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乃语文课堂教学之灵魂

2018-03-22房巧玲

读天下 2017年16期

摘要:“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是思的凭借,悟的前提。学语文就要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读”是根本。因此,让我们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构建以“读”为中心的语文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色彩!

关键词:初读感知;细读品味;升华情感;回归文本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学语文就要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如果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读”是根本。广东省第六届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大赛中,苏老师的一节《将心比心》课堂教学展示课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读乃语文课堂教学之灵魂,语文教学中不能没有读。下面我将结合苏老师的《将心比心》课堂教学展示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第八课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一位妇女为我母亲开门和我母亲鼓励护士为自己扎针的两件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整节课,苏老师并没有对文章作过多的讲解,只是以“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听众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一、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略读课文的教学,适宜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时,鼓励学生與他人合作,或主动向老师询问。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苏老师非常明白这一点。新课伊始,播放朗读视频让学生跟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并思考全文写了哪两件事?通过跟读和自读课文后,大部分学生很快找出了文中写了两件事:一件是一位阿姨帮助“我”的奶奶推门的事;另一件是母亲打针,护士扎了好几针才扎准,母亲没有责备护士。由此可见,学生初读课文后,能整体感知全文,为第二环节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二、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俗话说:“熟读精思。”“读”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但在有限的课堂中如何读出异彩?在这个环节,苏老师是这样设计的:①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③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④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读的目的明确,使读恰到好处地在课堂中完美体现;通过找感动的地方,让学生体会“将心比心”;通过全班交流,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品味到文中语言的妙处。这就是苏老师高明的教学技巧。

三、 反复引读,升华情感

语文充满灵性,充满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犹如“催化剂”,有了它,学生就会在老师的点拨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的佳境。可见,情感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语文的本色?如何才能更好地把孩子带入课文中的情感?苏老师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这样的引读:

师: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生:不要紧,再来一次。

师: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生:不要紧,再来一次。

师: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生:不要紧,再来一次。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一起对护士说——

生:不要紧,再来一次。

师: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所以,文中的阿姨这样说——

生: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师: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所以,文中的母亲这样说——

生: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师:同学们,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生: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苏老师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将心比心”的含义,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迸发,文章的情感也达到了高潮,听众也被深深震撼了。这不也是阅读教学中的语文本色吗?

四、 配乐朗读,回归文本

一位教育家提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节好课的首要特征。”所以,苏老师在教学《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时,从始至终都离不开“读”。在课即将结束时,苏老师让学生回归文本,和着轻柔舒缓的音乐朗读全文,再一次体会“将心比心”含义。这一次,学生读得更加情真意切,有滋有味,使课堂气氛再一次推上了高潮。

总之,听了苏老师《将心比心》这节课后我感受颇深,更加坚信:“读”乃是语文课堂教学之灵魂,它是思的凭借,悟的前提。多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领略语言文字的妙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希望语文老师能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构建以“读”为中心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色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教育创新.第114期.

作者简介:

房巧玲,广东省惠州市,广东省博罗县麻陂中心小学。