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路径探究

2018-03-23钟锦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结构性供给

钟锦

【摘要】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优化、培养方法改进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建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当前地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基于解决体系庞大,结构复杂的经济领域,供给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相对于凯恩斯主义需求学派而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重视和强调经济供给方面的作用,为西方发达经济体有效化解了高通胀、低增长问题。2012年,贾康等联合撰文发表了《中国需要构建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2013年他在《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书中积极研讨构建中国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2014年黄剑辉在《中国关键: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书中及时提供能够适应时空变化的“新制度供给”,从经济发展的供给端和需求端精准发力,突破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不断促进“创新创造”,这两本著作奠定了中国新供给学派的兴起和供给侧改革策略的理论基础。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概念,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经济转型发展,政策调整,必然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正确认识地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明确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其发展路径、任务如何选择?如何进一步推动地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是地方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地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分析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在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过程中,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当前地方高等教育面临质量提升、内涵建设、综合改革、转型发展、创新创业等关键课题,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等都需要深刻变革,当前地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矛盾和存在问题归纳如下:

1.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人才需求与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供给不足的矛盾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素质和结构有一个大提升,能够涌现更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成果。目前,相当一部分地方院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不强,地方高校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

2.高校行政化与自主办学的矛盾

高校失去教育本性,呈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特征;大学的核心职能错位,很多地方高校在发展中偏离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偏离了教学工作中心,学校管理决策偏离人才培养中心,学生管理偏离学生学习中心。人才培养是大学职能的核心,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坚守大学之本,摒除浮躁之风,营造具备浓郁学术氛围、自由民主气息和优质办学条件的育人环境”,高等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

3.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改革与现行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

当前,现有的高校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分工不明、统筹乏力;高校“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缺乏规范化的操作规定;招生就业制度缺乏灵活性;教育投入机制落后、渠道单一;教师退出机制没有建立,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亟待深化等等。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还没有进一步明确,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进一步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有待进一步扩大;这些都进一步阻碍了高校的自主办学和高等教育发展活力,影响了高校实施科学管理、精细管理、规范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4.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与高校信息化、国际化程度不高的矛盾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目标。要求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激发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高校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统一指导和总体规划,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软件投入,尤其是数字教学资源缺乏,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不足。

师资队伍国际化、课程设置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留学生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等都偏低,且结构不够合理,且缺少国际化沟通平台,合作机制,需要探索多元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国际化的办学道路。

二、地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内涵

供给侧改革相对于需求侧管理,主要侧重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对于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在于要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基本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需要,当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面临质量提升、内涵建设、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等关键课题,加快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由之路。

1.完善高校分类管理制度,形成分类建设体系

完善高校分类管理制度,引导各类高校、学科专业准确定位,围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分类建设一批地方特色、应用型和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优化各类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成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

2.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将高校建成为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科学普及的重要基地,破除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高等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教育教学和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權,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强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3.积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水平

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努力办好企业满意、社会满意、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按照适应需求、优化布局的原则,从“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专业方向调整、招生计划安排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调整”四个层面,着力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专业体系。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不同行业层次对人才的需求。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广泛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把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行)业锻炼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并作为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评选优秀的主要依据,把服务社会、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企业难题作为重要指标。要支持并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增强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支持教师以完成企业技术难题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为主要目标的项目研究。制定教师离岗进入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的优惠政策和股权激励机制。

5.深化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服务社会经济转型

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等学校,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提升地方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实现教育改革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根本转变。通过结构性改革,科学配置资源,优化布局结构,扩大优质供给,提升办学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三、地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选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质量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学习型社会新目标下的要求。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任务见图1。具体举措如下:

以“双一流大学”建设促进供给侧改革。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需求,依据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基础、学科优势,坚持以应用性为导向,加强应用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为应用型专业建设服务,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激励教师开展应用型教育教学改革和应用性科学研究,发展应用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服务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以传承技术技能、提高师生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高职院校资源整合,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

1.实施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战略

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入推动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之更加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结构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坚持教产融合,校企合作,建设服务经济发展的领军科学家、工程师等专业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强化高校与创新驱动发展和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加大支持和改革力度,最终构建高校学科专业链、区域发展创新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主导产业链之间,既有机衔接又相互支撑的发展新机制。

2.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形成教育大数据共享资源平台

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深度融合,以高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和高等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整合现有资源、兼容异构平台,开发优质信息资源,重点开展数字图书馆、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及重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建成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应用广泛、安全高效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創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3.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协同推进、开放合作,形成全力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以及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积极开拓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途径,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更加突出,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根本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建设能够对经济社会发挥创新引领、人才支撑和促进就业等方面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高水平大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从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解决供需错位问题着手,在人才培养上创品牌,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上做贡献,提高高校综合实力,从地方政府层面来说要引导各类高校立足办学实际和地域优势,科学定位,特色发展,逐步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学科专业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CHARLES EDQUIST,LEIF HOMMEN.Systems of innovation:Theory and policy for the demand side[J].Technology in Society,1999,(01) :3-79.

[2]柳友荣.也应重视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5-12-14.

[3]康宏.我国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1).

[4]吴岩.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新视野[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5.

[5]邬大光.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透视(笔谈)[J].高等教育研究,2012,(02).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结构性供给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