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通里穴治疗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3-23王儒蒙焦杨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1期
关键词:运动性失语症针刺

王儒蒙 焦杨

(1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 武汉 430065;2湖北省中医院 武汉 430061)

运动性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Broca失语,病变累及优势大脑半球额叶的运动性语言中枢区(Broca区),表现为能听懂他人的语言,自己不能说话,但单字发音正常。脑卒中是运动性失语最常见的病因,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本研究通过采用针刺通里穴及常规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的运动性失语,探讨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在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采用计算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只有治疗的医生知道分组情况,患者并不知情。两组基础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平均病程(月)治疗组对照组组别 n 性别(例)男女年龄(岁) 文化程度(例)小学 初中 高中脑血管病分类(例)脑梗死 脑出血30 30 17 19 13 11 59.67±5.76 58.57±6.38 10 9 11 12 34 23 24 76 3.73±1.46 3.83±1.83

1.2 诊断标准 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主要参考200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中的相关标准。运动性失语的诊断主要参考北京医科大学制定的《汉语失语成套测验》[2]的综合评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汉语失语成套测验》的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为单发病灶,且病程在6个月以内;(3)年龄18~70岁;(4)意识清醒,神志清楚,能配合治疗;(5)发病前语言功能正常;(6)将汉语作为母语,且是小学以上文化程度;(7)自愿参加本临床研究。

1.4 排除标准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部外伤、肿瘤等其他脑部疾病;(2)听力、视力有严重障碍者;(3)合并有其他严重内科疾病、精神心理疾病者;(4)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5)晕针者;(6)同时参加其他研究者。

1.5 脱落标准 (1)研究期间病情恶化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2)研究期间主动要求退出者;(3)依从性较差,不配合治疗者。

1.6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1)处方:通里穴及常规穴位针刺治疗,常规取穴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3]中相关治疗方法,穴位主要选取廉泉、风池、完骨、照海、合谷、太冲。(2)针具:选用环球牌一次性使用无菌不锈钢毫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规格为0.35 mm×40 mm。(3)刺法:均由同一位针灸医生进行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在腧穴的局部皮肤上用碘伏擦拭消毒,采用快速进针法进针。通里穴采用直刺法,刺入8~13 mm,行平补平泻法,以局部得气为宜;针刺风池、完骨时,针尖稍向内下方,刺入21~32 mm,以咽喉部麻胀感为宜;针刺廉泉穴时,针尖朝向舌根方向,刺入13~21 mm,以局部得气为宜;余穴采用常规针刺法。对照组采用(1)处方:仅常规穴位进行治疗,即穴取廉泉、风池、完骨、照海、合谷、太冲。(2)针具:同治疗组。(3)刺法:常规穴位刺法同治疗组。以上两组同时采用脑血管疾病常规治疗,包括言语功能训练、稳定血压、控制血糖、调脂等对症治疗。每星期连续治疗6 d,休息1 d。2个星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疗效。

1.7 观察指标 根据《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中制定的方法进行评分,包括自发谈话、复述、命名、理解四个方面。

1.8 疗效判定标准 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之后,对患者自发谈话、复述、命名、理解四个方面进行测验,并依据评分的改善情况,依照以下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判,恢复:治疗后得分达总分的90%以上;显效:治疗前总分达50%以上,治疗后有10%以上的进步,或治疗前总分在50%以下,治疗后有20%以上的进步;有效:总分有进步,但未达显效标准;无效:治疗前后总分无明显变化,各方面语言功能均无显著改变,或某方面语言功能有退步。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进行比较,自发谈话、复述、命名、理解能力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自发谈话、复述、命名能力方面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理解能力方面,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比较(分,x±s)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均有较好的疗效,两组之间进行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失语为其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国内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引起的失语症发生率约达43%[4]。运动性失语作为常见的失语症类型,在临床上受到了医生的广泛重视。西医在治疗失语症上以言语康复训练、高压氧治疗及计算机辅助训练为主。药物治疗上有一定的进展,现常用的药物为多巴胺类、胆碱能类和脑保护性药物等[5~6],但针对失语这一症状的疗效尚存争议。

本症属于中医学“瘖痱、风喑”范畴[7],《素问·脉解》中就有记载“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等。中医认为本症病机多为风、火、痰、瘀阻滞脑络舌窍,病位在脑,伤及心、脾、肝、肾四经。针灸通过对腧穴的刺激,可疏通经络、清利脏腑、调和阴阳。廉泉、风池、完骨局部取穴,通利关窍;照海为肾经腧穴,通于阴跷脉,可疏导气血;合谷、太冲开四关,疏利气机。“言为心声、舌为心窍”,心经受邪、心神失治则言语不利。通里穴为手少阴心经的络穴,别走手太阳小肠经,“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能通心脉,益心气,利舌咽;“虚则不能言”则取通里以治之,和照海相配,通调心肾之气。《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亦有记载“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暴喑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本临床研究发现,针刺通里穴配合体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常规体针治疗,在自发谈话、复述、命名、理解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针刺通里穴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效突出,在运动性失语的治疗中值得推广。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9-30,35-37

[2]高素荣.失语症[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37-280

[3]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4

[4]李红玲,刘亚玲,任力,等.脑卒中患者言语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8):473-475

[5]周延华,王东.失语症的研究进展[J].北方药学,2013,10(2):36-37

[6]程强强,姜迎萍.失语症的治疗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5,33(2):66-70

[7]李雪青,石志敏.脑卒中后失语症神经语言学评测量表述评及其中医量表建立的思路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1):153-156

猜你喜欢

运动性失语症针刺
失语症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姜黄素对大鼠运动性肾脏裂孔隔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五泉穴”联合华佗再造丸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38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脑卒中患者失语症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