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培育路径的探析
——以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实践为例

2018-03-27张晓丹

传播与版权 2018年9期
关键词:传播学舆论导向

张晓丹

近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闻舆论工作发表了众多重要意见,并对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提出了重要理论指导。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党的事业的后备军。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必须以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树立“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才是科学的新闻观”的观点,坚持以新闻的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教育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引领新闻真实性的学理阐释和报道实践,确保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内涵及践行的必要性

(一)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内涵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是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新闻宣传和舆论思想继承而来的,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一系列新闻思想与观点,共同组成了习近平新闻舆论观。

新时代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强调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导向原则,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理念,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互联网思维,深入开展互联网内容建设。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对正本清源,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肃清舆论宣传渠道中的各种错误思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大学生践行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意义

随着国家交流合作愈发频繁,各种西方文化思潮传入我国,进行意识、文化渗透,而大学校园正是传播多元化思潮的场所。此外,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网络信息借助各种新兴的即时工具迅速向外传播。由于高校学生所接受的网络信息大都是碎片化和浅层次的,加上其社会阅历少、实践经验浅、甄别能力不足,他们对非主流网络信息的识别和认知存在偏差,容易被一些负面言论或事件的表象所迷惑。

因此,对于大学生尤其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践行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原则

(一)“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才是科学的新闻观”

如今再次强调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是科学的新闻观”的观念,不仅是给予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一个学理上的匡正,也是思想意识上的引导。尤其在当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共谋发展的时代,以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为核心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也必须深度融合,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

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学理论来指导教学研究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教育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学子。

(二)坚持“新闻的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观点

新闻的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核心观点。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既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实践着手,又要根据时代要求和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切实在生动的实践中,在现实问题中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三)实事求是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习近平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这就要求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生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来武装头脑,以科学求是的态度追求新闻的真实性。

三、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培育途径

(一)教师首先树立和主动践行习近平新闻观

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应该首先树立和主动践行习近平新闻舆论观。注重自身的修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在教学中和生活中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其次,加强自身的再学习和教学实践研究,努力探索多种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推进习近平新闻舆论观培育体系的形成。

(二)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1.在课程理论教学中融入。除了坚持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与实践》必修课程之外,还可以在《新闻学概论》《新媒体概论》《传播学概论》等新闻学核心课程中,根据课程内容时常嵌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和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内容,形式多样,手段多元,从基础课程开始培育学生科学的新闻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日后所担当的新闻舆论工作不仅是报道新闻,更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实践密切相关,事关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问题。

2.在实践教学中融入。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不太重视理论课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理论联系实践,以任务驱动法促进学生重视理论的学习,并以此指导作业的完成。无论是新闻稿、专题片、策划案或影视剧本的写作,还是视频节目的制作,教师应明确要求“符合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先行是评分的重要标准,比制作技巧更为重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导向正确。习近平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前,先定好作品基调,遵循新闻的真实性与舆论的导向性的一致,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二,职责使命。习近平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

比如本人应势开设的《全球流行节目制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该课程采取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创作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系统介绍美国、英国、韩国等节目制作强国的节目制作理念、策划、制作技巧和商业运作机制,取其精华,提升学生对新闻节目、谈话节目、真人秀节目等的鉴赏水平和理论素养,重点培养学生以全球视野把握节目的流行趋势及分析其原因、制作技巧的能力。同时启发学生针对中国视频节目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思考。为学生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学理基础。

第三,注重创新。习近平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和《视频节目策划与编导》课程中,教师会详尽分析多档经典节目的创意元素,启迪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强制要求学生的作品中必须含有至少一个与众不同的“创意点”。从学生的完成情况来看,不少的节目创意可在数月后的视频节目市场看到“同款”,可见学生的节目策划能力具有前瞻性和市场意识。

第四,作风文风。习近平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就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具有博大的胸怀,心怀国家、民族,有担当,有使命感。

在《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电视文本写作》课程中,教师会鼓励学生以“走基层”的形式独立采访,并撰写新闻稿,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鼓励并指导学生写出有思想、有温度的文章,为日后快速适应新闻岗位的要求打下基础。

第五,“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为配合教学,更好践行习近平新闻舆论观,本学院新闻专业老师特地开通公众号“北回归线工坊”,放置学生的优秀课程习作。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基层实践者,校园媒体的选题接地气、有情怀、传递正能量,比如基于本校园的报道《图书馆24小时》,对本校学生的报道《“戏”水长流王佳鑫》《李家军:“不务正业”这件事,我是认真的》等,文笔流畅,写出真情实感,传递正能量,都是挖掘校园好故事的代表作。

(三)突出特色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已成为大多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要的办学定位

围绕这一定位,应用型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应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应该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人才培养,让学生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建立责任感、使命感,敢于追求真理,敢于挑战与创新。

可见,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是适应当今社会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盏明灯,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培养新闻传播学人才,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遵循原则和行动指南。因此,各大新闻专业院校和教师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指导学生的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造就让党和人民满意和放心的新闻舆论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传播学舆论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