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振兴茶产业 造福老区人民 助推山区脱贫攻坚

2018-03-23六安市农业委员会

茶业通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瓜片黄茶霍山

六安市农业委员会

(六安市农业委员会,安徽六安 237000)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六安是革命老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战争年代,30万皖西儿女投身革命、英勇捐躯,走出了洪学智、皮定钧等 108位开国将军,涌现了许继慎、舒传贤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先驱。六安是全国重要茶区之一,有金寨、霍山、舒城、金安、裕安5个产茶县(区),其中金寨、霍山、舒城、裕安4个县(区)为全国重点产茶百强县(区),同时也是安徽茶产业十强县(区)。在这片老区土地上,仍有很多人民处于贫困,尤其是在山区。据市扶贫办2014年统计:五个产茶县区共有贫困村442个,贫困户151914户,贫困人口405861人,脱贫工作任务艰巨。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六安市围绕基地建设、品牌宣传、质量提升、龙头培育、科技投入、茶旅融合等方面创新发展,振兴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全市茶园总面积39153 hm2,茶叶总产量2.8万t,一产产值22亿元,综合产值71亿元,茶农人均收入4710元,分别较上年分别增长12%,18.9%,15.4%,13.2%。全市产茶县区特色种养业扶贫村产业(茶叶)发展达标村88个,占特色种养业总达标村的30%,涉及贫困户 11843户。市扶贫办最新统计,全市各产茶县区共有贫困村 417个,贫困户101325户,贫困人口254077人,较2014年分别减少5.7%、33.3%、37.4%,助推脱贫攻坚成绩瞩目。具体做法如下:

1 政府高度重视,加强资金投入

将茶产业作为全市绿色发展战略的首要产业,作为山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来抓。

1.1 制定政策

六安市先后制定《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印发六安市茶产业振兴计划(2015—2019年)的通知》、《关于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今年,六安市委、市政府又将出台《全面提升六安茶产业发展水平的意见》文件。

1.2 成立机构

六安市建立了六安市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副处级的六安市茶叶发展局。霍山县成立正科级独立法人的茶茧办,金寨县、裕安区分别成立茶叶发展办公室,专抓茶产业。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市财政茶产业专项资金,从无到有,由每年的50万元增加到300万元,从2015年开始增加到1000万元。计划明年市茶产业专项资金增加到1500万元,全面提升六安茶产业发展水平。各产茶县(区)政府均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促进茶产业发展。

2 加强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积极创建标准茶园,大力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改造低产茶园,夯实产业基础。

2.1 建立标准茶园

以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项目作为契机,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注重保护好的茶园生态环境,新建、改造建立标准茶园。

2.2 是加快良种繁育和推广

全市已选育出 “舒茶早”、“特香早”、“山坡绿”、 “霍山早”、“金鸡种”、“响洪甸1号”优良茶树品种,引进推广“乌牛早”、“农抗早”、“龙井43”、“安吉白茶”等良种。

2.3 实施低产茶园改造

因地制宜,确定改造对象,分期分批对老茶园进行改造,培养树势,改良土壤,提高茶园整体生产能力。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立标准茶园面积11005.5hm2,累计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 14007 hm2(良种率达36%),全年改造低产茶园2543.6 hm2。

3 创新质量管理,提升茶叶品质

从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多方面加强管理,提高茶叶品质。

3.1 严格投入品管理

加大对辖区内农资经营户的监管,对各种出入的农药均要明确登记,严禁高毒高残留违禁农药、除草剂在茶园中使用,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认证力度,确保茶园生产清洁化。金寨县在响洪甸水库周围产茶乡镇率先开展农业有机防控,全面禁止销售、使用化学农药,同时该县正试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目前,全市累计“三品”认证茶园总面积34864 hm2。

3.2 强化市场监管

联合工商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及行业协会进行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不按标准生产、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制定了六安瓜片实物标准样和标准样图谱,悬挂在各茶叶门店引导消费者正确选购。同时,及时制订、修订标准,规避标准使用漏洞,完成了黄茶国家标准制订和霍山黄大茶和六安瓜片省级地方标准修订工作。

3.3 建立茶叶物联网

借助项目支持和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从生产加工、包装、储存等环节,实现网络实时查询。目前,全市已有一笑堂等30多家茶叶企业充实完善了物联网体系建设,实现了从生产、销售、农业投入品全程监管。

由于生态建设好,2016年安徽省农委确定六安市为全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同年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监控检测霍山炒青绿茶样品50批次,96%达到欧盟茶叶农残限量标准;2014年、2016年霍山黄芽分别被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议保护产品清单。2014年,金寨、霍山分别荣获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4 创新品牌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

以六安瓜片为核心,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4.1 争创品牌荣誉

4月份,六安茶谷园区荣获“全国六安瓜片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这在全省农业园区中尚属首家,是我省第二个获批的“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5月份,六安瓜片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名列第五,是继1959年获得中国十大名茶之后,时隔58年再次荣获中国茶叶十大品牌这一殊荣。这次六安瓜片获奖,有专家测算,六安瓜片市场均价将有50至100元的涨幅,总产值将增加十几亿元。

4.2 坚持举办赛事

先后举办了17届六安瓜片茶文化节、11届霍山黄芽茶文化节,10届名优茶手工炒制擂台赛,5次大别山名优茶传统工艺制作大赛,3届六安瓜片采摘高手挑战赛,2届六安瓜片全民饮茶日活动及首届六安瓜片炒茶擂台赛。今年的7月-8月,六安市农委在合肥相继举办第十七届六安瓜片茶文化节开幕式和5场专题推介活动,持续一个多月。

4.3 拓展宣传范围

不仅组织企业参与天津、济南、潍坊、淄博、青岛、淮安、临沂、沈阳等茶事活动,还不断扩展国际市场。2011年、2013年组织参加香港国际茶业展,2015年、2016年参加俄罗斯圣彼得堡茶事活动。多次举办会议活动:作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2015年,成功举办了中蒙俄万里茶道(国际)协作体六安会议,来自中蒙俄三方及万里茶道节点上的70多个城市、90余人出席了会议;2013年、2016年两次举办全省茶产业工作会议。通过这些活动,更好的宣传展示了六安名优茶。

5 加大主体培育,进一步壮大龙头

振兴茶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是核心,始终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5.1 多渠道扶持龙头企业

综合利用项目、资金的杠杆作用,重点帮扶龙头企业升级改造;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支持企业间联合建立发展基金、互助资金,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筹备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2016年底,全市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选的全国百强茶企6家;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家;部级茶叶专业合作社6家,省级茶叶专业合作社14家;上市企业1家(抱儿钟秀)、挂牌准备上市企业2家(一笑堂公司、黄府茶业);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霍山黄芽、徽六、一笑堂),证明商标4个(六安瓜片、舒城兰花、霍山黄芽、霍山红茶),省著名商标35个。

5.2 支持电商发展

积极支持企业线上线下同时发展,鼓励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电商企业给予人才培训、资金奖补等方面支持。全市有茶叶类电商约 500家,初步形成“徽六”、“徽将军”、“抱儿钟秀”等电商龙头。截至目前:“抱儿钟秀”电商累计销售额 3000万元,“徽六”累计电商销售额7000多万,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00%、30%。2016年,“徽六”电商销售额6500万元,较上年增长33%,同年双十一,全网渠道成交额达 680万,居安徽茶叶第一、六安瓜片第一,成功挤进天猫销售额绿茶前三名。

5.3 组建产业联合体

引导扶持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组建茶叶生产经营联合体,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得的有机整体,带动产业发展。金寨县金龙玉珠茶叶生产经营联合体,链接农户221家,其中贫困户92户,链接基地112.7 hm2,示范带动全乡300余户农户,链接农户户均收入达1.2万元以上。目前,全市共成立茶产业联合体13家。

6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转型升级

6.1 加强产学研合作

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用科技助推茶产业发展,加快茶产业升级。聘请中国茶科所、安徽农业大学等省内外茶叶专家,组建了茶叶专家大院,成立了中国黄茶研究所,带动“六安瓜片”、“霍山黄茶”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和新型生产模式的探索。

6.2 加强技术培训

结合民生工程,对茶叶生产、加工、经营大户、企业、合作社代表开展培训,尤其注意对贫困户开展培训,培训茶园田间管理、高档名优茶手工制作、名优茶清洁化加工、炒青绿茶清洁化初制、无性系良种繁育及大田移栽、中低产茶园综合改造、电子商务等知识。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培训90多期次,培训人员近1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万余份。

6.3 突出机械化清洁化加工

为适应市场需要,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研发引进适合制作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等的清洁化加工设备,引导企业向规模化、清洁化、机械化和智能化加工方向转变。目前,全市已有规模加工厂110家,全部获证生产(QS)。

7 加强新产品开发,扩大茶资源利用

坚持以市场需求、茶农增收为主题,引导茶业品种结构调整,综合利用茶叶资源,开展夏秋茶资源利用、茶叶深加工产品研发,不断延伸六安茶产业链。

7.1 开发黄茶

黄茶是当下六大茶类中唯一没有深度挖掘的茶类,霍山县是我国的传统黄茶产区,近年来恢复黄茶生产,生产有黄芽茶、黄大茶、黄小茶,市场销售好,全国的黄茶市场霍山占了一半。不仅有黄茶,还研发生产有红茶、乌龙茶、白茶、茶花茶、桂花茶、六安篮茶等,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7.2 进行深加工

为适应市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开发了速溶绿茶、速溶黄茶,更加方便消费者,深受市场欢迎。同时,将茶叶与食品结合在一,生产有茶饼干、茶月饼、茶挂面等产品,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截至目前,全市夏秋茶产量1.5万t,产值5.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8.1%、22.2%。

8 创新三产发展,推进茶旅融合

近年来,六安市坚持建设六安茶谷,以茶为媒,融合一、二、三产开发,创新发展,推进茶旅融合。

8.1 建立茶文化园

相继建成了裕安六安瓜片茶公园,舒城河棚兰花茶主题公园、舒城“九一六”茶公园,霍山汉唐清茗茶产业园、抱儿钟秀黄茶文化园黄茶体验中心等茶文化旅游景点。今年,六安瓜片茶公园、“九一六”茶公园累计接待游客均分别达到10万人次,河棚兰花茶主题公园累计达到3万人次,抱儿钟秀黄茶文化园黄茶体验中心累计接待 2万人次,其中,抱儿钟秀黄茶文化园黄茶体验中心在 5、6、7三个月现场销售黄茶500万元,“九一六”茶公园在周末、节假日,日均销售达13万元以上。今年,舒茶“九一六”茶园还荣获获2017年度“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称号。

8.2 建立特色节点

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贯穿全市五个产茶县区,围绕这条通道,结合茶谷建设,合理规划布局,相继建成了近百个茶谷小院、茶谷小站、茶谷小镇等特色节点,形成了一批规模不等、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和茶乡旅游载体,发展乡村旅游。2014年霍山县、2016年金寨县分别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其中金寨的“六安(金寨)茶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民俗精品旅游线路”被推选为“2016年度全国茶乡之旅特色路线”,2017年舒城县荣获“全国十大魅力茶乡”荣誉称号。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茶乡旅游吸引了大量的节庆、假日游客人来到茶谷,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等农副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了茶叶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据统计,茶谷建设三年来,累计实施各类项目300多个,吸引投资近70亿元。

猜你喜欢

瓜片黄茶霍山
黄茶一盏脾胃舒
岳阳黄茶闷黄机械化研究与探讨
《中国茶叶标准化工作》系列讲座之五中国黄茶标准化工作十年
柱前衍生化HPLC同时测定霍山石斛中13种游离氨基酸含量
霍山石斛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及活性菌株的鉴定
霍山石斛Stagonosporopsis oculihominis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分离鉴定
灵山秀水出名茶 六安瓜片甲天下
瓜片记
怎样是一株好霍斛
“特香早”鲜叶制作瓜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