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村宅基地空心化现象

2018-03-22潘星

魅力中国 2018年34期
关键词:资本农村

潘星

摘要:改革开放35年以来,中央出台了15个“一号文件”,都强调要解决三农问题。然而,空心村在全国的大面积出现表明一些政策措施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对农村的制度安排存在的缺陷缺乏足够的反思。而农村人口缩减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农村宅基地的闲置问题同样浮出水面。

关键词:农村;闲置宅基地;空心村;资本

引言:本文以农村宅基地为例,对农村宅基地状况展开认知性研究,并基于马克思的空间理论,对“空心村”现象当中,空间政策之间出现的问题。最后通過梳理农村宅基地变迁对政策提出建议。

一、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现状

因为外出务工与农村耕作的插入,令农村人口急剧外流,村中仅余下劳动力弱的老人和幼儿。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房屋未完全闲置,房屋使用率也比较低,因而引发的土地闲置问题也较为严重。

在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不可避免的由务农向务工转移,至少这种过程在近期内是难以逆转的,农村向老龄社区类型转变是总的倾向,农村所需要迎接的是一个更精致更安全更洁净的区域化形态,而不仅是粗犷式的利用,然而在此前景下,首当其冲的就是宅基地的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问题,毫无疑问,现实的空荡并不符合蓝图。

二、闲置影响机制分析

(一)政策影响

1.物权法和土地政策的矛盾

1995年10月1日起,《担保法》的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宅基地使用权是不得抵押的。宅基地在分配的方式上,以农民个人作为单位主体,实行平均分配,农民可以无偿取得宅基地的使用权。但是,宅基地使用权性质的不明朗,导致了房屋的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法律规则的相互矛盾。

2.流转范围受到限制

1997至今日,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且只有农民可以原始获得宅基地的使用权,也就是农村宅基地只赐予农民永久使用的权利,但是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却没有享有农村宅基地的权利。

总结农村宅基地的相关政策可以发现一种试图在框架内的制衡,所谓框架即土地配给制度与宅基地处理制度的衡量标准,而现今前者的宽松与后者的严谨无疑使得这种框架并未达到平衡的态势,这就造成了宽入严出的局面,也就可以在这里清晰地辨明宅基地流出易、流入难所造成的闲置的后果。

而制衡无疑将是执行标准的规范化,是对前者的更加严格和对后者的逐步开放,尽量消减闲置低效占地行为。这种走向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有了更清楚地说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完善农村宅基地分配政策,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前提下,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

(二)空间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的内在统一。而生产资料的集中,本身必然伴随着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即城市关系。

所谓的城乡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城市垄断生产资料带来的城乡关系的对立。传统的中国,是一种“乡村关系”主导的自然和谐的社会状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实际上是“乡土中国”试图结合“资本主义因素”进行现代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发展从属于国家工业化发展计划,城乡空间成为国家调节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一种工具。具有强烈的计划经济特征的空间时间,如推广人民公社运动,建立户籍制度等等,都旨在维持一个均等化的空间图景,消除城乡差别。这种社会主义经济空间的“乌托邦”形式,无论与传统中国的“乡村关系”还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城市关系”都轩然有别。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追求资本增长,而城市则成为了资本扩张的产物。资本扩张到哪里,城市就扩张到哪里。城市也成为了生产资料和资本的集大成者,越来越多的人纷纷走向城市。

而农村的“空心村”现象,也从另一个程度上说明了资本扩张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资本遵循资本逻辑流向城市,而农村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起来。从某种意义上看,资本对于边远地带的占有,控制以及再塑造以实现资本积累的生产过程。

资本的流动,塑造着途径的地域,无论是城市或者是乡村。而“空心村”就是资本在进行空间修复的过程当中的一种表征形式和一种反映。农村的人口,或者是其他生产要素,流向城市,城市的各项生产要素不断集中,这就导致了城市越来越“集中化”,而农村越来越“空心化”。

哈维曾经说过,“不要让城市成为资本积累的产物”。资本积累过程中,忽视了公平正义,平衡发展等问题。农村生产资料的废弃“空心村”,也同时说明了这一问题。

(三)人为的选择

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有自发的生长属性和被动的选择属性,是日异月新的规划布局所必然涉及的更新和淘汰。更新来自空间的外部扩张和内部更替,淘汰意味着空间上的废弃,在城乡间的沟通中,乡村对城市的效仿是居民点外部空间形态变化的模板,而农村作为最低层次的社会,资金的外流少,农业与务工带来的资金流成为农村居住空间更新的动力。农村有了发展的模板和动力,就有了变化的方向。在变化中被淘汰的是由村民的择居意识令空间在自然灾害、宅基地地段差、宅基地面积小等类型土地的规避。简单来说,这就是农村居民点空间扩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

三、提出的建议

第一,因为农村经济成分的单一,以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农村缺乏吸引力。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势在必行,农村人口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随之,宅基地闲置情况也会减少。

第二,农村住宅表现为相对松散,村庄格局缺乏规划的条理性。因此,政府应当做好农村规划,使农村布局趋于合理,削落格局上的失调感,发挥集体效应。

第三,农村文化的贫瘠带来观念上的固化,而活力来自文化背景的充实,所以应发挥本地文化优势,引导村民思想观念的进步,并普及法律观念。

第四,改善农村宅基地土地配给制度与宅基地处理制度关系,避免宽入严出的现象,尽力使之达到平衡关系。

参考文献:

[1]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空心村治理问题研究[J].王军利.河北师范大学.2014(05)

[2]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刘彦随,刘玉.地理研究.2010(01)

[3]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地理学报.2009(10)

[4]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刘彦随,刘玉,翟荣新.地理学报.2009(10)

[5]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地理科学.2005(03)

猜你喜欢

资本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2014年度中国资本“金桥奖”
2009中国资本市场最佳创富IR奖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