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馆与休闲之“和”

2018-03-23董雪君丁以寿

茶业通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品茗茶馆茶文化

董雪君,丁以寿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

“和”体现的是天和、地和、人和的整体和谐。正处于转型期的现今社会,原有的社会关系处于失衡,人际关系趋于紧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茶作为生活与文化相结合的一个载体,其文化价值正在被大多数人所共识。中国是茶的故乡亦是茶馆的故乡,历经1700多年流变与发展,时至今日,无论是生活休闲、还是文化娱乐,许多都与茶馆密切相关。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使人们的需求发生着变化,茶馆为人们提供了休闲空间,让人们充分发挥休闲的价值,沟通思想,在休闲中诚信处世,团结共进。

1 茶馆与“和”思想

“物以载道”是物质与精神之“和”,人与自然之“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以茶为这一“物”的载体,可以充分体现出古人对待身心修养以及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立场。品茶需合适的意境、氛围以及时间密不可分,即“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古人在通过茶事活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形成了一种人生价值观,这种人生价值观,是以茶事相关的生产、生活实践为依托,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相结合而形成的。它反映并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关系,这便是茶文化的“和”思想,这种“和谐”在融会了儒、释、道三家“和”思想精髓的来源根基上,延伸成了茶道的核心精神—“和”[1]。如陆羽的“精、行、俭、德”[2],庄晩芳的“廉、美、和、敬”[3],林治在的“和、静、怡、真”[4],周国富的“清、敬、和、美”[5]等等,都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中有关精神实质的深切阐发。其中“和”的思想,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养成、民族文化特征是一致的,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以茶为载体的中国茶文化“和”思想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馆,是饮茶场所,从萌芽到繁盛皆是如此,茶馆作为茶文化的载体,从唐以前满足休息和解渴这一相对单一的功能,到了宋代已相当成熟、丰富,多样化了。宋代文人秉承唐代遗风,爱好吟诗作画,苏东坡有“尝茶看画亦不恶”,文与可也有“对客临轩试越茶”的诗句[6],说明当时的文人有好吃茶品茗赏画的闲情雅兴。

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延伸、社会的发展,茶馆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与丰富,从外部建筑到内部装潢装饰,从大的环境、格调到小的茶品、器皿、摆件,从茶艺表演到音乐、灯光无一不体现“和”的思想[6]。如浙江的清和茶馆,围绕着“清”“和”二字,将其各个包厢命名。茶馆内“插四时花,挂名人画”来增添茶客闲情雅趣,达到身心放松、修身养性的目的。儒家高雅的中庸风韵,无论在是煮茶、茶具使用、品饮、还是茶事礼节的动作要领皆有所展现,体现出高逸的“中和”休闲境界,能够向人们传播宁静、淡泊、返璞归真的理念,去除功利和浮躁心,让人们通过沏茶品茗来修炼品性、陶冶情操。

2 休闲与“和”思想

休闲,不是人们潜意识中的好逸恶劳,它不同于闲逛、游手好闲等散发着消极气味的贬义词,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是在劳作之外需要体会的一种身心疏理和净化的过程,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境界。休闲的实质是积极的、科学的和有利身心的。

西方国家对于休闲的研究有众多宏篇伟论,法国罗歇· 苏所著《休闲》中指出,休闲在希腊语中的含义为:“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将休闲总结出两种含义: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 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7]。

与西方休闲思想相比,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中,对于休闲文化的专著虽少,但其独到之处在于,古人将对休闲的体验、理解与思考,以儒、释、道、原生态的闲适思想为代表表达出来,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闲思想,它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儒家的“仁境-和谐中庸”、道家的“道境-天人合一”和佛家的“禅境-茶禅一味”,其休闲观的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生命的飞跃与心灵自由,主张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精神的喜悦与快感,充分享受生活的趣味。

休闲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构建和谐的世界和守卫精神的家园,为社会发展贡献了一种人文精神力量。因此,休闲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概念,是一项衡量社会经济和文明发展的尺标,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身处后工业时代的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只顾前行,却忽视了沿途的风景,使得休闲的意义显得更加突出,使人更加寻求挣脱名利的束缚和世事的烦扰,实现悠然自得的休闲之乐,达到“不忧不惧”的人生境界。

3 “和”的闲适思想于茶馆中的体现

社会的进步使得休闲的意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古人品茗于山水之间、以诗言志,是一种心灵的自由释放,寻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在快节奏的当下,茶馆为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片和谐的净土,从中接受艺术熏陶、培养气质、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实现休闲的价值,获得灵魂的升华。当代茶馆的休闲功能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对生活以及生命的思索,其中,“和”的闲适思想可以从 “和而不同”、“和谐中庸”、“天人合一”中体现出来,使置身于茶馆中的人们不光可以获得身心的舒展,同时有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感受,真正地走向自由。

3.1 “和而不同”

“和”与“同”乃中国古代哲学中相互对峙的两个范畴。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之物则无所生。可见“和合”中蕴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别与异同。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才能生物,才能发展。主张差异的均衡或多样性的统一,不认同无差别的抽象同一性。“和”是差异性的统一,“同”是排斥差异的直接同一。“和而不同”最终达到互相尊重、和睦共处。

茶馆有雅俗之分,雅俗共赏是茶馆稳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当今社会的变革给予了茶馆新的生命力,虽仍有其俗文化的一面,但又有着雅文化的一面。雅俗文化的并存和互补,正是体现了中国茶馆文化“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强调其极强的包容性。与茶馆文化的雅俗异曲同工——休闲文化,也是个具有哲理内涵与韵味的文化概念,体现的是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息的辩证关系。“和而不同”是将当下生活所持的批评与否定的态度,在茶馆中得到平衡,以超然世外,于淡泊宁静中求得精神自由。

3.2 “和谐中庸”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处世之道乃中庸之德行。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以“中和”思想阐释人际关系与道德,以求实现共生共存、人际和谐的状态[8]。儒家以茶雅志,肯定当下的自我存在与人格操守,强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8],积极入世,呈现的是一幅追求进取、不乐功利的休闲画面。

“子曰:立于礼,游于艺,成于乐”,“君子”掌握应具有的物质技能,完成具有实践力量的人格,即“乐者,乐也。”这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休闲。徐晓村在《旧京茶事》中指出,坐茶馆的真味在于,其乐趣不止在于喝茶,也在于其热闹。既可闲话于其中;也可出乎其外,独坐于喧闹之中,品生活之悠闲,使悠闲更加丰富和突出[9]。休闲有利于健康以及修心养性。以休闲的视角看茶馆,无论从其内在意境的典雅、古朴,还是外在的雅致亲和,都给崇尚优雅、注重心性修养以及茶侣选择的人们,营造出了绝妙的品茗环境,使人们在和谐的气氛中追求生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达到心灵的自由愉快。

3.3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强调自然界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和”的精神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显现。人在劳作和生活中要遵循“阴阳守恒”,不能扰乱自然规律的流转,才能享有和谐的发展空间。表明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与儒家的“和”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睦、和谐相比,道家则更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道”为本,求“逍遥游”之乐,在遵循自然中拾得一份难得的恬适与淡然,将自身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实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和美追求。

城市化的今天,在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下,品茗于山林,修性于自然已是一种奢望。茶馆是将室外饮茶搬到室内,认为茶与世无争,其本身就包含着道,“茶即道”[10],所追求的“任性逍遥”,就是一种境界超脱的休闲,这一点上茶馆与休闲就是完美的配搭。在幽雅的环境中饮茶,花草点缀,琴声围绕如林间鸟鸣,茶香弥满唇齿之间,如入参天古木、繁花流水之中恬静自然,更添一份闲情逸致与别样风韵。不需到大自然中寻找,茶馆给予了人们体验避世超尘、清静无为的和谐环境,在品茗中寻求返璞归真之境。

4 “和”对当代茶馆创新发展的启示

和谐的环境是品茗的基本条件。时代对休闲活动要求的提高,使得茶馆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延伸,功能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和丰富。在传承和弘扬传统茶馆功能的同时,也改进和新添了不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功能,例如学习交流、兴趣发展以及文化研究等。茶馆的社会功能随着时间流转、人类进步的需要,在今后社会的发展中越发显现,越发需要得到加强。其代表着和平共处、崇尚自然、文明发展,启发着人们对新发展的思考。

茶馆业的稳定发展依托于茶文化。当代茶馆经营要立足茶馆文化本色,以茶修身、以茶行道,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同时,转向文化创新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弘扬中国茶文化来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新的时代有新的使命,新时代的茶馆围绕休闲而展开,通过渗透、包容、融合、凝聚、洗涤等多种形式正影响着现代人的行为与生活方式,进而提高文化休养,培养审美情趣,提升精神境界,唤起休闲新的生命力。茶馆休闲文化功能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英国女作家韩素音曾说:“如果没有杯茶在手,我就无法感受生活。”茶馆经营者应刷新思想,以人为本,使茶馆真正成为学习生活及文化交流的舞台。

[1]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赵佶.大观茶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庄晩芳.中国茶文化的传播[J].中国农史,1984(2):61-65.

[4]林治.中国茶道[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5]陈红波,周国富.全面系统阐述“清、敬、和、美”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J].茶博览,2013(11):12-19.

[6]刘清荣.中国茶馆形成、功能的演变与前瞻[J].农业考古,2009(6):193-200.

[7]王德刚.“游必有方”—论孔子的旅游休闲观[J].旅游科学,2008,22(6):38-42.

[8]张永红. 儒、道、禅闲适思想探微[J].河北学刊,2009,29(3):241-243.

[9]徐晓村.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188.

[10]董尚荣,王建明.茶史[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78.

猜你喜欢

品茗茶馆茶文化
《茶馆》
品茗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岁月如歌 品茗知味
安溪寿星爱品茗
白茶飘香 安吉品茗
清雅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