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制约图书校对质量的因素及其对策

2018-03-27

传播与版权 2018年9期
关键词:校样原稿人员素质

陈 曦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校对是书刊出版生产过程的一道重要工序,在图书出版质量控制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校对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内容庞杂、头绪纷繁,而且在校对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确保信息表达的真实性,失真的信息是没有传播与积累价值的。图书的出版要经过许多环节,其中,图书校对的质量尤为重要。近年来,图书的校对质量出现了下滑,每年仍然会有很多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出现。如何提高图书校对质量是当前图书校对工作关注的焦点。因此,探索制约图书校对质量的因素及其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图书校对工作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图书校对工作的基本内涵

(一)图书校对的定义

校对是书刊出版工作中的一道工序。即依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差错。校对工作是文字性、学识性、技术性的创造性劳动,图书校对的主要任务是对照原稿逐一核对校样,其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改正排版中的错误,不仅需要校对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对校对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非常考验校对人员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二)图书校对的方法

图书校对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对校法、折校法、读校法。其中,对校法是指校对时将原稿放在左边,校样放在右边,在校对过程中兼顾原稿和校样,一句一句地进行核对,这种校对方法有利于发现错误,但效率较低。折校法从第一行起校一行折一行,这种校正方法便于看清原稿和校样字句,但不适合手写稿的校对。读校法是指由两人合作,一人朗读原稿,另一人核对校样,这种合作形式的校对不易发现同音字,比较适合二校三校。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校对方法的时候,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三)图书校对的作用

从图书校对的作用上看,在保证图书出版质量方面校对的作用不容小觑。图书是一种思想文化信息载体,图书出版呈现的信息,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文化遗产的积累传承,校对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文化传播的效果。做好校对工作,是出善本、不出错本的基本条件,从图书出版的流程上看,校对处在编辑后、印制前的关键环节,校对工作的细致和负责,有利于提高图书质量,既是对作者负责、又是对读者负责,用精益求精的精神做好校对工作,可以确保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防线,规范图书出版。

二、制约图书校对质量的因素

当前,制约图书校对质量的因素较多,非常不利于图书校对工作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图书校对认识存在误区、编校人员设置的不合理、“三审制”落实不到位、校对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图书校对认识存在误区

图书校对认识存在误区是制约图书校对质量的因素之一。对图书校对认识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出版社对校队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校对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校对工作的常设机构和专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赶进度,校对时间要求提前,校对过程也较为简单,减少校对次数的现象时有发生,难以确保校对质量。另一方面是校对工作人员的认识不足,编辑思维表现出“纵览总观”的特征,校对工作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在进行图书校对时没有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而是抱有侥幸心理,对差错的存在视而不见,不能及时纠正错误。

(二)编校人员设置的不合理

编校人员设置的不合理使得图书校对工作陷入困境。编校人员设置主要是出版社方面的工作,由于对校对工作认识不足,编校人员设置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人员配置,都与当前的图书出版工作不符,对编校人员的不重视,导致出版社编校人员流动量大,少数出版社甚至直接将校对环节取消,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图书校对工作的开展。

(三)“三审制”落实不到位

“三审制”落实不到位严重制约着图书校对工作的质量。所谓三审制,就是图书在校对过程中要经过三重审核,分别是初审、复审和终审,在不同阶段对书稿质量的把关负责人也不尽相同,各个审级的任务有详细的规定和分工。就目前而言,三审制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有些出版社仅对初审比较重视,对于复审和终审没有严格落实责任,一边校对、一边定稿、一边签红的现象仍然存在,妨碍了校对工作的严密性,使得图书校对的差错率不断攀升。

(四)校对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制约图书校对质量的因素还表现在校对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方面。校对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到校对工作的质量,目前,校对人员素质没有与时俱进地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仍然沿袭传统的校对方法,不利于新时期校对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出版社由于人手不够,使校对人员超负荷工作,或者临时聘请兼职的校对人员,无论是校对经验还是专业水平都明显不足,校对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探索提高图书校对质量的策略势在必行。

三、提高图书校对质量的策略

校对质量是图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高图书校对质量,在了解图书校对的基本内涵及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高图书校对质量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加强图书校对质量意识

加强图书校对质量意识是提高图书校对质量的关键。对图书校对工作而言,质量意识应贯穿校对工作的始终,加强图书校对质量意识,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出版社要提高图书校对的质量意识,重视图书校对工作的作用,在确保图书原稿质量的基础上,对校对中出现的问题和差错要严肃对待,及时改正。与此同时,建立从上至下的图书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对图书校对工作进行抽查,奖励认真负责的校对工作人员,提高图书校对的质量。二是校对工作人员自身要增强质量意识,本着对原稿、社会、读者负责的态度,增强工作的责任心,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树立“精业、兢业、敬业、乐业”的意识,用严谨周密的工作作风,确保图书校对的质量。

(二)合理设置图书编校人员

合理设置图书编校人员是提高图书校对质量的重要环节。出版社对图书编校人员的人员设置应制定规划,根据出版社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图书编校人员,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图书编校人员在图书校对工作中有章可循。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设置专门的校对部门,肯定校对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价值,统筹规划将校对部门作为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建立岗位责任制,用明确的制度规范校对人员的行为,确保校对部门工作人员能够各司其职,按照严格的校对质量标准进行校对。再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校对人员能够完成校对任务,考核校对人员的工作量和纠错量,提高图书校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大“三审制”的监督

加大“三审制”的监督对提高图书校对质量至关重要。为了确保图书校对的质量,往往按照“齐、清、定”和三审三校的方式,对图书稿件严格把关。其中,“齐”是指要求文稿、图稿和附件齐全。“清”是指文稿或图稿等缮写、描绘清晰。“定”是指内容确定,发稿后不再改动。三审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书稿达到“齐、清、定”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首先,出版社应该对来稿进行严格把关,初审时对书稿进行全面检查,做出评价,提出处理意见。书稿发排出样时,先由照排人员毛校,然后出初样,送校对室校对。其次,审查原稿质量,复审时对书稿的内容和形式再度把关。二校阶段,责任美编出大样交责任编辑,署名和日期。再次,从全社和全局的角度考虑书稿是否适宜出版,为图书出版内容定稿。三校阶段,版面责任美编接主编审核二校稿(大样)与版面原稿对红,并进行改动。在此过程中,要严格加大“三审制”的监督,确保责任的落实,从而促使图书校对整体质量的提高。

(四)优化图书校对人员素质

优化图书校对人员素质对提高图书校对质量大有裨益。饱读诗书、博学通识的校对人员,才能在图书校对中最大化发挥自身的能力,为图书校对工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增强图书校对人员的整体素质,使之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富有生机,为图书校对人员注入新的活力,在具体做法上,对图书校对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强化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校对人员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进而提高图书校对质量。对出版社而言,要保证这支图书校对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应为校对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应对工作量大时期的需要时,实现专职校对队伍和兼职校对队伍相结合,并为兼职人员迅速掌握校对的技巧和校对的方法,开展专门的培训工作,使兼职校对人员为图书校对工作作为有益补充,充实图书校对工作团队。

四、结语

总之,我国出版事业迅猛发展,图书校对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提高图书校对质量任重道远。图书校对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图书校对工作而言,应加强图书校对意识、合理设置图书编校人员、加大“三审制”的监督、优化图书校对人员素质,深入分析制约图书校对质量的因素,积极探索提高图书校对质量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图书校对质量,进而促进图书校对工作又好又快地开展。

猜你喜欢

校样原稿人员素质
本刊作者校对注意事项
锤炼人员素质 提升安全水平——记镇江新区新材料园“安全沙龙”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对校对人员素质提升的要求探析
“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骨文字原稿
浅谈提高作业人员素质对保证带电作业安全的重要性
浅析文献资源建设与文献采访人员素质的关系
敬告作者
敬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