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内外高职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2018-03-23宗雪梅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培养目标院校

宗雪梅

【摘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扩大了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对高職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结合当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实际概况,可知其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难以达到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实践过程中所需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在高职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构建中加强国内外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其中所带来的启示,促使高职院校能够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基于此,就国内外高职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及其启示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人才 教育培养模式 启示 问题积极探索国内外高职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找出其中存在的差距,能够为我国高职人才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促使既有的培养机制及方法得以优化,加快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的同时确保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对我国高职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国外不同的高职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丰富我国高职院校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方式。

一、我国高职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一)不同类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本质上是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良好专业素质、应用能力培养,促使高职学生能够在就业中拥有自身的优势,并采用了实际技术问题共同研究的方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该模式实践应用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由学校及企业承担。其特征为:校企联合、产学相互结合,确保了学生实践能力的科学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基本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同步进行。

2.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与企业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在就业导向的作用下,企业、高职院校及学生将会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逐步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种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特征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就人才培养签署了相关的协议;人才培养中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发挥作用。

3.就业引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实践应用中的目标为:提高高职学生就业效率,并确保就业质量可靠性。通过在市场中对于各类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形成了一种与社会就业价值相吻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们能够拥有自身的就业优势。其特征为:以就业为导向,设置相应的专业。

4.基于双证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学生毕业时应持有毕业证书与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模式。该模式作用下高职学生的就业中的竞争能力提高,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就业的相合融合。其特征为:学生同时拥有两个证书。

(二)不同类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1.以上所述模式的共同特点。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过程中,都考虑了市场的导向作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明确了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中重视产学研一体化;学生同时拥有毕业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更加注重引进双师型教师,主要在于我国的人才流动机制并不完善。

2.以上所述模式的差异性包块。不同模式中企业的参与程度有所差异;在专业、课程设置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并不用相同。这些差异性,客观地说明了我国不同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应用中的侧重点有所区别。

二、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实践中的人才好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性有待加强。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体系构建等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培养,就业过程中的职业能力并不突出;社会层面上部分企业对高职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从学历层次上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的原因在于:高职教育为了迎合市场,盲目的向普通高等教育靠近,逐渐失去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加剧了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

2.实践中的师资队伍结构缺乏合理性。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类型失衡、支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效果。导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在于:高职教师培养模式遵循了普通高等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致使大多教师从事了理论教学,无法胜任实践教学工作,使得“双师”素质缺乏科学培养;部分本校的就业生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学历层次结构;难以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且兼职教师引进中未能得到有效的法律支持。

3.缺乏可靠的实践教学质量。高职人才教育培养中未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更多的培养,致使自身的实践教学质量下降。引发这类问题的原因在于:实践教材开发力度不够;课程设计中并未突出实践性;既有的实训基地数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4.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高职毕业生就业中创新能力不足、专业素质不高、集体意识淡薄问题的存在,减少了他们的就业机会。造成这类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就业中用人单位存在偏见;市场经济形势的动态变化,加大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国外高职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分析

1.来源于英国的BTEC模式。该模式的培养目标为,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相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应用中,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自由,鼓励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展现自我,促使不同专业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其考核评价机制非常严格,侧重于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估。同时,教学实践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2.来源于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该模式为技术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践应用中需要高职院校开展必要的培训活动,以便获得行业认可的资格证书。其培养目标为:在就业导向作用下,结合市场对高职人才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学习应用性知识,促使他们就业过程中能够获得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在其专业课程时设置的过程中,建立了包含认证框架、国家培训框架等职教框架体系,并通过规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且在“双师型”教师的作用下,培养了高素质的技能型高职人才。

3.来源于美国及加拿大的CBE模式。该模式为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其实践应用中的培养目标为:促使受教者能够具备综合的职业能力,从知识、态度、经验等方面进行培养。在其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注重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评价过程中考虑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确保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4.来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该模式的内涵为:培训中充分了企业与高职院校作用;教学内容设置了考虑了企业所传授的职业金额能够及职业经验等,高职院校设置了相关的专业课程;教材选择时包含了理论与实训教材。同时,通过理论教育实训教师、技能及资格考试等,确保了教学内容丰富性。其培养目标为:高级实用性人才;课程设置时包括:专业培训、基础培养及专长培训。师资为双元制教师,分为专职与兼职;考核评价中有专门的机构负责。

以上四种培训模式的相同之处在于:教育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职业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实践教学;实现了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了双元制教师的综合素质良好性。

以上四种培训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各自的理论基础有所差异;课程模式有所区别,主要在于各模式的课程设置并不相同;培养途径与评价方法不相同。

四、国外高职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所带来的启示分析

通过对国外有关高职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分析,能够得到这些启示:(1)为了促使高职教育发展,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使社会经济与科技不断进步,为其发展提供保障;(2)在构建课程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确保课程设置灵活性,明确职业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并采用针对性及实效性的方式确保课程体系实施;(3)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多样化的产学合作教育形式利用效率;(4)高职院校办学中应做到:办学层次适度高移,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办学层次。

结合国外高职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所带来的启示,未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中构建该模式时应做到:(1)结合市场需求,全面提高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合理设置这类人才培养中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及素质结构;(2)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构建,确保各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3)教学模式构建中应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4)实践模式形成中应重视以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准入制的建立;(5)高职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中以“双师型”模式为主,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从这些方面入手:(1)根据国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需要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与培养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可靠性;(2)强化高职人才创新培养意识,充分考虑市场中对于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大其培養力度,并对既有的培养方法进行优化,突出其实践应用中的创新性;(3)对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做出科学的评价,为未来培养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

五、结束语

在当前良好的经济形势影响下,我国高职教育整体教学水平正在提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不同行业对于高职人才的各种需求。但是,未来加强高职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国外典型的高职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对其中重要的信息进行集中整合,保持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同时,高职院校发展中也需要拥有国际化视野,不断拓宽自身的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王书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赵玲娟.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

[3]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卢美.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5]李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发展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本文为2016年第九批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小巨人企业创新人才订单式高职教育模式研究”(合同编号:16ZLZDZF0008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培养目标院校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建设探讨
院校传真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院校传真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