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时合变,学必致用
——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科源流与特色

2018-03-24林广思,王曲荷

世界建筑 2018年5期
关键词:庭园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

根植于三角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海岸千年的中外文化交流,又与当代区域的城市化进程紧密联结在一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适应着高密度的人居环境建设,有着完善而极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回望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历程,尤见学科开拓初始之艰辛。历届教师、学生们顺应时代精神而砥砺前行,于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流变之中而得以坚守初心。林克明(1900-1999)、夏昌世(1905-1996)、龙庆忠(1903-1996)和陈伯齐(1903-1973)4位先生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开创者,他们基于地域特色、求真、务实、兼容并包的研究实践精神与教育理念同样是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不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后来者于传承与探索中持续开拓创新,直至今日,意气风发。一代又一代的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人不拘一格、继往开来,开启了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新篇章,业已成为华南以至中国风景园林界不可小觑的中坚力量。

本文将梳理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历程,为当代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和弦谱写华南之音。

1 求真务实,见微知萌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32年8月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工程班及随后成立的建筑工程学系[1];1933年8月,该专科学校改组为勷勤工学院;1934年7月,勷勤工学院、勷勤师范学院、勷勤商学院合并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2]。1938年8月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并入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

1945年,抗战结束,国立中山大学从粤北迁回广州,教学归于稳定。林克明、龙庆忠、陈伯齐、夏昌世4位教授齐聚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1)。他们在教学上注重实用功能的安排,技术手段的综合考虑,同时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3],引领着岭南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方向。

1949年春季学期,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开设了“庭园设计”课程,2学分2)。庭园设计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尽管只是一个微小的萌芽,但是预示华南理工大学的风景园林学科依托建筑学,开始进入了一个逐渐生长的过程。

2 蕴积涵育,厚积薄发

1952年11月,中山大学工学院等院系重组为华南工学院,设立了建筑工程系。根据教师任课情况[4]的分析,上述的庭园设计课程,到1952年的时候已经没有开设了。但是,紧接着开始了一个全面研究岭南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以及创作现代建筑和庭园的新时期。

夏昌世是岭南现代风景园林研究和实践的奠基人,他于1923年初赴德国留学,1928年5月获得了德国卡尔斯鲁厄工学院建筑学系工程师文凭,1932年2月在蒂宾根大学哲学系通过了博士论文评议,同年3月回国。1934年与德国的建筑史学家恩斯特·鲍斯曼游历中国13个省域,考察中国传统建筑,游览了著名的风景区和名胜古迹[5]。1936年,他与刘敦桢、梁思成、卢树森等中国营造学社社员参与了苏州古建筑的调查[6],并于1945年开始在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任教[7]。

在教学上,夏先生曾带领在校师生对传统园林进行了深入调研。1952年之后,夏昌世开始了对粤中和粤东地区的传统庭园的系统研究。1952年,夏昌世带领着同年毕业留校任教的罗宝钿(1929-2010)和学生开展对顺德清晖园的实测[8]。1954年上半年,夏昌世主持对粤中庭园进行了一次普查工作。1961年秋,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和广州市城市建设规划委员会合作,夏昌世和莫伯治(1914-2003)对粤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韩江三角洲的庭园进行了系统的普查和整理[9]。1962年,夏昌世首次提出了“岭南庭园”的学术概念,并与莫伯治共同完成了《岭南庭园》书稿;他们还研究了全国的传统造景的历史、理论和技法,发表了如《中国古代造园及组景》和《中国园林布局与空间组织》等论文[7]。知古而通今,夏昌世对传统园林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在传统园林方面的研究又是基于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专业背景之上的,因此既奠定了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科教学中坚实的中国传统园林基础,同时也注入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理论。

在教学和研究之余,夏昌世还进行了许多项目实践。他主持了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水产馆(1951年建成)、中山医学院医疗教学建筑群(大部分在1952-1957年设计并建成)、华南工学院图书馆(1954年建成)、鼎湖山教工休养所(1954年建成)等设计,并通过这些设计对地域气候适应性设计与应用进行了探索。夏昌世由于突出的设计能力,以及对于岭南庭园的深厚的研究,得到了其时广州主管城市建设的林西的赏识,多次邀请夏昌世赴湛江、湖南韶山以及广西桂林等地做设计。1964年,在韶山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中,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陈伯齐、夏昌世、杜汝俭(1916-2001)3)作为园林建筑设计专家小组成员,参与了集体设计。在1964年的桂林建设成为“中国式的风景游览城市”系列规划设计中,夏昌世参与了桂林市总体规划、漓江(桂林–阳朔)风景详细规划、兴安秦堤景区规划等。其中,漓江(桂林–阳朔)风景详细规划合作者是李恩山、刘管平、陆天佑等;李恩山、罗宝钿、何镜堂参与了桂林市总体规划[7]。

以大量的岭南现代庭园、建筑的研究实践项目为契机,华南理工大学的许多师生如莫伯治、郑祖良、杜汝俭、李恩山、刘管平和何镜堂等都受到夏昌世先生极大的影响。刘管平回忆道,“真正接触园林建筑”[10],是源于参加桂林漓江风景名胜的规划设计。作为夏昌世的唯一的硕士研究生,在1962-1966年的学习中,何镜堂陪同夏昌世考察了粤中四大名园和潮汕庭园,又一起调研了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园林,包括河北承德外八庙、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等[7]。可以说,通过与夏昌世合作关系或师徒传承等,在华南理工大学以及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形成了一个传统园林研究和现代岭南庭园创作的团队,服务中南地区。

尽管最初学院的风景园林学科缺乏学科建制和课程体系,但自1962年开始,“岭南庭园”的概念被提出,华南工学院联合相关单位创办了广东园林学会,出现了传承“岭南园林”的学术组织,对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产生了引领性作用[11]。夏昌世是广东园林学会的重要创建者,担任了副理事长的职位。

在这个时期,华南工学院风景园林学科的积累除了关于岭南庭园的历史和设计理论的研究之外,还有气候适应性知识和技术的研究与实验。由于夏昌世等人此前进行的大量关于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实践与研究[12],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在1958年已经设立了亚热带建筑研究所,陈伯齐系主任随后提出了以能反映亚热带地区的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为中心的学术科研方向[13]。1961年底,华南工学院亚热带建筑研究室正式成立。1963年,陈伯齐提出了“亚热带的南方城市应该朝着‘绿荫城市’的方向发展,形成南方城市的新风格、新风貌”的理念。这种绿荫城市是由“利用树木绿荫覆盖房屋空地,造成阴凉的微小气候”的住宅区以及中心区中挺秀高耸的公共建筑群体组成的[14]。可以说,陈伯齐预言了建设环境怡人的花园城市或园林城市的发展趋势。

3 薪火相承 初露锋芒

当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气候适应性技术与传统园林艺术融合在一起,岭南庭园从研究到实践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以龙庆忠和夏昌世及其培养的学生等为核心,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开始舒展拳脚,发展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体系。

1949年春季,龙庆忠担任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系主任职务的时候,开创性地以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中国建筑。他将城市、园林、建筑的研究纳入“天、地、人”宇宙大系统中[15],并从课程改革开始着手,对华南理工大学的风景园林学科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1943–1946年,龙庆忠任教于同济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的时候,曾经讲授过“中外园林”课程[16]。此后,他一直将园林作为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个人学术研究的领域,并深刻影响了建筑系的学科建设改革。1979年,在《怎样改革华工建筑系》中,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列为建筑专业课之一[17];1980年拟定的《建筑历史博士点第一个十年教学研究建设计划(1981~1991年)》中,将“城市、园林设计规划”归到“创新造福”的研究范畴[18];1990年在《建筑历史博士点第二个十年(1991~2001年)教学研究建设计划》中,将“园林设计规划”列为“三法”之一[19]。自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规划和园林3个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系统性、理论性的认识。

龙庆忠对于园林教育体系的认识也可以通过邓其生(1935- )4)日后的研究领域体现。1962年,邓其生被龙庆忠教授点名从建筑设计及原理教研组调到建筑史与美术教研组,作为其学术助手[20]。除了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古建筑保护与维修等领域之外,邓其生在园林学科也涉猎广泛,不但回顾历史,还展望未来,他发表了《绿林史掇》 (1981年)、《东莞可园》(1982年)、《我国寺庙园林与风景园林的发展》(1983年)、《庭园史程》(1985年)、《庭园与环境保护》(1981年)、《园林革新散论》(1982年)、《议古典园林的修复——兼评议圆明园遗址的保护、整修和利用》(1986年)等系列文章。

1981年,龙庆忠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15]。在龙庆忠培养的硕士和博士学生之中,对园林有所涉猎或深入研究以及从事相关教育或实践工作的有吴庆洲、邹洪灿、刘业、肖大威、程建军、郑力鹏、张春阳等。尤其是,吴庆洲继承和发展了龙庆忠的建筑与城市防灾学,理论溯源与经世致用相结合,历史研究与技术措施并重[21],凝聚其近30年研究成果的专著《中国古城防洪研究》[22]是横跨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学科研究的典范。

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夏昌世于1973年离开了中国,后在德国定居。然而,夏昌世培养的团队成员逐渐挑起了岭南园林研究和教育复兴的大梁,尤其是刘管平的对岭南园林持续和全面的研究[23]。刘管平曾应广州电视台之邀,1979年参与录制《广州庭园》的电视纪录片5);该电视剧本整理之后,同名发表在1980年5月出版的《建筑师》杂志上。此后,刘管平还发表了《论庭园三景效》(1981年)、《论庭园景观与意境表达》(1984年)以及《岭南古典园林》(1985年)。这些系列论文对岭南传统园林造园艺术和现代庭园创作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再次奠定了华南工学院在岭南园林界的重要地位。此外,刘管平还对建筑小品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分别于1980年、1987年和1993年主编了3册《建筑小品实录》[24-26],发行量大,影响广泛。刘管平还对园林建筑小品的概念、类型和设计方法开展了充分的研究,1979年8月在全国园林绿化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关于园林建筑小品》一文[27];该论文后在1980年第2期的《建筑师》上刊登。

在这个时期华南工学院相当多的教师加入了岭南庭园和园林建筑研究的行列。一个重要的学术成果是,华南工学院杜汝俭、李恩山和刘管平主编了教材《园林建筑设计》[28],并于1986年出版;该书多年来一直是该领域重要的教学参考书。陆元鼎(1929–)6)和叶荣贵(1937–2008)7)等早年毕业留校任教,也陆续有关于庭园方面的研究。陆元鼎发表了《粤中四庭园》(1981年)和《粤东庭园》(1984 年)。叶荣贵参加了《广州庭园》电视纪录片的录制,编辑了《岭南名园图录选》[29],参编了《园林建筑设计》。这些传统园林的研究也常常关注庭园通风和降温等营造经验,气候适应性设计和技术受到普遍的关注。

此外,岭南现代建筑和庭园设计大师莫伯治和佘畯南于1984年开始担任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兼职教授,1985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何镜堂协助他们培养研究生[30]。后来,莫伯治、佘畯南和何镜堂均成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经过数十年的沉淀,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与风景园林学科在相互影响和交融中发展,以园林空间为主体,将建筑置于环境中思考,从园林的角度出发思考建筑空间。在此基础上,华南理工大学培养出了许多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优秀学生,成为后来岭南风景园林理论实践体系完善与学科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者,现今有许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的老师都是师承于此,为华南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传承性的贡献。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和园林的综合交叉,有些原是建筑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了风景园林的实践工作,成为知名的风景园林师,如郑祖良(1914–1994)8)、艾定增(1935–2017)9)、林兆璋(1938–)10)和庞伟等;他们同样具有代际传承的特性以及超越地域的影响[31]。

4 方兴未艾,继往开来

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教育经过数十年的积累,1980年代专业领域的蓬勃发展终于促成了学科建制的设立。1986年华南工学院获批设置城市规划与设计(含:园林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硕士点,1990年获批全国首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硕士点。2005 年成为全国首批风景园林硕士培养试点单位,2011年获全国首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获全国首批设立风景园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4年景观建筑设计专业(本科)招生,后于2013年更名为风景园林。至此,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建设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多年来,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依托于大建筑学科的规划。1992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明确提出了建立亚热带地方特色的建筑教育体系,致力于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技术水平[32]。由此,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传统,强调岭南园林历史文化与遗产保护和气候适应性设计,重视建筑、规划、景观、生态、技术、设计、工程、艺术等全方面、复合式人才培养[33]。2008年以来,在建筑学院整体“厚基础、深发展、国际化”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体系之下,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传承着重视技术、关注理性的教育传统,在大学科基础上突出专业深化发展,关注协作研究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34]。正如何镜堂院士所言,“我们仍将坚持现代建筑教育的路径,坚持探索与总结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35]。

随着学科实力增强,师资力量壮大,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面向新时代的需求,风景园林学和建筑技术科学、城乡规划学紧密结合,正在建立一个具有基础研究领域宽广、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研究体系。目前,该学科在城乡空间的声环境、热环境、水环境、风环境以及校园、乡村、历史城市景观、建成环境等领域,持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协作,尤其是在中国园林声景及声景资源监测保护、校园规划、城市居住区和街区微气候改善与能耗节约、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发展、岭南历史城市景观保护与更新、户外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在学科快速发展的背后,可以看到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科毕业的学生呈现着多元化发展的景象,毕业生活跃在当今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甚至跨学科的多个领域之中。园林企业、地产公司、城市运营管理和政府部门等实践领域也不乏华南理工大学的校友,以先锋姿态引领行业前行,为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而共同奋斗。

5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当今在学界提到“华工”“岭南”“华南”这些词语时候,人们在想什么?想必 “岭南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等与建筑相关的概念往往被更多的人所记住,就连“岭南庭园”在传统观念里也更多地与建筑设计联系在一起。而“华南风景园林”,由于在数年前才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刚刚进入学界的视野,尽管以华南为中心已经有了一定的辐射影响力,但在很多人眼中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在珠江三角洲开放包容的土壤上萌芽,肇兴于性格鲜明的岭南建筑教育体系[36]之中,秉持为社会建设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思想理念开拓前行,面对学科、社会和区域的发展,不断以谦虚、包容、开放的姿态学习成长,培养出有着扎实的建筑工程和城市规划基础、经世致用的研究实践思想并且极富特色与活力的风景园林师。

当今世界正在快速地更新和成长,日益强调跨学科发展,强调地域性实践,这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学科教育的特征不谋而合。社会需要有这样一群脚踏实地为社会的变化贡献的风景园林人,为生态、城市和人类精神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将会缔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注释

1)1946年11月,林克明来到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任教,1950年末,林克明离开中山大学。1945年11月,夏昌世被聘任为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教授、系主任。1946年12月,龙庆忠被聘请为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教授,于1947年接任系主任职务,直到1951年。1946年,陈伯齐被聘请为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教授。

2)在现藏广东省档案馆的1949届毕业生邝百铸和刘玉娟的成绩单中,第四学年下学期中有“庭园设计”课程。详见:彭长歆. 现代性·地方性——岭南城市与建筑的近代转型[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324。

3)杜汝俭于1939年8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学系,1939–1940年7月留校在建筑工程学系任助教。1949–1952年回到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任教;曾任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副系主任。详见:施瑛. 华南现代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24-125.

4)邓其生于1954-1959年在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建筑学专业学习。详见:公晓莺,李绪洪.艺海梦探 德艺双馨——记邓其生教授[J].南方建筑,2008(5):88-91.

5)1981年该片入选在法国波尔多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建筑电影节,是我国建筑领域第一部参加国际建筑影展的影片。详见:林广臻. 刘管平的学术思想体系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2012:23.

6)陆元鼎于1948–1952年在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建筑学专业学习。详见:施瑛. 华南现代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80-182.

7)叶荣贵于1955–1960年在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建筑工程系)建筑学专业学习,毕业之后留校任教。1989年至1992年,叶荣贵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系主任。详见:叶荣贵教授简介[J].南方建筑,2008(4): 83. 庄少庞,杜宏武,吴桂宁. 以人为本、和谐融通——叶荣贵教授学术思想与创作实践[J].南方建筑,2008(4):78-82.

8)郑祖良1937年毕业于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曾任广州市园林局设计室副总工程师、《广东园林》主编,被誉为“岭南园林宗师”。详见:利建能. 一代岭南园林宗师──郑祖良先生[J]. 南方建筑,1997(2):65-68. 周宇辉. 郑祖良生平及其作品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肖毅强,周宇辉. 郑祖良在岭南的学术创刊活动及其影响评析[J]. 南方建筑,2012(2):25-28.

9)艾定增于1953– 1958年在华南工学院建筑工

程系(建筑学系)房屋建筑专业学习。曾任担任原建设部武汉城市建设学院风景园林系副主任(1984-1989)以及原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园林系主任(1989-1992)。

10)林兆璋于1957–1962年在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建筑工程系)建筑学专业学习,曾任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原总工程师、副局长。详见:谈健. 林兆璋:一生追求岭南建筑的特色与创新[N]. 广东建设报,2007-11-23(A05).

参考文献

[1] 一年来校务概况[Z]. 广东省立工专校刊,1933:1-64.

[2] 校史概略[Z]// 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教务处. 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概览(廿五年度),1937:11-12.

[3] 钱锋,伍江.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00.

[4] 施瑛. 华南现代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57-258.

[5] Eduard Kögel. 在革新与现代主义之间:夏昌世与德国[J]. 南方建筑,2010(2):16-29.

[6] 刘敦桢. 苏州古建筑调查记[M]//刘敦桢. 刘敦桢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42.

[7] 林广思. 岭南现代风景园林奠基人——夏昌世[J].中国园林,2014,30(8): 108-111.

[8] 刘业. 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1:29.

[9] 夏昌世,莫伯治. 岭南庭园[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序.

[10] 刘管平. 走桂滇[M]// 刘管平. 岭南园林.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249-254.

[11] 林广思. 林西之于广州风景园林建设和管理的贡献 [J]. 中国园林,2014,30(12):5-8.

[12] 夏昌世. 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J]. 建筑学报,1958(10):38-41,44.

[13] 史庆堂. 陈伯齐教授[J]. 南方建筑,1996(3):40-41.

[14] 陈伯齐. 南方城市住宅平面组合、层数与群组布局问题——从适应气候角度探讨[J]. 建筑学报,1963(8):6-11.

[15] 吴庆洲. 龙庆忠建筑教育思想与建筑史博士点30年回顾——纪念恩师诞辰109周年[J]. 南方建筑,2012(2):48-53.

[16]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简志(1914-2006)》编写组.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简志(1914-2006)[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78.

[17] 龙庆忠. 怎样改革华工建筑系[M]//《龙庆忠文集》编委会. 龙庆忠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10-317.

[18] 龙庆忠. 建筑历史博士点第一个十年教学研究建设计划(1981~1991年)[M]//《龙庆忠文集》编委会. 龙庆忠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18.

[1 9]龙庆忠.建筑历史博士点第二个十年(1991~2001年)教学研究建设计划[M]//《龙庆忠文集》编委会. 龙庆忠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19.

[20] 公晓莺,李绪洪. 艺海梦探 德艺双馨——记邓其生教授[J]. 南方建筑,2008(5):88-91.

[21] 冯江. 建步立亩与精耕细作——吴庆洲教授的建筑教育之道[J]. 城市建筑,2011(3):40-42.

[22] 吴庆洲. 中国古城防洪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3] 林广臻. 刘管平的学术思想体系研究 [D]. 华南理工大学,2012.

[24] 华南工学院建工系. 建筑小品实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25] 刘管平. 建筑小品实录-2[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6] 刘管平,宛素春. 建筑小品实录-2[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7] 刘管平. 关于园林建筑小品[C]// 重庆市园林管理处翻印. 全国园林绿化学术会议论文、资料选编(上册). 1979:207-220.

[28] 杜汝俭,李恩山,刘管平. 园林建筑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9] 叶荣贵,林兆璋. 岭南名园图录选[J]. 建筑学报,1981(09):42-45.

[30] 庄少庞. 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41, 57.

[31] 肖毅强. 地域谱系岭南现代建筑流派及其影响[J]. 时代建筑,2015(5):64-69.

[32] 赵红红. 明辨笃行 教学相长——写在建筑学科80周年[J]. 南方建筑,2012(5):13-14.

[33] 谢纯. 华南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与园林事业实践写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获得通过之际[J]. 风景园林,2011(2):33.

[3 4] 孙一民,肖毅强,冯江,庄少庞,苏平. 厚基础 深发展 国际化——华南建筑学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城市建筑,2015(16):53-56.

[35] 何镜堂.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探析[J]. 南方建筑,2012(5):4-6.

[36] 施瑛,潘莹. 岭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文化特质[J]. 南方建筑,2016(1):81-85.

猜你喜欢

庭园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里巷庭园
梁文峻、巫金隆、黄靖鸿、吴国杰作品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当机器人遇上人工智能——记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智军
日本庭园的物象与心境
谈日本的大名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