全场景“沉浸式”新闻报道正是对人体视觉、知觉等感官的延伸,让观众看到更加“客观真实”的会议场景并沉浸其中,同时记者也不再是以第三者即观察者的身份出现,相比于传统新闻的聚焦,VR新闻更注重现场体验的沉浸感。

(四)新闻报道方式:由单一形式转向融合报道

美国皮尤中心的“新闻卓越计划”显示,目前传统媒体难以引领数字化的发展趋势。相反,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创新都是从新闻业以外的领域率先产生的,如谷歌、苹果、FACEBOOK等高科技公司。但不能否认,传统媒体在当下仍拥有着新媒体、自媒体不可比拟的公信力,如果传统媒体能主动拥抱新媒体,顺势而为对传统的采写编发进行转型,尤其是利用如VR技术这样带有“游戏色彩”的新型传播形式,是传统报道方式的一次通过涅槃重生占领新时代制高点的历史契机。

198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教授普尔首次指出“目前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正如他所言,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自由的技术”应当成为社会变革的助推器。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受到越来越大冲击的时候,媒介之间的转型融合提上了议程,在这个大背景下,“全媒体”“融媒体”等新形式孕育而生,传统媒体为了适应新形势,主动对传播方式进行“自我革命”,例如在2015年11月,《纽约时报》推出“NYT VR”虚拟现实平台,与Google、通用电气公司合作,给每一位《纽约时报》的订阅者免费送了一个GoogleCardboard眼镜。据统计,Cardboard已有超过1000款应用,他的应用装机量已经超过2500万,仅在2015年10月到12月的两个月中就猛增1000万。《纽约时报》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主动探索新的报道形式,给全球媒体行业的传播方式转型提供了新的借鉴。

语言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认为,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加数字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使用媒介的能力不断提高,使得媒体的报道方式不能再是传统的单一模式,在新形势下媒体以树立“用户思维”,根据其需求提供“自助餐”。以互联网思维实现新技术与传统新闻生产的无缝对接,是主流媒体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人类传播“第四纪”中获得新生的必经之路。

三、结语

VR技术与新闻业的结合对传统以往的新闻生产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在新的形势下倒逼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不论从新闻人才的选择、新闻选题的标准,还是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报道的形式,都使得新闻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策采编发自我革命。这是新的技术带来好的一面,保罗·莱文森则认为任何的技术都是一把刀子,不同的使用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在当下,VR新闻的发展虽然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论在自身的技术层面还是新闻伦理层面,都存在着各种问题和不足。在新兴技术日新月异、风云激荡的今日,新技术的强势崛起是大势所趋。作为新技术的VR,正在加快与新闻业在内的多领域的渗透融合,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前进,如何推动生产流程的更快创新,实现更大跨越,使“VR+新闻”更好的发挥实际优势,未来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选题虚拟现实传统媒体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REALITY BITES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