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曲线和方程》的复习谈教学的深刻性

2018-03-27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张芝悦

中学数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代数椭圆直线

☉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张芝悦

数学概念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又是常态课教学较为轻松的地方.笔者以为,常态课教学中教师对于概念教学往往不肯花费过多的时间,导致学生在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上往往捉襟见肘,这与当下课程教学课时紧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成绩,往往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关心少之又少,这也导致了教师宁可多研究解题方法、教学生解题模式,也不愿在概念上多下工夫,毕竟概念教学对于数学的理解和素养的提高,在应试中是难以量化呈现的.

种种与课程标准相违背的教学方式,导致了今天的概念教学失去了概念教学的本质.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基本只能依赖数学试题,教师离开试题谈对概念的理解也几乎是哑口无言.章建跃博士在强调概念教学时,多次提及不惜时、不惜力.因此笔者以本课为例,谈一谈教学的深刻性.

《曲线和方程》是解析几何的起始课,为什么这一节内容深藏于此?我们思考过吗?为什么不放在圆的前面?笔者以为:往前思考,初中数学对于圆的研究主要是一种定性,定性的含义指的就是偏向几何直观,而数学越往高纬度发展,其必须从定性向定量做华丽的转身.吴文俊先生所说的“数学高纬度中除了机械化的运算,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方式”,暗指了代数机械化的魅力!从定量的研究圆,到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介入,从而实现了对“点”的理解需要更多地向定量靠拢,因此本节出现在定性的圆和定量的椭圆之间,呈现了承接的作用.这种靠拢促成了“曲线和方程”的关键地位,但是对于这一概念的教学需要从几何性中的“点”出发,逐步逐层次地深入挖掘.

问题1:椭圆中心在原点,一个焦点是F(-1,0),求这一类椭圆中与直线l:2x-y+3=0有公共点且离心率最大的椭圆标准方程.

分析:本题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切入,是典型的解析几何双重特性问题.

视角1:利用代数视角,学生不难发现,解决离心率最大值即求解椭圆方程(a>b>0)中a的最小值,考虑到直线l:2x-y+3=0与椭圆1(a>b>0)有公共点,从而利用判别式求解的取值范围,进而求解本题,从这一视角来说,学生基本能清楚地获得分析过程.

视角2:学生通过运算发现,代数解法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困扰是运算量稍大,而且未能体现椭圆最本质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上述方式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代数运算复杂——既然代数运算复杂,说明代数化有些烦琐,那你可以从哪个角度换一种切入?——几何!——与2a有关的几何特征是什么?——焦点三角形及椭圆定义——两段和最小以图形结构思考如何实现?——点关于线的对称——三点共线.因此记右焦点Q(1,0),本题只要解决F(-1,0)关于直线l:2x-y+3=0的对称点P,从而最小的2a=|PQ|.

设计意图:从代数和几何的双视角寻求问题的解决,是曲线上“点”满足方程的解的一大特征,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深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从代数上理解了第一层面,即曲线上的点是方程的解,从几何上理解了第二层面,即曲线上的点需要满足曲线定义.

问题2:圆的方程x2+y2=10,若弦BC的中点D求该弦所在直线方程.

分析:引入问题2,继续从代数几何双重性中寻求问题的解决.

视角1:圆中的问题更偏向几何手段,即以垂径定理为依据的弦心距三角形的处理,本题自然水到渠成.

视角2:代数视角更具备了一般性,即圆、椭圆、双曲线等等,都具备点在曲线上的妙用,而这种妙用依赖的代数方式主要是“点差法”.

变式:椭圆方程2x2+y2=1,若弦BC的中点求该弦所在直线方程.

分析:经过学生思考,发现几何方式在这里有一定的困难,而点差法却具备了普适性.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2和变式,让学生理解曲线上点运用方式需要关注曲线的形态,进一步理解曲线上点的运用方式.

问题3: 求椭圆2x2+y2=1上的点到直线y=x-4的距离的最值.

分析:进一步思考曲线上点的运用方式,考虑到研究距离最值,从双重视角入手分析.

视角1:点在曲线上,若直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进一步的计算稍显难度,但是考虑到曲线上点满足方程,我们可以从点的形态继续思考,这里显然三角换元之后的点形态运用,令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结合三角知识可求得.

视角2:从几何直观来说,学生很容易想到相切位置的最值存在,因此利用判别式求解即可.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曲线上点运用的多样化,可以是原生坐标形态,也可以是三角坐标等等,学习中要注意不同方式的转化.

问题4:设F1,F2分别为椭圆+y2=1的左、右焦点(如图1),点A,B在椭圆上,若,则点A的坐标是____________.

图1

图2

分析:作为2011年的浙江卷压轴填空题,我们不难发现本题对于点的运用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初次研究都是设直线AF1的斜率为k(k>0),则直线AF1的方程为y=k(x+),联立椭圆x2+3y2=3,整理得(1+3k2)x2+6k2x+6k2-3=0.但是发现该方程所表示的两根并不是点A,B的横坐标,因此陷入问题解决的困境.试想:韦达定理——出现无用的点——思考到椭圆的对称性(如图2),从而获得几何特征.

视角1:设直线AF1与椭圆的另一个交点为B1,设点A的坐标为(x,y),点B的坐标为(x,y).由及椭11122圆对称性,可得|F1A|=5|F1B1|,得y1=-5y2.设直线AF1为x=ty-,联立椭圆+y2=1,得(t2+3)y2-2ty-1=0.

故点A的坐标是(0,±1).

视角2:考虑到点在曲线上,也可以理解为方程的解.设点A,B的坐标为(x1,y1),(x2,y2),得

设计意图:以高考真题思考,曲线上点运用方式,满足曲线的几何性质,借助曲线形状获得较好的解决途径.

纵观本课的设计,笔者认为出现了概念教学的新境界和新层次,将教材中的《曲线和方程》的概念进行了深化、挖掘,获得了知识理解的深刻性.其亮点主要在于:《曲线和方程》一节只有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一句充要条件的话,描述的是代数方程的解和几何曲线的点之间的等价性.我们可以回想自己在这里的教学:每一届学生,在这里基本都是一笑置之,因为觉得这一概念是一句“废话”,毫无价值的概念.学生的行为,可以理解,但是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尊重和理解数学概念更需要多一份深思熟虑,章建跃博士在《中小学数学》编后漫笔中多次谈及当下中学数学教学的概念教学:不少教师除了解题实在不会教学.而本课做到了有层次的概念认知,主要是两点:其一,中学数学是初等数学,纵观教学,几何方式往往更占据问题解决的主导位置,从而“点”是这一概念的核心.对于“点”如何运用的方式,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层次性:点满足曲线定义——点运用需要考虑曲线形态——点处理借助曲线几何性质,螺旋上升;其二,华罗庚先生说读书是从“薄”——“厚”——“薄”的过程,对于这样的概念处理,做到了单一概念的发散、理解、深思,达到了鸟鸣山更幽的境地.

1.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理论框架.数学教育学报[J].2006(8).

2.沈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数学教学[J].2011(2).

3.沈恒.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中学数学研究[J].2009(10).H

猜你喜欢

代数椭圆直线
Heisenberg群上由加权次椭圆p-Laplace不等方程导出的Hardy型不等式及应用
字母代数
例谈椭圆的定义及其应用
两个有趣的无穷长代数不等式链
Hopf代数的二重Ore扩张
什么是代数几何
一道椭圆试题的别样求法
画直线
画直线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