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农村“精准扶贫”问题

2018-03-22李冲

魅力中国 2018年34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精准扶贫农村

李冲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反贫困的重要战略;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二者密切相关。实现“精准扶贫”很大程度上需要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兜底”作用。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精准扶贫”

社会保障制度与脱贫攻坚是我国目前两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二者在性质和目标上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加强和完善,有助于消除贫困和减小两极分化趋势;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目标而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1]。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依据城乡户口的不同实行“双轨制”,分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两种,这并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政府需要通过改革将其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应公平的享有社会养老保险权益。但是由于城乡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整合规划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政府在工作安排中应设置一段过渡期,确保城乡居民原有的养老利益不受到损害,依据经济及发展水平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另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公正公开的收付制度,将个人缴费与待遇水平相联系,体现保险的性质。

二、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整合现行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证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通过对覆盖范围、筹资标准、保障待遇、医保目录等的统一管理,解决城乡居民医保分设、管理分割、资源分散等常见问题,提高统筹管理水平,方便城乡居民医保关系转移接续,使得农村居民在医保制度和公共资源共享上都能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扩大农村居民选择就医的范围,提高医保报销比例。

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扶贫工作开展

在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时,民政部门应牵头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将低保政策、扶贫政策制度与专项救助如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等相结合。通过对贫困家庭的认定和对居民经济状况的核对,向农村贫困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专项社会救助。在向农村贫困人口实行专项救助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应该尽力减少福利捆绑和重复救助,尽量保持低保线和扶贫线的一致。民政部门还应制定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提高农村低保和五保补助标准。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层保障,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中发挥着兜底的作用[2]。因此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以及贯彻落实情况直接影响着精准扶贫的实施进程。

四、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要因地制宜

贫困地区因为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其致贫原因也不同。这就要求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社会保障和扶贫措施。比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一些区域饮水条件差,因之而引起的地方病、流行病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区域性,当地政府要将其区别对待,将其纳入医疗保障之中,同时政府要对环境进行干预,改善当地水土环境,对选择异地搬迁移民的村民,则政府要加大住房等专项保障。因自然灾害而致贫的农村地区,对社会救济的需求大,其社会保障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政府救灾能力和社会救助建设;因农村教育水平落后而致贫的农村地区,农民社会保障的投入需要向教育基础设施、义务教育方向倾斜。

五、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长效机制,遏制返贫现象

要真正实现对农村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使其脱贫后不再返贫,这就需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长效机制,使最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长期得到保障。政府机构应制定相关保障制度,对贫困人口进行兜底全覆盖,然后随着财力的增强,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逐步提高社会保障补助的标准。通过深度融合社会救助与精准扶贫,实现社会救助由专项向多元转变,让农村贫困人员从吃饱饭到看得起病的全面覆盖。

六、社会福利的支出比重向贫困的偏远地区倾斜

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福利制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可以缓解城鄉中最脆弱的社会成员的生存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社会局面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社会保障制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提高对偏远贫困地区的社会福利支出比重,可以有效的帮助这些地区解决贫困问题,有利于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度,对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社会福利中,福利彩票每年都会有可观的收益,政府可以对这些收益进行合理分配,将其中的一部分拿出来帮助这些偏远地区脱贫,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进而更加有效的实施精准扶贫政策。

七、对贫困地区较多的省份,提高其低保标准

精准扶贫,旨在通过运用科学的程序,精准识别不同区域的贫困农户,并对其实施精准帮扶、精确管理,从而进行扶贫帮助[3]。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是对原先粗放的扶贫开发政策的进一步升级与发展。自2007年我国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以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性政策安排,目的是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群众,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从宏观政策实践来看,精准扶贫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是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其扶持对象都是弱势群体、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所以对贫困地区较多省份提高其低保标准,对精准扶贫工程的实施是非常有利的,也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在精准扶贫工程中发挥更好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制度,并在很多方面,如缩小收入差距、降低社会风险和保障基本需求等,发挥着帮助脱贫、遏制返贫的重要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我国反贫困的路径之一,政府可以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增强其在精准扶贫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梦瑶. 社会保障制度视域下农村“精准扶贫”问题探析[J]. 山西农经, 2018(1)

[2]左停,赵梦媛,金菁. 路径、机理与创新:社会保障促进精准扶贫的政策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1-12

[3]张举国. 精准扶贫与农村低保制度的融合发展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5(10):37-40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制度精准扶贫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分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