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与分析

2018-03-23王书巍郭志勇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理工类媒介群体

王书巍 郭志勇

【摘要】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及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通过对成都市三所理工类高校的学生进行调研,调查内容主要针对媒介消费行为、媒介素养认知、媒介批判能力、媒介主动参与度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媒介消费能力比较强,其中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相当高,社交网络活跃度高;大部分学生具有媒介批判意识,但无法深入分析新闻事件,独立思考能力较弱;对媒介素养认知模糊;媒介应用能力较弱等问题。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 大学生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根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在中国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的比重最大,占到总人数的25%,20~29岁的网民群体则是中国网民年龄结构中比例最大的群体。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2004年10月,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时至今日,也仅有十几所综合性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大学、长江大学等先后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而国内理工类高校的媒介素养课程的相关数据则在知网上难以查询到。根据访谈了解到,理工类高校中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通过研究文献可知,西部地区的媒介素养调查和研究,在体量上相对少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笔者对成都市三所理工类高校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媒介素养则是指大学生对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具体说来,大学生应该具有关于媒体的一般基础知识和技能;能主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能自主选择能使自己在某个时候最便捷地获取信息的媒体;在接受特定的信息时能较为充分地理解媒体信息传播者的意图;对待某些特定的媒体信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等。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过程,媒介素养是结果。媒体素养教育经常使用一种基于问询的教学模式,鼓励人们问一些关于他们看到、听到和读到的问题。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工具帮助人们批判性地分析信息,为学习者拓宽他们的媒体经验提供机会,帮助他们发展创造自己的媒体信息的创造性技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早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主要从“保护主义角度”,关注媒介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英国学者F·R·利维斯在1933年就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他认为“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维持文化的连续性”,这是由于“大众文化产品的泛滥几乎中断了文明——文化所珍视的思想和感觉方式”。他曾提出过一套完整的建议,“力求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面授媒介所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者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1978年,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媒体文化协会(AML)的形成,被认为是北美媒介素养教育的里程碑式开端。加拿大传播学学者Marshall McLuhan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点燃了北美媒介教育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学者Robyn Quin和Barrie MacMahon写了一些开创性的教科书,如真实的图像,把许多复杂的媒体理论翻译成适合课堂学习的框架。1997年《现代传播》刊载了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在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拉开了中国大陆对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序幕。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媒介素养教育中心。从2004年至2010年,文献数量稳步增长,2010年至今,我国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大幅上升,截止到2017年7月,中国知网(CNKI)内在主题中搜索“大学生媒介素养”得到的文献共计1724篇,其中大多数文献是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综述性研究。总体看来,我国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虽然在数量上有所上升,但存在研究内容相对笼统宽泛、重复性研究、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等问题。但我国的研究特色在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很多學者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起来,也获得了相应的成果。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结果——基于对成都市三所理工类大学学生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成都地区理工科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情况,笔者于2017年5月到7月三个月间,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的形式,专门对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90份,回收有效问卷269份,占总数的92.7%。调查对象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女生占34.57%,男生占65.43%。学生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类工学、理学。主要考察了大学生的媒介消费行为分析,媒介素养认知和批判能力分析,以及媒介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分析。

(二)研究发现

1.媒介消费行为分析

在“您平时最经常接触到的媒介”的排序题中,选项“手机”击败“电脑”成为大学生中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介。“电脑”位于第二位,而传统媒介广播、报纸则被大学生选择为最少接触的媒介。说明新媒介已成为大学生中媒介消费最多的载体。

而在另一题“您每天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一题中,36.43%的群体选择了1~3h,35.32%的群体选择了3h~6h,26.77%群体选择了6h以上,只有1.49%的群体选择了小于1h。说明当前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较高,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app的兴盛,对大学生群体有巨大的吸引力。

在网络媒介消费动机上,受访者选择最多的是“使用QQ、微信等聊天软件育人沟通交流”,其次是“使用搜索软件查询资料”“浏览新浪、腾讯、搜狐、知乎等各大资讯平台了解新闻咨询”则排到第三位。

而被成都市理工类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应用分别是,QQ、微信、微博、知乎。这四种社交网络的功能显而易见是不同的,QQ和微信作为即时通讯软件在理工类高校大学生中的使用频率最高。前三名分别于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相对应数据的前三名相似。但已经值得注意的是,在成都市理工类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应用中,知乎作为以问题导向的网络问答平台,已经排到第四,豆瓣网作为以书影音等兴趣导向的社交社区,可以说是对书影音等相对传统的纸媒的网络延时社区,则排到了相当靠后的位置。这个结果十分有趣,说明相对于以书影音等传统媒介为依托的兴趣社区,理工类高校大学生更喜欢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集中的直接的讨论。

2.媒介批判能力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当下的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媒介批判意识,但在应对具体事件时的媒介批判能力还是有待提高,大多数学生对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是没有深入主动思考的。虽然在在被问到“你如何判断受到新闻咨询的真实性”时,54.28%的群体选择“多方比较,自己判断”,33.46%的群体选择“官方网站的消息公布”,8.55%的群体选择主流媒体的报道,3.72%的群体选择“大众评论的风向”。但我们同时发现约有72.45%的学生认为“北大才女回乡创业从快递”等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是很符合和比较符合事实的,只有12.3%的学生提出质疑。在访谈过程中笔者还发现,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欠佳,仅有23.2%的学生表示对“罗尔事件”等社会热点新闻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判断新闻的真伪,独立思考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有近60%的学生则选择了“不会”或“不大会”轻信各种媒体的观点。

3.媒介素养认知

在访谈过程中,发现过半数学生不了解媒介素養教育,绝大部分同学没有在学校上过媒介相关的课程。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56.13%的学生不太清楚“媒介素养”的含义,23.43%的学生“听说过,但是很模糊”,13.74%的学生群体大致知道什么意思,只有6.69%的学生很清楚的知道含义。由此可见,我国理工类大学对学生媒介素养的课程设置是相对缺乏的,相关的宣传也比较少,造成学生对媒介的接触比较少,对于媒介素养的认知比较模糊.而学生对自身媒介素养水平的认知:认为自身媒介素养水平“极好”的学生占1.81%,“较高”的占21.79%,“一般”的占48.40%,“较低”占22.71%,“非常低”占5.29%,说明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但媒介素养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4.媒介的使用和开发能力分析

根据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费奥多罗夫教授对全世界10个国家25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的调查,除了“确保人民指导如何分析、批判性思考并创造媒介文本;识别媒介文本的来源”,媒介素养的含义还包括“选择适合的媒介将自己的信息或者故事传递给目标受众;即要是媒介文本的‘接受者,还要是媒介文本的‘创造者”。因此,我们设置了相应问题对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和开发能力的进行调查分析。据问卷调查,58.74%的学生基本没有参与过媒体相关的工作,29%的学生群体参与过微信公众号的运营,23.43%的学生群体只做过视频、音频,7.43%的学生做过杂志、报纸等纸媒的编辑。由此可知,在成都地区理工类高校中,接近过半学生群体尝试过主动使用媒介,特别是自媒体的开发和探索,但还有过半群体没有参与过媒体相关工作,主动使用媒介和媒介传播信息能力较弱,媒介文本创造能力也有待提高。在问题“你会经常将身边的事发到社交网络上么?”的回答分析中,选择“少发”的群体占到43.49%,而有17.84%的群体选择“从不发”,只有6.69%群体选择经常发,也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论。

四、结语

媒介素养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在中国引入和发展的时间尚短,暂且缺乏质的飞跃,但媒介素养已然成为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而在理工类高校中,由于学科特点以及缺少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和宣传,学生群体对媒介素养的认知相对模糊,对媒介信息具有批判意识但缺乏深入分析能力,以及主动使用媒介意识不高、媒介文本创造能力偏弱等特点。如何在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结合学科特点,通过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发展和完善自我,提高媒介的批判能力等提,升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参考文献:

[1]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统计》.

[2][英]大卫·帕金翰.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宋小卫 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2).

[3]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6-67.

猜你喜欢

理工类媒介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理工类院校韩国语专业转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大学理工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