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环境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2018-03-23骆金维曾德生刘倍雄黄富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大数据创新能力高职院校

骆金维 曾德生 刘倍雄 黄富平

【摘要】当前,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环境下,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深刻理解职业教育及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内在关联,认清社会需要创新技术人才特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大数据技术手段,将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明白教给学生么,教会学生什么,设计好教与学的供给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创新思维这个关键能力融入到实际实践教学中,促进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技术人才。

【关键词】大数据 高职院校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训练

一、时代背景

2015年6月29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共有职业院校13300多所,在校生近3000万人,每年毕业生近1000万人,累计培训各类从业人员2亿多人人次,职业教育已经占有我国教育的半壁江山。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国发〔2015〕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出健全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是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并要付出实际行动,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在信息化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信息量已经积累到了开始引发变革的程度,职业教育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职业教育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紧密对结合,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具有创造和发现新事物能力的技术人才。如果职业教育工作者观念落后,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效果,难以培养技术人才,且职业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和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也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如今职业院校的学生近3000万,职业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如何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采用大数据先进技术手段,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其兴趣,将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融合,训练其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其工匠精神。

二、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在关联

职业教育是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类型,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又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双元属性,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具有创新能力的就业主力军。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具有创业基因的人才,产生创新的灵感。在教学设计过程要深入融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规律必须与生产规律相适应,知识体系与工作系统结合,就业导向与创新发展融合。

因此,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内在关联,同为教育,只是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两者不会孤立存在,是有机的融合。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的属性也要求具有突破的创新思维,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融入创新教育项目。在教学生学习过程种,要求学生对专业技术实践后对业务流程,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创造全新的市场以满足尚未开发的顾客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能力教育,进行有效的创新能力训练,专业对接产业,促進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是技术的升级,而技术升级又一定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升级,人才培养质量的升级则是需要将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相互依存,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工作者,在工作岗位上去思考,去突破,去改变,社会方能进步,文明方能进步。现代的工匠既要传承古人,又要提升完善,更需要有创新精神,所以培养工匠精神既需要职业教育又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教育实施中能用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职业中的问题,突破常规思维界限,以超常乃致反常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从不同的解决方案或方法,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成果。

三、职业院校学生特征分析

经过十余年的职业教学经历,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创新能力等行为特征进行观察调研统计分析,其共性主要特征有几点:(1)高职院校学生在个人信心上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缺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识形态;(2)学生行为自律性不强,不严格要求自己;(3)目标定位不明确,对自己今后发展缺少职业生涯规划;(4)高职院校学生惰性较强,常常放任自己;(5)不愿意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特别是需要理解+记忆的理论知识方面存在困难;(6)高职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还没有固化,具有创新性、可塑性,他们对新鲜事物较为感兴趣,乐意接受创新思维训练;(7)热忠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较时尚的、潮流的技术能够吸引他们;(8)高职学生对实际动手操作练习较为感兴趣。

究其原因主要有在中学阶段成绩不够突出,被老师及家庭忽视,且家人对其寄予厚望不高,最终导致学生对自身发展自信力不强;长时间轻视理论知识,不去积累理论知识,日积月累,导致理论知识体系匮乏,后续很难进行深入学习理论知识。针对这种不适应应试教育的高职学生群体进行职业教育时,应结合时代背景,根据高职学生特征,在当前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环境下进行因材施教,职业教育者应先教其做,然后启发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能否用更好的方法来替代,并进行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态的养成,开拓学生创新思路,经过不断的思考、设计、实践、改进、提高、总结创新思维训练效应。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充分设计创新思维训练,依据职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建立职业能力标准,进行发现、挖掘、激发、培养、扶持、帮助的一系列训练培养过程。

四、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

当前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环境下,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记录,分析,检测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依据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进行有效的引导,利用大数据的推荐系统向学生推荐学生喜好的资源。

大数据系统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如在论坛上发表帖子,课外活动记录,在线社交活动的数据记录,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业完成状况,课堂表现情况,收集记录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此类数据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参考,大数据技术将给教师提供学生最为真实、最为个性化特点信息,大数据技术平台挖掘出教学、学习、评估等符合学生实际与教学实际的情况,进行在线决策,学习分析,数据挖掘,进行预测分析,行为分析,学业分析,经过分析,大数据模型以及显示,准确的评估学习兴趣爱好,发现学生学习潜在的问题,进而预测学生未来可能发表的表现。通过这些微观数据的整合能够诠释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的学习状态、表现和水平。教学评价中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通过技术层面来评价、分析,进而提升教学活动。可利用较为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手段检测出学生的兴趣点,然后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对先进技术、新鲜事物的热情,引导学生在学习先进技术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融入创新思维训练,并渗透到各个环节中,训练其创新思维能力,再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其创新创业搭建技术支撑平台。

五、职业教育与创新思维训练供给侧设计

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应打破原有的定势思维、惯性思维、群体惯性、惰性思维等,不能用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拒绝变化,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对专业技术技能实践训练存在陈旧问题时,不能只做观念探讨,应做行为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进行创新意识引导,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在做事的过程中使用知识并进行创造的改变或提升。

创新思维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不是以固定的思维程序和模式进行套用思考活动,而是具有概括性、多元性、新颖性、开放性、想象性在教育的事实层面、技术层面、价值层面三个层面进行思考,教什么、如可教、为什么教,并结合创新思维训练进行创新意识的引导。根据高职学生对动手实操作的练习较为感兴趣的特征,先确定具有创新型的任务,创新型的任务是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并且对工作内容进行改进及适度优化,学生在岗位中有哪些可以进行改造升级,然后确定具有创新的项目,项目根据创新型任务学习的需要选择和设计创新思维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通过做中引入学生创新意识环节,获取信息,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等环节进行实施。引导学生在某些方面进行创新,如一种新的理论建立,新技术的发明,新的艺术形象进行塑造,业务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

六、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探索

职业教育与创新思维训练设计重教学模块重组,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达到有趣有效有用的效果,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互联网+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了解新技术的背景,了解发明人,发明者的成长故事,让学生了解需求与创新之间的巧妙联系,从中感悟。老师要围绕一门课程延伸出更多的人文艺术科技等复合型课程,让创新渗透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职业院校鼓励在校学生参加校外实习,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为学生实习提供更多机会,在学校的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设立创客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工作的经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企业家精神,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创新创业教育无缝的融入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体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育人的过程。职业教育与创新思维训练供给,改革的重要举措,把社会作为需求方,学作为供给方,需要调整职业教育服务结构,既提供工匠型人才,又提供创业性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职业院校贴近行业企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在进行创新教育时,首先要做好职业岗位调研,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及创新培养环节,优化教学实施,以项目为载体实施课程教学,要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会知识并掌握技能同时也进行创新,去点燃学生创业的火种。在提升创新思维训练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在大数据环境下结合企业,依据现代职业教育规律,由用人单位培养学生职业人的能力,教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融入创新意识培养,注重用职业人的头脑解决实际工作岗位问题,对其教思路、教方法。

职业教育与创新思维训练供给,改革的重要举措,把学生作为需求方,学校作为供给方,改变教学结构,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因材施教,使具有創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能够走上创业之路,职业教育工作者自己应具有创新的意识形态,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引导高职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通过创新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在社会上就业,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创新活力及创新精神的后备主力军。建立创新教育训练项目库,创新项目“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训练项目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将企业的创新项目用在创新教育的案例。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其敢于突破的精神,再加上专业知识的融合,强化职业与知识及创新思维系统化训练。创新创业教育是学业教育+职业教育+创新教育+企业家的创业精神的教育统一融合,结合当地的产业、行业,实现将创业与专业结合,将行业与产业结合,立足于地方的经济产业,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岗位定位,明确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岗位职业结构,建立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体系,面向职业岗位群,注重课程与岗位资源包、资源库的建设开发引入创新教育环节,培养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现代复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

在实际教学过程时重在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就业为主体,在推动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时,将创新思维训练有意识的贯彻到实践教学中,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考。通过改革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职业教育资源库,改变实践方式,融入创新思维训练,明显提高职业教育课堂效果。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独进行,而是实施创新创业项目,以创业作为培养目标,再结合时代背景及专业特色,面向所服务的区域产业、行业,找出行业的差异化,从差异化中进行创新并打造特色。

七、结论

职业教育者首先深度理解职业教育及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内在关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盲目、不懈怠,将职业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开拓学生创新思路,经过不断的思考、设计、实践、改进、提高、总结创新思维训练效应,才能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与训练落到实处。在职业教育实施时,以实践教学为核心,融入创新思维训练,减少惯例、常规、传统规则在学生脑海中的定势束缚,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养成,防止心理定势、思维定势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束缚。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利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平台,舆论导向,协调部门等方面,为创新创业付款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以其适应就业竞争压力。大数据时代,各种数据较多,高职学生应利用好数据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穿插进行,理论认知与实践锻炼双向促进,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内在创新创业基因,并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贯穿在职业教育各个实施阶段,只能有通过不间断的、系列训练培养才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学生接受了创新创业的观念并勇于实践在专业技能上,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达到融合,起到了实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陈工孟.创新思维训练与创造力开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大数据创新能力高职院校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