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的足迹
——记《安徽农村改革实践研究》出版

2018-03-27黄成群余艳平

传播与版权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包干家庭经营小岗村

黄成群 黄 柯 余艳平

一、中国改革开放从安徽起步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完成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铭记走过的路,才能走好未来的路。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始于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小岗村时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以小岗村大包干为代表的安徽农村改革,引领了中国农村改革,打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枪,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时光倒流到40年前,1978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写下了一纸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们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正如随后流传的《大包干歌》中所记述的:“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使农民看到了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极大地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变了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引起了中央决策层的注意,并得到了相关领导人的肯定。邓小平说:“‘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二、安徽农村改革引领中国改革开放

富有创新精神的小岗村农民,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牺牲精神,率先破除旧体制,成为勇敢探索者的代表。他们顶着被打成反革命、坐牢的风险,秘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农业经营形式,在摈弃旧体制中起到了改革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几经反复终于获得了中央高层领导的肯定与支持,自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星火燎原,“大包干”由此引领广大中国农民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历史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大包干”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为了更好地总结安徽乃至中国农村改革经验,分析新形势下农村改革主要任务,探讨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与措施,一批潜心研究“三农”问题的“三农人”撰写并出版了《安徽农村改革实践研究》一书。

《安徽农村改革实践研究》从“小岗村”村民本着“吃饱肚子”这一最朴素的诉求开始,记述了“勇于改革、敢为人先”的安徽人民孜孜以求的改革历程:在改革初期,率先冲破旧体制,探索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安徽人民又率先进行了若干“先行先试”的探索,如“农村税费改革”“县乡村财政体制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改革”“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改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这些改革和探索,勾勒出安徽农村改革和时代发展的脉络图,也是中国农村改革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犹如改革大潮进行曲中跳动的串串音符。

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为本书作序所指出的:“安徽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在几次重大的农村改革中都走在全国前列。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开启了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先河。2000年,安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为后来全国全面开展这项改革积累了经验。作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安徽的‘三农’问题在我国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许多宝贵的改革经验值得深入研究、系统总结。全面审视安徽农村改革的模式和经验,对全国各领域深入推进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回顾和研究安徽农村改革的伟大意义

“三农”问题事关中国现代化的成败,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所要完成的艰巨任务之一,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审视现实问题,厘清发展道路,判明前进方向,不仅是重大理论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徽农村改革实践研究》一书作者团队针对当前改革发展中的问题,立足农村实际,提出了一些现实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和建议。总结分析安徽农村改革实践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探索,既有利于安徽衡量本省农村改革的得失,加快改革进程,对全国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提升改革成效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同时,本书针对当前改革发展中的问题,立足农村实际,提出了一些现实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和建议,并对下一步农村改革提出了展望,可为国家针对农村改革提供决策参考,指导下一步我国的农村改革实践,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跃然。

四、对于继续推进中国农村改革的建议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安徽农村改革实践研究》一书指出:我们针对农村不同阶段发展的突出问题,实施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举措,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但“三农”问题由来已久、相互交织,且随着形势变化不断衍生发展,不可能依靠一两次改革就一劳永逸,需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一方面,加快农村市场进程,按市场规则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激发市场主体和要素活力;另一方面,明确市场和政府边界及各自职能,明确各级政府相应的责权,该由市场决定的,政府不能越位,该由政府负责的,政府不能缺位。

针对具体问题,本书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措施:

第一,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动。可探索采取社区股份合作的形式,将集体所有权等额量化给全体村民,组建股份合作性质的农村生产合作社,以此创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第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结合阳光工程、民生工程等项目,积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开展农村科技普及和技术推广,把传统农民改造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第三,从城乡两个方面着力,推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重点在于建立城乡对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各项制度,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和产品市场,从而保证城乡之间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第四,优化农业支持政策,提高支农投入效率。将财政支农投入的落脚点放在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上,进一步加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力度。

第五,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村面貌配套改造、整体提升,彻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调整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低碳、循环、有机农业,降低农业资源的消耗,减少农业生产的污染源。

回顾40年的中国农村改革的伟大历程,改革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总体要坚持以下几个方面不动摇:

坚持农业家庭经营制度不动摇。中国40年来的农村改革始终坚持家庭经营不动摇,从当初的恢复家庭经营到稳定家庭经营、提升家庭经营、巩固家庭经营,再到发展家庭经营和创新家庭经营。

坚持保护农民利益不动摇。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改革,唤起了几亿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农业生产积极性的空前高涨,不仅让农民吃饱了饭,还让农民从中获得了较大利益,要把农民利益是否增加作为衡量农村改革成败的基本标志。只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获得改革的最终成功。

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动摇。大包干改革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结果。多年改革经验表明,搞农村改革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注意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和精神实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

坚持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不动摇。40年的改革,促进了农民的全面发展,调动了农民的巨大潜力,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农民不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农村农业发展要推动农民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在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后,中国农村及中国社会的面貌及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发生了历史性改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安徽农村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胜。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猜你喜欢

大包干家庭经营小岗村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互联网+大包干促进农民增收探讨
唯物史观视域下“大包干”产生的必然性探析
山东寿光推进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主要措施
我国家庭农场认定标准问题研究
农村人口变迁对农业家庭经营的影响与法律对策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
发扬农业“大包干”精神 培养新一代安徽农民
人民的好村官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