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意识

2018-03-22赵晨飞

魅力中国 2018年34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

赵晨飞

摘要: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广大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除了要充分注意历史知识的教学外,应把注重思想观念教育和关注对学生历史的分析能力培养与采取抓住教材、贴近生活实际等有效教学途径相结合,来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宏观的、科学的历史意识,从而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事实;创新;发展

引言:历史,是指自然界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两个方面过程,我们初级中学所使用的历史教材,选材多来自后者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以人文学科为核心的历史学科教育有其“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和深刻的人类发展历史经验”。新课改使我们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不再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而是更加侧重于要求我们去挖掘历史带给我们的所需的反思和认识,更重要的去反思历史给我们所带来的历史教训对当今现实的准确把握,这可谓是历史遗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意识”财富这需要我们去精心梳理。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历史课程的不可替代性方面,谈谈关于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史实”意识,或说“事实”意识。

历史是反应类社会之发展过程的一门学科,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也就是说人必然生活在现实的历史之中,且人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历史教学力求还原事件的原貌,讲究“论从史出”,拒绝“政治历史”、“统治历史”,这样才能“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正因如此,才会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会有美国的前总统罗期福新政治推进的行之有效,中国改革开放的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也才会有今日日本的否认历史却遭全世界人民强烈反对,台湾当局篡改历史教科书遭海峡两岸的共同声讨……可见,让学生形成“事实”意识,掌会“一切从实际出发”,讲求“实事求是”的“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一个“求是”“务实”之人。

二、培养学生“学习——创新——发展”意识

人类社会是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的一种过程,其根源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是“人”,是人的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促进了生产力提高,促进了社会发展。

在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充满了战争与暴力,而战争与暴力的双方不外乎是“正义对邪恶、先进对落后”之间的相互斗争,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始终证明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发展”意识。

纵观古今中外国家之发展,无一例外与“创新”紧密相连:从古代雅典文明繁荣,近代日本的崛起,现代西欧、美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及当今我们中华名族将再一次崛起无一不是改革与创新之结果。由此,在历史教学中必让“创新”意识深入学生之心。

然而仅有创新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必须是学生具有学习意识,即要自觉自主学习,还要合作交流学习,更需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样才能将创新意识变为行动,以个人发展促进社会发展。

三、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或说“主人”意识

“公民”是相对“臣民”和“刁民”来说的,它不完全等同于法律范畴的公民。

“公民”意识要求人人做国家的主人,以“主动”为主要特征,政府只是为人民服务的机构,其服务目标是:使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公民对政府及国家也有诸多义务,其中之一即国家的法律、法规或政府决策等出現失误时,公民必然主动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使社会损失最小化,甚至社会主流意识偏离真理时,也敢为天下先,不惜牺牲生命。

“臣民”意识则是以“服从”为主要特征,尤其是像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虽然早在辛亥革命“民主”观念已深人人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又在不断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但“臣民”的服从意识仍根深蒂固,国人普遍缺失“公民”意识;随着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部分公民(因缺乏法律意义)又走入“闹而有糖吃”的“刁民”误区;作为初中历史教学,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但我们至少可以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之习惯,让学生形成“天下兴亡,我有责任”之理念,培养学生“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之豪情,来培养其“公民”意识。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

民族是通过长期历史形成的,有共同经历,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是表现于共同文化上,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每个民族在形成过程中积淀其民族精神核心的是该民族之灵魂。世界历史由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但在这些历史上,由于狭隘民族意识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应引以为戒:“希特勒的反犹暴行”日本的“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所以,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同时,应警惕狭隘民族主义滋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

五、培养学生“全球化”意识

“全球化”意识包含两层含义:经济全球化意识、“世界大同”的全球和平意识。

经济全球化浪潮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弊共存,我们只有勇敢面对,顺应历史趋势,方能促进国家发展,因此学生应有经济全球化意识,多学习国际法律、法规等,作好走上社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准备。

“全球化”的另一层含义是,由于地球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按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一没有国界、世界大同;而当今世界由于生产力发展远远达不到“大同”之水平,人类仍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但和平是主流,“大同”是趋势,也只有世界和平才能促进世界发展,因此应培养学生世界和平意识。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