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高校内刊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8-03-27徐红萍黄安永王东霞

传播与版权 2018年9期
关键词:内刊稿费总数

徐红萍 黄安永 王东霞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简称内部资料(内刊),是指在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内部,用于指导工作、交流信息的非卖性单本成册或连续性折页、散页印刷品,不包括机关公文性的简报等信息资料[1]。内部资料分为一次性内部资料和连续性内部资料[1]。未经批准取得《准印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内部资料的编印活动[1]。内刊主办单位大致有4类: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学会、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

高校内刊是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没有外刊的高校来说,内刊承载着外刊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交流学术成果、推广科学技术、传播科技信息、扩大高校及科研机构影响力的作用,是展示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窗口。[2]为从根本上提高江苏高校内刊质量,本课题从内刊基本情况、内刊管理机制、内刊信息化建设、编辑出版业务管理、编辑队伍情况5个方面对江苏高校内刊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与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限于篇幅,关于编辑队伍调查,课题组将在《江苏高校内刊编辑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进行统计分析。

一、调查法

(一)调查方法

内刊年检部门有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本课题的调研对象是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年检的高校内刊。课题组根据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提供的2016-2017年连续性内部资料的年检统计表,查找出34家江苏高校内刊。电话确认后,剔除4家停刊,1家校报,剩余29家。课题组从2018年1月20日到2018年2月5日,对江苏省高校内刊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29份,收回有效问卷26份。

(二)调查内容

本文问卷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内刊基本情况,包括创刊时间、地区分布、刊期、内刊类别、每期印刷本数、收录数据库、学校认可度;二是管理机制,包括编辑部机构设置、编制状况、编委会状况;三是内刊信息化建设,包括独立网站、采编系统、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四是编辑出版业务管理,包括年来稿量、年发文量、自投稿与约稿比例、同行专家外审、终审、校对人次、审稿费、作者稿费。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内刊基本情况

1.创刊时间。本研究统计的26家江苏高校内刊,最早创刊于1985年,最晚创刊于2015年。其中,刊龄30~40年以上的有3家,占总数的11.5%;刊龄20~30年的有4家,占总数的15.4%;刊龄10~20年的有14家,占总数的53.8%;刊龄0~10年的有5家,占总数的19.2%。可见,江苏高校内刊刊龄大多数集中在10~20年之间,即大多数创刊于1999—2008年之间。这与我国中专校升级为职业技术学院的时间比较一致,因此,绝大多数内刊高校是职业技术学院。

2.地区分布。在地区分布调查中,苏南地区有17家,占总数的65.4%;苏中有3家,占总数的11.5%;苏北地区有6家,占总数的23.1%。可见,江苏高校内刊,苏南地区家数最多。

3.刊期。在刊期调查中,半年刊有3家,占总数的11.5%;季刊有16家,占总数的61.5%;双月刊有4家,占总数的15.5%;月刊、半月刊、旬刊各有1家,共占总数的11.5%。显然,江苏高校内刊大多数是季刊。

4.内刊类型。在内刊类型调查中,自然科学类有2家,占总数的7.7%;社会科学类有10家,占总数的38.5%;综合类有14家,占总数的53.8%。可见,江苏高校综合类内刊最多。

5.每期印刷本数。在每期印刷本数调查中,印刷量最多的是3200本,印刷量最少的是100本,平均印刷量为673本。印刷量1500本以上的有1家,占总数的3.8%;1000~1499本之间的有7家,占总数的26.9%;500~999本的有6家,占总数的23.1%;100~499本的有12家,占总数的46.2%。可见,印刷量100~500本的家数最多。

6.收录数据库。在收录数据库调查中,被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只有2家,分别是江苏科技大学的《中外船舶科技》和三江学院的《三江高教》。其中《中外船舶科技》被中国知网和维普收录,而《三江高教》被中国知网收录。

7.学校认可度。在中级职称评审、副高职称评审、年终科研考核和校级课题结项认可情况调查中,中级职称评审认可的有5家,占总数的19.2%;副高职称评审认可的有1家,是南师大外国语学院的《江苏外语教学研究》,占总数的3.8%;年终科研考核认可的有15家,占总数的57.7%;校级课题结项认可的有15家,占总数的57.7%;年终科研考核和校级课题结项同时认可的有5家,占总数的19.2%;中级职称评审、年终科研考核和校级课题结项同时认可的有3家,占总数的11.5%;4项都认可的有1家,是南师大外国语学院的《江苏外语教学研究》,占总数的3.8%;4项都不认可的有4家,占总数的15.4%。可见,大部分高校在年终科研考核和校级课题结项中都认可本校内刊发表的论文。

8.年检通过情况。在近3年年检通过情况调查中,3年一次性通过的有16家,占总数的61.6%;2年一次性通过的有3家,占总数的11.5%;1年一次性通过的有2家,占总数的7.7%;3年都非一次性通过的有5家,占总数的19.2%。可见,在内刊年检中,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内刊在年检中没通过,尤其是3年都非一次性通过的竟有5家。因此,提高高校内刊质量是内刊高校迫在眉睫的事。

(二)内刊管理机制

1.编辑部机构设置。在编辑部机构设置调查中,独立机构的有6家,占总数的23.1%;挂靠科技处的有9家,占总数的34.6%;挂靠高教所的有7家,占总数的26.9%;挂靠学院的有2家,占总数的7.7%;挂靠图书馆和宣传部的各有1家,共占总数的7.7%。可见,江苏高校内刊编辑部大多挂靠其他部门或院系。教育部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明确要求,学报编辑部应是党委书记或校长直接领导的处级学术出版机构,负责学报的编辑、出版、发行、经营管理工作。学校应保证办刊经费逐年增加,做到独立建账,预算管理、专款专用于学报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3]。高校内刊某种程度上就是高校学报的代名词,因此,目前江苏高校内刊编辑部的机构设计不利于内刊的发展。

2.编制状况。在编制调查中,有23家主编兼任校领导,只有3家主编是专职;编辑调查表中,专职编辑有15人,兼职编辑有32人。可见,26家内刊高校的专、兼职编辑共有50人,专职编辑共有18人,专职编辑占编辑总人数的36%,平均每刊编辑约1.9人。据统计,高校外刊专职编辑占编辑总人数的比例为80%,远远高于高校内刊专职编辑占编辑总人数的比例。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隔行如隔山。教师整体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等教学工作,基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从事编辑工作,更没有时间从事编辑出版类理论学习和论文撰写,因此,专职编辑的缺乏不利于内刊质量的提高。

3.编委会状况。编委会调查中,有2家没有填写,24家编委总数为412人,因此24家编委平均每家编委数为17.2人。24家编委每年投稿篇数共223篇,平均每家编委每年投稿9.3篇;有7家投稿0篇。24家编委每年开会共35次,平均每家每年开会1.5次;有5家开会0次。可见,一些高校内刊编委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编委形同虚设,不组稿、不撰稿、不开会。因此,编辑部要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

(三)内刊信息化建设

在内刊信息化建设调查中,有独立网站的有4家,占总数的15.4%;有采编系统的有5家,占总数的19.2%。电脑共有58台,平均每家有2.3台;打印机共有49台,平均每家有18.8台;复印机共有21台,平均每家有0.8台;扫描仪共有16台,平均每家有0.6台。其中有2家既没有电脑又没有打印机,有9家没有复印机,有10家没有扫描仪。笔者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检索并浏览学校网站,发现只有1家有独立网站,2家有采编系统,这可能是问卷填写者对独立网站和采编系统概念不清造成的。总之,内刊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四)编辑出版业务管理

1.稿件录用率。稿件录用率是指内刊年发文量与年来稿量之比。此项调查中,有3家没有填写年来稿量和年发文量,有1家填写有误。22家内刊中,稿件录用率100%的有2家,占22家的9.1%;75%~99%的有5家,占22家的22.7%;稿件录用率50%~75%的有9家,占22家的40.9%;稿件录用率25%~50%有3家,占22家的13.6%;稿件录用率25%以下的有3家,占22家的13.6%。江苏高校内刊稿件录用率整体较高,有2家录用率100%,即来稿全部录用,显然稿源紧张是普遍现象。

2.自投稿比例与约稿比例。此项调查中,有4家没有填写自投稿比例与约稿比例。22家内刊中,自投稿比例在75%~100%的有17家,占22家的77.3%;自投稿比例在50%~74%的有4家,占22家的18.2%;自投稿比例在50%以下的有1家,占22家的4.5%。可见,江苏高校内刊自投稿不能满足用稿需要,绝大部分高校都需要主动约稿。

3.外审、审稿费。在关于是否送同行专家外审调查中,只有11家稿件送同行专家外审,占总数的42.3%。11家审稿费调查中,审稿费200元的有1家,占11家的9.1%;审稿费150元的有1家,占11家的9.1%;审稿费100元的有4家,占11家的18.2%;审稿费80元的有1家,占11家的9.1%;审稿费50元的有4家,占11家的18.2%。可见,江苏高校内刊没有送同行专家外审的比例较高,且11家送外审中,有5家审稿费低于100元,因此,江苏高校内刊大多数不重视稿件送同行专家外审。

4.终审。在稿件终审调查中,主编终审的有16家,占总数的61.5%;编委会讨论决定的有4家,占总数的15.4%;编辑自行决定的有6家,占总数的23.1%。显然,江苏高校内刊大部分终审由主编担任,但是6家由编辑自行决定,且这6家中,还有3家不送同行专家外审,这不符合学术期刊的审稿制度。

5.校对人次。在校对人次调查中,1家没有填写。5人次校对的有4家,占25家的16.0%;4人次校对的有1家,占25家的4.0%;3人次校对的有15家,占25家的60.0%;2人次校对的有3家,占25家的12.0%;1人次校对的有2家,占25家的8.0%。可见,江苏高校内刊基本都做到了3人次校对。

6.作者稿费。此项调查中,6家不给作者支付稿费,20家给作者支付稿费。20家支付稿费中,300元/篇的有1家,100元/篇的有1家;200元/千字的有1家;150元/千字的有1家;100元/千字的有5家;50元/千字的有7家;45元/千字的有1家;30元/千字的有2家;20元/千字的有1家。可见,高于正常稿费50元/千字的有16家,占支20家的80%;不支付稿费和稿费低于50元/千字的有8家。不给作者支付稿费或者稿酬太低,会影响作者投稿积极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江苏高校内刊,苏南地区家数最多,刊龄大多数集中在10~20年之间,大多数是季刊、综合类内刊,印刷量在500本以下的家数最多,有2家高校内刊被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大部分高校在年终科研考核和校级课题结项中都认可本校内刊发表的论文,还有1家高校4项都认可,61%高校内刊年检一次性通过。总之,江苏高校内刊已成为较为成熟的连续性内刊,对江苏高校尤其是没有外刊的高校的教学科研,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江苏高校内刊,作为一种高校学术型刊物,其现状存也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一是编辑部缺少专职编辑:9家没有专职编辑,由2~3名教师兼任。二是编委会作用有待充分发挥:除2家每没填外,7家每年投稿0篇,5家每年开会0次。三是内刊认可度较低:4家在中级职称评审、评副高职称评审、年终科研考核和校级课题结项中都不认可,使内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四是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25家没有独立网站,24家没有采编系统,2家既没有电脑又没有打印机,9家没有复印机,10家没有扫描仪。五是稿源紧缺,稿件处理流程有待规范:稿件录用率整体偏高;13家没送同行专家外审;终审有编辑自行决定的有6家,且这6家中,还有3家不送同行专家外审;3家没有达到3人次校对;不支付稿费和稿费低于50元/千字的有8家。六是年检通过率有待提高:近3年年检中,有10家3都不是一次性通过。

(二)建议

著名教育家、原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教授讲过,看一所大学主要看3个东西:一是看教师队伍,二是看学报,三是看图书馆[3]108。可见,学报对高校的重要作用。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只有内刊,没有外刊。高校如何定位内刊、如何办内刊、如何提高内刊质量,是我们高校内刊工作者一直困惑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和近年来内刊工作经历,笔者从出版行政部门、高校和内刊编辑部4个方面提出以下粗浅看法。

1.高校要重视内刊发展。第一,高校要重视加强内刊编辑部建设工作。高校要加大对编辑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扶持力度,学习外刊高校编辑部模式,从机构设置、编辑部人员编制、办公设备、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强编辑部建设,使编辑部具有“内刊外办”的条件。尤其要注重编辑部信息化建设,如独立网站建设、采编系统使用、微信公众号建设。2004年时,我国已有不少期刊认识到建立独立网站的重要性,开始自建网站,或者依托本行业网站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网页,同时有部分期刊免费向公众提供自己的期刊全文浏览[4];采编系统是指建有稿件处理平台,作者通过该平台可投稿、查看投稿结果、修改和上传稿件等,编辑人员通过该平台实现登记和分发稿件,专家通过该平台实现网上审稿等[5]。第二,内刊高校要提高内刊的校内地位。学校在职称评审、科研考核和课题结项等方面要对本校内刊给予认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内人员的投稿积极性,使编辑部能收到大量优质稿件,从而提高内刊质量。第三,内刊高校要提高稿费和审稿费。通过提高稿费,提高作者投稿的积极性;通过提高审稿费,提高审稿质量。第四,成立高校内刊协会,建立成员互认机制。期刊协会可鼓励省内办刊水平最高的内刊高校积极牵头,选择几家办刊水平较高的内刊高校,成立“江苏省高校内刊集团”,严格按照外刊的办刊标准进行办刊,努力提高内刊质量,使其质量达到甚至超过某些外刊质量(目前可能已有少数高校内刊质量超过某些外刊质量),并向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请求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用外刊的评价指标来评估“江苏省高校内刊集团”成员的内刊水平,使其质量得到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制定严格的内刊质量准入制度,建立内刊集团成员互认机制,吸引高水平的高校内刊积极加入内刊集团,使高校内刊有奋斗的目标、努力的方向、拼搏的动力。

2.编辑部要树立“内刊外办”的理念。编辑部在严格遵守《连续性内部资料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前提下,用外刊的标准来办内刊。第一,规范稿件处理流程。严格执行“三审制、三校一读制、责任编辑制、刊后审读制”,努力提高内刊质量。第二,规范内刊体例格式。内刊的各级标题的字体字号、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作者介绍、基金项目介绍、参考文献标准、数与字母的使用、英文字母大小写等方面都要有统一要求。第三,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编辑部要定期组织召开编委会工作,鼓励编委为内刊发展建言献策,提高编委审稿、投稿积极性。第四,加强编辑部信息化建设。在数字校园、一卡通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如火如荼背景下,编辑部要转变落后的传统观念,加强编辑部信息化建设。如加强独立网站建设、更新办公自动化设备、购买采编系统、建立微信公众号等。第五,加强数字出版理念。内刊出电子版,以数字化手段出版,以网络或在线方式阅读是一项新的创新[6]。编辑部在努力提高内刊质量的情况下,可积极联系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公司,努力使内刊被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即使知网、万方、维普将内刊与外刊区别对待,使其检索路径不同于外刊,编辑部也要积极争取,以至于最大限度扩大高校内刊影响力,吸引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和初级职称人员积极投稿(目前有些研究生获取学位和初级职称晋升中级职称的论文以是否上知网为标准)。

3.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出版行政部门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内刊的监督管理。第一,重视高校内刊年检工作。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内刊的年检工作,实行“刊后审读制”,用高标准、严要求对待高校内刊,宁缺毋滥,努力让高校内刊成为内刊领域的一片绿洲。“刊后审读制”是被实践证明的提高编校质量的有效措施。如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分别于2007年、2009年和2011年组织了3次期刊编校质量审读,每次结果均较前次有明显改善,尤其是2011年期刊差错率为5.389/万,较2009年的6.586/万降低了1.197个万分点;再如上海市2006年对366种期刊(包括20种英文期刊)进行编校质量检查工作,其平均差错率为5.77/万,比第一次检查结果(8.72/万)降低了2.95个万分点[7]。第二,严惩无证编印内刊单位。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年检整改还没通过的内刊单位和印刷单位,进行不定期抽查,以防无证编印高校内刊,从源头上防止泛滥劣质高校内刊问世,从而影响学界对高校内刊的评价;同时制定读者监督制度,对举报无证编印内刊单位的读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4.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劣质外刊淘汰制度。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遵守国家《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对期刊质量不合要求以及违规违法的外刊,责令停刊,淘汰一部分劣质外刊,从而让出一部分刊号。对内刊进行综合评估,根据综合评估得分将刊号分配给优秀的内刊。这样形成竞争机制,既有利于给外刊单位施加压力,使其努力提高期刊质量;又有利于给内刊单位提供争取刊号的机会,使其有动力努力提高内刊质量。总之,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劣质外刊淘汰制,有利于整个内外刊质量的提高。

总之,只有出版行政部门、高校和编辑部共同努力,重视高校内刊的发展,真正用办外刊的标准和要求来办内刊,内刊的质量才会不断提高,内刊的发展才会形成良性循环,内刊的前途才会光明。

猜你喜欢

内刊稿费总数
30元稿费怎么花
我用稿费献爱心
“稿费”的由来
内刊编辑的职业素质浅析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办好机关企事业内刊的几点思考——以温州市委组织部《温州党建》为例
稿费“行贿”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一半”与“总数”
内刊发展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