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职语文课程开发国学经典资源的思考

2018-03-23王美玲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国学中职文化

【摘要】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见证者和文本载体,其间有哲学的智慧、豁然的啟示,塑造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对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开发标准及教授形式做简要的叙述。

【关键词】中职 语文课程 国学经典 教育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民族得以繁衍昌盛的根本,国学经典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学生们需要的不仅是通往职场之门的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更需要精神的成长和健壮,国学经典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语文课程应该研究国学经典,把国学课程作为平时语文教学的一部分。通过语文课堂与国学经典的有机结合,提高中职生的国学素养、道德素质,进而传承民族文化。让学生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经典”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所谓经典,就是指“重要的书籍”(许慎《说文解字》)。但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重要的书籍都能称作经典。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为“经典”呢?

我们通常认为,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淘洗和时间筛选的作品,是超越了时空和文化局限的作品,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经典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内在的超越性,它无论在内容、语言、思想上都具有不同于一般文本的广度和深度,正是这种广度和深度才使得它超越了历史、文化、地域等的局限,被一代代地流传,最终成为经典。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应该具备科学的意识,“国学”不是狭义上的“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那样视野未免狭窄;也不是广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全部”,那样对青少年而言未免过于博大精深。而是指: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适合对青少年进行国学启蒙的本源性的、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它不只限于儒家学派的《四书》《五经》,还应有容纳百家的《经》《史》《子》《集》等中国传统的学术著作和中国民间民俗的文化遗产,如戏剧、琴棋、书画、刺绣、中医、太极、楹联等,也包括民族道德文化,如礼仪、谦让、仁和等。当前社会下,我们应该从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中汲取优秀成分,在语文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继承并且发扬光大。

一、国学经典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变化,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越来越为更多的人认识、认同,以致国学发展开始复兴。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如何将深奥的国学知识转化的通俗易懂,挖掘其优秀道德成分为当今中职生所用,这些都是我们所要关注的问题。认为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国学经典中不乏叙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及描述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些事迹在蕴含、抒发历代民族精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其载体作用和枢纽效应功不可没。这对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有很大帮助。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透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认识到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培养爱国主义意识,增进爱国热情。

(二)提高学生的道德礼仪修养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对于做人,对于成才,都非常有益。中华民族“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称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古人用自身的高素质、高文明换来的,这一点,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交口称赞,也是世界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第一印象。现在的中职生本身文化知识不扎实,文化知识素养还有待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浅薄,再加上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在行为中表现出了精神空虚,没有支柱,不讲公德,等等。这样的学生,无疑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增添了很大的难处。因此,加强国学经典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历史使命和重要内容,进而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

所以,在中职教学中更要注重国学经典教育,这样可以熏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基本道德礼仪修养,让学生体会到做一个“孝父母、尊师长、爱朋友、知礼仪、懂孝道、有爱心”的人。

(三)丰富校园文化

经过观察和了解,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一些地方在一些小学、初中陆续地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据报道,在开展国学教育的地方,有的重新开起了体现古典精髓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典的启蒙教育。我们职业学校也要通过对国学经典书籍的研习,开展中华文化经典的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构建。近年来,学校在大力开展国学教育,利用班会、讲座、竞赛活动、印发书面内容等形式进行。这既能活跃校园气氛,又能促进国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

所以,国学经典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形式来进行,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让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心中,良好的道德品格逐渐养成;让学生在深刻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扎下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进而进行自觉地、终身地学习,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二、国学经典课程的教授形式

国学经典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根源,而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宽泛,篇目众多,尽量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知识和行为结合起来,更好的做到对国学经典课程的实施。

(一)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由王美玲、陶玉凤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安排了一个主题单元经典诵读,联系幼教专业特色,选编了经典教育文章经典国学《论语》四则和《学记》两则、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和《十五从军征》、曹雪芹的《红楼梦》节选《宝玉挨打》、屈原的楚辞《九歌·国殇》以及蒙学读物《三字经》节选。

经典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共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经典名著只有薪火相传,才能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只有不断品读和朗诵,才能历久弥新。我们应着眼于自身发展,提高人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江河永不息,星移斗又转,阅古能知今,纵横八万里,字字如珠玑,上下五千年,句句是箴言……”蒙学读物《三千百》,唐诗宋词,文学名著……或诵或读,师生一起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虽然只选取了四则,但是从礼、义、信三方面给予了我们启示,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专论,是闪耀着儒家思想光辉的一面旗帜。

在我国诗歌史上,汉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经》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反映劳动人民对人生的感悟,如《长歌行》劝告人们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有的揭露战争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与痛苦,如《十五从军征》不仅抒发了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章节之一,初步表达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在全书中起承前启后、统领全文的作用。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楚辞》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融合神话传说,塑造了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屈原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将士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感染每一位学生。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选编学习经典诗文,经典小说等,这体现出对国学经典阅读与欣赏能力的重视,对传统文化解读和理解的重视。中职语文教学深化国学经典教育要始终体现职业特色,与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现代职业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理解现代职业精神,成为敬业高效的高素质劳动者。

语文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为了开发一系列的课程文本,而更加注重参与过程本身。同时,“校本”强调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强调从学校发展和学生需要出发,注重将难度较大的文字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场景。在这一部分中主要从引导学生如何阅读为重要内容做简单论述。

1.课程内容与目标

(1)课程内容:经典诵读阅读欣赏文本。

(2)课程目标:通过诵读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行文学、思想的积累和熏陶。所谓积累,即积累丰厚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谓熏陶,即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

2.教学方式

(1)诵读为主,理解为辅。这是学习国学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古人读经书的要求和方法是:“粗知文义”“略通大义”。在教学方法上,以口授和诵读为主。“古为今用”,选择“诵读、记忆”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背诵古典名篇,引领他们把无意识记忆转变为有意识文化储备,使他们从小腹有诗书,在传统文化滋养中成长。

(2)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用精、典的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教学时把小故事引入课堂,用精、典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含义、主旨,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学习国学的技法

(1)探究,研究就是去探究文字背后所存在的科學道理。联系现实,把古人没有讲出来的意义、没有想到的意义研究出来。

(2)悟理,就是用心来体会文字背后所表达的一般性的做人道理。

(3)表演,表演就是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文字所描绘的行为动作,让学生通过表演和观看表演,来产生对好的行为的“好”,对不良行为的“恶”,而不是停留在道理上。

(4)辨别,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糟粕的东西。我们不能够因为其间有糟粕就不再要求学习,也不会因为它是传统文化就全盘接受。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观点,去辨别,去批判。我们要传承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那些不符合现代道德文化要求的内容,我们就引导学生去批判,不迷信书本,培养他们的个性。

以国学经典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人人能够吟诵,班班读经典的氛围。并在师生中大力推进诗书达人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优秀经典诗文中寻求养分,在文化底蕴中积累的过程中突出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校园德育教育活动,学校应该结合国学启蒙教育知识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语文老师应给将国学教育与学科整合教学研究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大的刺激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给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注入活力和动力。另外,学习诸多的国学知识过后,组合学生将学的国学知识与未来的职业生活相联系,真正的让国学走进生活。

1.开展作文大赛

在写作中应用国学中有价值的话题,国学中很多的古老价值观念都应该更多地渗透到现代人的意识之中。例如将古老的价值观与现代政治自由主义、生态环保主义、女性主义对话。其实,不管是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在儒家的论说中都十分丰富,值得发掘。这样可以做到将古代深奥的知识现代化,可引起学生们对国学兴趣。

2.开展演讲竞赛

我们应将现实中的家庭道德、社群道德,学生身边的事物与人物与古代的优秀道德文化作比较,从中总结出经验,要求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学生的讨论相互之间对道德的认可,这样也可以在对道德认识方面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例如班级内部开展《三字经》、古诗文的背诵比赛、古代文人故事会等不同形式的比赛,向同学介绍自己崇拜的古代礼仪,及推崇他们的原因,并向同学推介他们的优秀事迹。

3.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利用民间传统节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活动天地。比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意义,并用自己的方式來庆祝这些节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吸收国学经典东西,合作探究国学的平民化价值,以达到国学的普及效果,不仅深入教学中,更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国学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

比如,确定感恩、诚信、爱国、励志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自觉产生自律、反思、内省等需求,并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行为,在实践中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自我规范个人的行为,影响学生生活方式,熏陶学生品德修养,使有国学的德育更贴近学生。

5.从地方文化中抽取传统非物质文化

如剪纸,刺绣,书法,国画,武术等满足不同学生的爱好,尤其是地方戏曲的表演可以在校园中进行。从行为上塑造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拓宽国学快速传播的途径,并行之有效的影响学生日常行为,进而深入国学理念,使国学不再遥不可及,深奥艰涩。

三、结语

国学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从中汲取优秀成分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应用在中职语文课程中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她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将国学经典穿插在语文课程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热爱国学,热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地挖掘,相信语文课程会赢得学生们的喜欢,同时,国学经典教育也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谢谦.国学词典[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定.国学课程资源有效开发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

[3]黄婷.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教育现状探微[J].文学教育,2017,(06).

猜你喜欢

国学中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