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陵川县城总体规划阶段城市特色塑造

2018-03-27

山西建筑 2018年17期
关键词:陵川县观景风貌

常 建 忠

(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晋城 048000)

如果以人们可感知的内容,来判断规划之成败的话,那么,视线、场所感、归属感、空间舒适程度等要比一个街区的用地性质更加重要,而且空间营造上非常成功的城市,不仅仅给当地居民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同时也会极大地提升城市的凝聚力,激活城市的发展潜力,从而有利于塑造城市的地方特色和地域精神。这就有必要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体现城市设计的核心观点,对整个城市的空间特色作一个整体研判,利用好现有的三维空间资源,着力塑造基于区域特色的总体空间,为下一步的规划设计提供一个好的三维空间基础。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隶属山西省晋城市,地处太行山脉南端,城市定位是以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为主的山地特色小城市。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陵川有着优异的自然生态基底,同时由于其高海拔的优势和独特的山川地貌特征,使得陵川县比周边城市的平均气温要低出许多。这一点使陵川县作为“晋城市的后花园”和“中原地区的避暑山庄”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地位。总体规划阶段为突显其城市特色,结合陵川县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形成的布局特征,以及陵川县总体规划的用地功能布局、规划区现状和原有规划,充分利用基地“山抱、水楔”的自然景观,作了相关的探索。

1 生态景观架构

陵川县城的生态景观架构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把握。

宏观层面:通过保护和控制环绕陵川县城的三大自然山体区域,来构筑陵川县城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底,同时通过河道的治理和滨河景观带的重点打造,调节陵川县的小气候和提升环境品质。

中观层面:通过道路绿地、林荫路行道、绿楔等将周边生态景观向城内引入,串接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和绿色斑块,构成网状结构,形成由绿点、绿线、蓝道构成的生态网络。提升城市绿化率。

微观层面:城市内部公园、小绿地等斑块的建设和保护。重点使这些斑块品种多样化,功能多样化,将绿化功能、生态功能、娱乐功能、防护功能等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居民推开门就有精致的绿化景观映入眼帘。

陵川县城的总体景观结构可以概括为“三山、一楔、两带、多园”。具体而言,“龙王山、卧龙岗、西溪谷”高山、峡谷交相辉映,构成陵川县城山水格局的背景骨架;城市外围有羊河环绕,城市内部红河、狮子桥河两条滨河景观楔形嵌入城市之中,以地形地貌和季节性自然河流生成的轨迹为依据,通过向城市中引入河流水系,在完善山地城市地表径流自然排水系统的同时,构筑河流水景景观绿廊,为城市注入灵气;围绕崇安寺、春秋阁、奎星楼三个陵川县城最具特色的文物古迹形成闹市中的人文游园,陵川县城北侧、西侧、南侧保留多座自然山体公园,作为“多园”,将绿地景观渗透到整个城市之中。

2 景观体系构思

城市景观体系规划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在城市层面上选择重要的观景点与景观物体,确立城市景观框架;而后对街道景观廊道及城市天际线加以控制,构成景观体验基础;最后在重要景观物体周边控制建筑高度与风貌。主要包括七个步骤:

第一,根据城市的地貌特征,优中选优,确立观景点;第二,本着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思路,划定需要重点保护和保留的山体,确定山体景观界面;第三,结合陵川县自然水系和带状绿色走廊,重塑生态渗透廊道;第四,依托直接影响到城市整体形象的窗口性标志区域,塑造城市重要节点;第五,综合上述四方面,尤其是能够集中展现山地旅游小城市风貌特色的区域,确定为城市特色肌理片区;第六,结合城市各具特色的观景点和建筑景观最好的地段,圈定重点观景域面;第七,节选各具特色的多种景观,结合景观道路,选定陵川县最优观景路线。

2.1 观景点

观景点指城区及周边山体中一些重要的观景空间,共计十五处。观景点是观赏城市山水景观最为理想的场所,因而其所在地视线范围内的景观风貌控制尤为重要。优先考虑城市整体大环境格局的完善和强化的需求,设立一级观景点三处,即紫云楼、文峰塔和西溪阁,为全城的至高控制点,既是俯瞰全城的视点,也是城市中具备定位功能的地标建筑。城中的二级观景点七处,分散位于陵川县城之中,为各个组团的重要开放空间。应加强这些开放空间的环境质量,周边建筑的高度需得到有效控制,不得阻挡景观视线;开放空间周边的城市界面作为前景,其风格应体现传统建筑特色;开放空间中提供大量游憩设施,方便市民与游客在此停留。城区中的三级观景点五处,分别位于南河公园,景屏公园,崇安公园,南岭公园,郝经公园。在这些观景点的可视范围之内,应控制相关设施的建设,避免超高、大体量的建设,尽量保持其视线范围内山体、水域的自然形态。

2.2 山体景观界面

主要指与城市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岭、园、楔。结合自然地形共确定了陵川县城内卧龙岗、龙王山、西溪景区三个森林公园及南岭公园、崇安公园、郝经公园、城西公园、卓洼公园、烈士陵园、城南公园、南入口公园八片景观山体,主要作用包括限定城市建设组团界限,塑造城市周边良好的自然空间环境,提供可进入的自然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微气候等。在保障绿地率的条件下,可以对山体地形及林地品相进行局部优化,增设必要设施,形成对外开放的公园绿地空间,以登山观光、休闲健身为主要活动内容,配套设施应具有景观建筑的特点。作为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严禁过于人工化、商业化的开发和兴建大体量的建筑、构筑物及设施。

2.3 生态渗透廊道

生态渗透廊道是城市中生态敏感度高,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主要有三条:1)沿着羊河带状公园向陵川县城北部渗透的景观廊道;2)沿着狮子桥河、卓洼公园和南岭公园向陵川县城中部渗透的景观廊道;3)沿着红河带状公园、南入口公园、城南公园和郝经公园向陵川县城西南部渗透的景观廊道。

2.4 城市重要节点

为了展现陵川县的风貌特色和整体形象,需要进行重点处理的节点包括四大类型:

1)交通性节点——城市四个方向的城市重要窗口性出入口节点以及其他出入口通道节点;

2)历史人文景观节点——由城市文物古迹构成;如识别性较高的崇安寺、魁星楼、春秋阁等;

3)城市中的开敞空间节点——由街头公园、广场构成。如南池公园、棋苑广场、烈士陵园等;

4)街道空间节点——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的街巷空间。如三元巷、落雁街等。

2.5 城市特色肌理片区

主要包括一类居住片区和旅游服务功能片区两部分,是集中展现山地旅游小城市风貌特色的区域。为了保持城市景观风貌的整体性,风貌区和非特色区域之间的缓和过渡,将紧邻城市特色肌理片区外围和周边地块设置为建筑协调限制区。特色肌理片区,主要沿着大面积山地周围的缓坡地形分布,建筑采取点式中低层小体量建筑组合的模式,展现错落有致的建筑山墙立面效果和建筑群落景观,给山体绿化景观留出向外渗透通道,同时也可作为周围山体上可视范围内的重点景观域面。

2.6 重点域面

结合城市中最有利的观景点和建筑景观最好的地段,设置重点观景域面,共六处:

第一处为北端南河公园的南侧观景面,突出展现群山环绕的高端居住区风貌。

第二处为城西公园东侧的观景面,突出展现山地特色的阶梯状民居风貌。

第三处为卧龙岗生态园西侧的环山观景面,突出展现起伏多变的山地地貌掩映下的远景城市。

第四处为烈士陵园西南侧的观景面,突出展现奎星楼、春秋阁等文物古迹镶嵌在城市绿色背景之中的人文景观风貌。

第五处为郝经公园西北侧的观景面,突出展现山岭地形中最具特色之陡坎地貌下的山地民居景观。

第六处为南岭公园南端的西南侧观景面,突出展现旅游服务功能片区的景观风貌。这一片区的微地形变化丰富,支路网随地形蜿蜒起伏,具备高密度的林荫步行系统以及公共绿化空间,同时能满足旅游服务功能,具备多样化的功能性建筑空间和布局,是展现陵川县旅游服务品质的核心区域,因而也是重点的景观风貌区之一。

2.7 观景路线

通过城市功能与景观系统的结合,营造出城市显山露水的景观格局。同时,旅游城市的道路系统并非以交通性作为唯一功能,从旅游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来看,道路作为“路径”连接旅游节点,它同样是旅游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本次规划中设计了以车行为主的观景游览环线,将陵川县城最具特色的部分景观串接起来——包括两处重点观景域面、两处城市入口景观、七个城市公园、九个街道空间节点、一处开敞空间节点、四处城市特色肌理片区、一处滨河景观等,在满足交通性连接作用的同时,兼具交通、观光、塑造空间、保护旅游资源等功能。

3 整体城市特色

通过对陵川县城固有的历史文脉和山水风貌以及城市形态的可感知性和可识别性的梳理,陵川整体城市特色可以用十五个字概括总结。即:“山环城,城依陵,居随势,楼掩翠,水润川”。

“山环城”——设置多条南北向视觉走廊和生态绿带,将西溪公园、卧龙岗、龙王山森林公园的景观引入城市。

“城依陵”——城市依存一条条自然形成的山岭而存在、被山岭分割的同时也被山岭环绕,成为陵川县最大的景观特色。保留原有的山岭风貌作为独特的生态景观,建筑结合缓坡的地形错落布置,营造生态宜居的山地旅游小城市景观。

“居随势”——居住建筑依山就势而建,讲究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在地形绵延起伏之处建筑随山就势,在地形出现沟沟坎坎之时通过建筑高低呼应,实现整体界面的缓和过渡。

“楼掩翠”——突出建筑与生态环境交相辉映的和谐之态,建筑掩映在翠绿的植被之中,凭窗览绿,生态宜居。

“水润川”——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蜿蜒流淌的三条城市水系为城市注入了灵气,也丰富了城市景观,在加强水岸生态保护的同时,建立层次分明、易于识别和感知、富有特色的各类形态空间,包括自然的、人工的、封闭的、开放的、主体的、过渡的、带状的、发散的等等,形成具有逻辑性和富有个性的整体空间形态系统。

猜你喜欢

陵川县观景风貌
麓湖春天观景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包裹的一切
“官告民”告出天价违约金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陵川县蛋鸡养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屠辰飞室内设计作品
2016年6月陵川县三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